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挑战与有效措施

2018-08-03

职教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职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充分了解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和问题,着重分析探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解决对策,才能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造成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数庞大,但由于素质较低、就业观念以及技术水平相比城市劳动力有所欠缺,其能否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模式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最简单的划分方式为“当地就业”和“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为分为本地农业就业型、本地非农就业型和外地流动就业型。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4年年底,中国乡村就业人口有37943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49.1%,城镇就业人口3931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50.9%,中国的乡村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近一半。乡村劳动力人数是长期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且始终为正向影响。那么,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涌入城市,必然带来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无疑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累计达16934万人,同比增长0.30%;2017年1-3季度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累计达17969万人,同比增长1.80%(2014-2017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4-2017Q3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及增长率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累计达3275元,同比增长6.60%;2017年1-3季度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累计达3459元,同比增长7%。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已超过了2016年的全年收入,说明了我国外出务工劳动力不但人数增多了,而且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待遇也有所提高(2014-2017年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如图2所示)。

图2 2014-2017Q3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情况

二、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农业发展形态发生了变化,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大量涌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引路人。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兴起了以村办集体企业、村办股份合作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经济形式,使农民可以获得稳定收入,增强了农村的综合实力和凝聚力,降低了城市和农村经济收入差距,激发了农民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是过去的土地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以及生产与金融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必将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出新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就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导致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因此,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保证农业发展“后继有人”面临新挑战。由于缺乏稳定的务农就业大军队伍,必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及转型升级。

其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及素养偏低。据统计,许多农村地区留乡务农的都以妇女和中老年人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务农人员比重超过50%。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6%,受过中等及以上农村职业教育的比例不足4%,生产经营性人才严重缺乏[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生产经营性人员大多是大学大专学历。法国7%以上的农民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3]。我国农民的低素质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再次,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80%的人没有特别的技术技能,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一定的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的农村劳动力掌握劳动驾驶技术,3.2%的劳动力掌握了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劳动者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20%[4]。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点明显,导致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提升,由于他们对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知存有偏见,大部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不能接受甚至抵触,在农业生产选择上往往随大流,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三、加强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程度的提升,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呈现出集约化、智能化、自动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态势。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两个特征[5]:一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机装备,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在成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能在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的恶劣自然环境中,发展成为一个年出口10多亿美元新鲜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发达国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6]。以色列实现了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创造了 “沙漠奇迹”,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首先,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建立起强大的农业科教与推广体系。通过各级农业推广中心定期举办农民所需的培训班。此外,受教育程度普遍达到大专水平以上的农业企业家非常重视市场化运作,能够不断研发新产品,分步骤投放市场。

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十分重视使用新科技和新方法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使当地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熟悉使用多种新型科技含量高的农机装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的要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将会成为一种职业,并会有不同岗位的分工。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来看,至少需要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经营型职业农民。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将传统农民成功转变为能够胜任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全国各省及地区都对农民培训进行精心谋划,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成效。如2017年河北滦县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为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目标,积极谋划,采取了六项制度相结合的做法,即项目公示制度、开班审批制度、跟踪监管制度、台账资料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检查验收制度,超额完成预计目标[7]。如安徽省天长市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力度,拓宽培训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8]。甘肃省金塔县为解决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根据广大群众培训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延长培训周期,增加培训工种,培训中采取理论讲授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做到真学、活学、实学,通过培训使全体参训学员提高电焊、维修、烹饪、美容美发技能水平[9]。

由此可以看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唯有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才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提升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但是目前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自身劳动技能偏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对岗位的要求,为了提高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就业能力,必须做好农民培训,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吸引优秀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之路对我国而言才刚刚开始,而农民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因此,由国家有关部门带头开展,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建立统一培训标准。同时还可以发挥当地高中职院校的教师和教学资源优势,依托职业院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开设有用、有效、有趣的职业技能科目,拓宽职业技能教育覆盖面,成为“三农”科学发展的有力后盾[10]。此外,国家还应该制定针对性农民培训的规则,强化各个政府的领导和责任,还应形成完整的监测和评估培训效果的体系,目的应以改善农民收入作为衡量农民培训的重要标准,并能形成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在加强中央财政投入之外,还需要当地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并鼓励当地农业相关企业、机构、合作社等积极投入到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中来。如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投入,组织相关专业开发课程,使所开设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需求相匹配,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相吻合,开展的职业技能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地区和农村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加强法律建设工作,明确职业农民培训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确职业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让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能够获得制度上的保障。此外,各级政府也需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构建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避免出现重复性培训,为职业农民培训提供良好高效的学习环境[11]。

三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创新培训方法。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产业特色设计培训内容,围绕所从事岗位确定培训目标。为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注重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培训项目要与市场需求一致,培训所学知识应当在农业职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实际的效果。首先,职业农民培训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培训内容进行分类、评估、整合。一方面,需要根据国家农业职业标准,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培养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根据农民创业培训项目,不断强化创业技能,让农民能够成为农业的经营者,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其次,培训机构要针对产业特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行业季节性较强、农民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固定等特点,积极创新培训方法,实施具有更高弹性的教学机制,将培训内容进行划分、分类,开展模块化式培训,实现阶段性培训和终身教育相融合,只要农民的课时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进行各个阶段的考试,考试通过即可颁发证书[12]。

四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者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自觉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其次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培训课程帮助农村劳动力确定职业目标,明确职业规划,并坚持一步步向前迈进。再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中,引导农村劳动力掌握新技能、新技术,逐步从传统的种植行业,向畜牧水产、大棚蔬菜、花卉水果等现代新兴农业拓展,提高收入水平。

五要建设一支面向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职业农民素质的提升,为此需要一支稳定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让他们将所有的精力投放到改进农民培训上来,提高培训专业化水平,确保职业农民培训的成效和质量。为此,首先应该加强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让培训师学会并懂得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衔接,能够将专业农业话语转化为生活常见的话语,这样农民才能够听懂培训内容,让培训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另外,由于很多培训教师对当地农业特色、农业知识不太熟悉,为此还需要发现本地优秀人才,并吸收这些技术性强的“土专家”担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实践指导工作,同时也能不断壮大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13]。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