APP下载

谈儒家(一)

2018-08-03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西洋儒家人性

这个世界会好吗?人会变好吗?

王羲烈:作家,资深国学教师,现任深圳山之雨学校校长。教学风格纵横博学、自由大气。著有《深中教育故事》《寂寞英雄》等有关教育、文化方面的作品若干种。

现代社会的治理逻辑,倾向于把一切问题作技术化的处理。坚信如果有足够好的技术与制度(制度亦是一种治理的技术),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如果事情不够好,那就要发展技术,调整制度。西洋自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启蒙运动、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是制度的创新,工业革命是技术的进步。前者的方向是民主,要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力;后者的方向是科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于是乎,生物学的进化论卷入社会生活,线性的“进步”观念,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思潮。在这种进步观下,一切的宗教价值、传统思想、地方观念,通通黯然失色。假如不接受此种思路,在1945年以前,一切社会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而在1945年以后,一切社会将无可救药地陷入贫困、堕落与凄惨的境地。

假如说近500年来地球上有什么浩浩荡荡的主流思潮的话,这就是了。孙中山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的就是这一种:政治上的民主,最大限度地保障自由,唤醒所有人的智力;充分地发展科学,使其成为推动社会的第一动力。然仔细思之,西洋古代没有此种想法,中国古代亦无。这种想法便是现代性,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没有,就停留在古代;有,就进入了现代化。

西洋古代与中国古代的治理逻辑有相通之处,面对社会生活中各类问题,都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在“人”身上。让人调整自身思想,从而超越生老病死、贫富不公、冲突纠葛。犹太—基督教在这个意义上,与儒佛二教相遇了,他们用的都是伦理道德的方法。摩西十诫、耶稣登山宝训,正与孔子克己复礼、释迦因果轮回心心相印。而在西洋与中土两大庞大文明系统内,一直有相反的声音,皆在主流之下潜伏。希腊—罗马与道家,正是各自阵营里的反动派,他们要做的与现代文明类似:发展技术,调整制度。犹太—基督教与儒—佛,努力让人观察自己的内心,是向内转;希腊—罗马与道家,却拼命让人瞻望广阔的宇宙,是向外求。

在上述意义上,我们来观察儒家,就方便多了。孔子生长在一个乱世。从春秋初年到他的年代,战争与混乱一天比一天加剧。政治上四分五裂,大国吞并小国,小国内部,卿大夫与国君互相倾轧;周天子无能为力,仅作为华夏的象征物,勉强维持着文化的一统。孔子面临的问题——亦是后世诸子百家的问题:第一,社会能否重建,天下太平的希望存在吗?第二,人性能否复苏,无所不在的厮杀、阴谋与恐怖何时是个尽头?两个问题,如果简单说:这个世界会好吗?人会变好吗?

孔子少年奔走、中年勤学、晚年行道,最终的结论是非常绝望的。获麟绝笔,泪如雨下,是他一生求索而屡遭世人伤害的象征。他就是那只无辜的麒麟,对麟而泣,是哭他自己的命运。社会重建几乎不可能。周游列国,妄图借助君主们的权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分明就是一场漫长残酷的绝望史。在讲究实力——足食足兵的年代,他跟一个个专制者,大谈伦理道德礼乐精神,只会令他们觉得无用迂腐。孔子和柏拉图是一对难兄难弟,不厌其烦地欲驯化豺狼——令其不吃肉而改食果蔬,结果多次把自己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孔子厄于陈蔡,七日不食,柏拉图两度为奴,东西方两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何其相似乃尔!

孔子是个失败的政治家,无意间却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他一路奔走,把华夏文明的种子洒遍各地,后世诸子百家,几乎人人都跟孔子有点关系。这是他没想到的,也给了他晚年以极大的安慰。孔子对改造社会是绝望的,但对人性复苏却乐观欣喜。有生之年,孔子已见到了他耕耘的成果。学生们散布各国做官,牧民有方,取得了各种成就。后世叔孙通一语道破关键:儒家不能进取,但可守成。天下大乱,用不着儒家;天下太平,才是儒家出山的好时节。理想的儒者,以身作则,培固伦理,转移风气,让社会温情脉脉,和谐有序。何以如此呢?原来儒家的长处在作用人性,建设伦理道德——乱世,是个流动不居的陌生人社会,死生存亡之际,不择手段地生存是第一要义,这种环境,让人性受到太多考验,故难以施行;太平时,是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社会,人性很少受到挑战,讲诚信仁义,才是最佳的生存策略,所以儒家便脱颖而出了。

故后世不断重复这一点,天下大乱,儒家系统便趋于崩溃,且受到严厉批判;天下太平,儒家复兴,很快就成了香饽饽。战国到秦,儒家靠边站,汉兴七十年后,儒家开始笼罩一世;汉末魏晋南北朝,儒家遭到批判,隋唐一统,儒家复兴;晚清民国至毛时代,打倒孔家店、十亿人民批孔子;改革开放以来,儒家复兴。孔子的遭遇,原来就是儒家在历史中的预演。

猜你喜欢

西洋儒家人性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功能与人性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