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板上的画卷
2018-08-03王忠秋
本刊记者 王忠秋
郭海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工艺美术大奖。2013年,“郭氏铁板浮雕”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旭宇先生赞誉“郭氏铁板浮雕”为“华夏一绝”;中国文坛名宿、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看到郭海龙大师的铁板浮雕后,欣然题词“铁笔传神”!
先请您欣赏一幅郭海龙大师的作品!这是一位藏族老太太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的画,无论从正面看,还是从背面看,画面上的老人都是那么宁静安详、栩栩如生,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这不是油画,也不是国画,而是在铁板上经过反复锤打雕塑而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铁板浮雕”的创始人及代表性传承人郭海龙大师的艺术世界,共同阅读他不懈地追求和成功的历程吧。
正面欣赏
背面欣赏
郭海龙属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出生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严格、认真、坚韧、勤奋、忠诚的性格在子女身上得以传承。前辈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像龙一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纵横驰骋,不再受温饱寒暖之忧,所以给他起名为海龙。 郭海龙随父母亲在太行深处的军工厂中长大。大山巍峨耸峙,绿树叠翠峰岭,溪水潺潺东逝,白云浮动苍穹。蜿蜒的山路磨炼着他的意志,宽阔的大地扩展着他的胸襟。袅袅升起的山乡的炊烟、静静地述说历史沧桑的石磨、残破凋零的土屋都给少年郭海龙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小海龙童年和少年的快乐,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别的孩子玩泥巴无非是弄个泥碗,鼓捣个土屋,可是小海龙捏出的泥人竟然像模像样,让大人们啧啧称奇。开明的父母从儿子身上发现了潜质,对他的爱好从不横加干涉,使得他对大自然的洞察力和绘画天赋得以充分发挥。凭借着强健的体魄和出众的美术功底,十七岁的郭海龙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五年的大熔炉、大学校的生活,郭海龙得到了进一步历练,意志品质得到了升华。
《青海湖畔》一个身穿藏袍的牧羊少女坐在草地上,远处是起伏的丘陵,近处是低头吃草的羊群。和谐的画面,营构出撼人心魄的冲击力。
从部队退伍后,郭海龙被分到一家国有企业当钳工。每天临近下班,看着自己一天的业绩,郭海龙心里觉得很快乐,充满了满足感。可回头一看,地上剩下的边角废料堆了一大片,又不免觉得有点可惜。别人都下班了,郭海龙还在围着一堆废料转悠,伙伴们的呼唤声也没有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他拨弄着一块块废铁,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让他觉得这些东西不应该被当作废品扔掉!
夕阳柔柔地洒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风儿轻轻地吹拂着他的头发,“海龙,吃饭啦!”耳边仿佛响起儿时母亲唤子回家的声音!记得那时候,饥肠辘辘的小伙伴们一听到家人的呼唤声,就会纷纷踩掉自己的泥塑“作品”,各自跑回自己的家。
“当”的一声,遥想往事的郭海龙手一松,手中的一块废铁掉了下去,砸出清脆的响声,也“砸”开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他巧妙地把几块废铁拼接在一起,并点焊起来,很快,一件铁制的艺术品就做成了。
第二天,工友们看到这件用下脚料制成的铁制作品时,都纷纷称赞这个帅气的小伙子多才多艺,心灵手巧。
从此,工厂里就没有了废料,而是多出了许多铁艺制品,多出了利润。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海龙在报纸上看到国外有人用电焊的“弧光艺术”,做出了许多优秀的铁艺作品,他想,自己何不试试呢?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线条粗犷自然、形神兼备的焊塑铁艺作品《鳄鱼》诞生了。作品被送到第三届“国际埃森博览会”,一鸣惊人,被美国焊接协会收藏,迄今仍展放在迈阿密市美国焊接总部议事大厅。
荣誉和成绩没有冲昏郭海龙的头脑。他渐渐发现,街面上焊塑作品越来越多,甚至,一些铁艺门市部也开始在家庭装修中运用钢铁质地的焊塑造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郭海龙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勤奋、恒心与探索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基本的素质,郭海龙就具备这样的品格。在焊接铁艺作品时,平时硬硬的盘条竟然变得像面条一样柔软,竟然可以像拉面一样延展。金黄色的柔软随着温度的下降,转瞬间又变成了灰黑色的坚硬。他开始尝试利用铁板的延展性,在上面用锤子敲击出立体感强烈、凹凸有致的人物形象。为了让作品具有深沉质朴的内涵,郭海龙做了多次实验,他以传统的技法、立意、构图为基础,在铁板上敲击出明暗的层次、质感的纹理、古朴的典雅。
郭海龙觉得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是《鲁迅头像》。这幅铁质雕像形象生动、肌理厚重、造型简洁、呼之欲出、惟肖惟妙,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在作品中得以艺术再现。雕像完成后,恰逢全国艺术品展览会开幕,郭海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自己的作品拿到会上展出。评委们都是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评判非常严格,他们在展厅里一路浏览,指点评说。当走到郭海龙的作品前时,专家们被传神的铁质雕像吸引住了,他们久久驻足,并伸手去触摸那冰冷的、但是又明显散发出艺术气息的浮雕,然后交口称赞:“天才性创举!”
铁板浮雕横空出世,它填补了金属雕塑艺术领域的一项空白!
谈起铁板浮雕,郭海龙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雕塑分为立体雕、浮雕和透雕。立体雕,是指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比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战士冲锋的雕像;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方式来再现万物,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就是采用的浮雕;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雕塑按材质来分有玻璃钢雕塑、不锈钢雕塑、铸铜雕塑、锻铜雕塑、石雕、水泥雕塑、砂岩雕塑、陶瓷雕塑、木雕、石膏雕塑、玉雕等。浮雕是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它既包括了绘画的形态特征,也具备雕塑艺术所特有的立体语言的特征。
《高原魂》荣获“第二届全国现代工艺美术展”学会最高奖“中华优秀奖”。
《香格里拉的晚霞》,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金奖。
我国金属制品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铸造为主,利用的是金属的可熔性;二是以金银工艺品为代表的唐代,主要以錾刻为主,利用的是金属的延展性。我国古代以铁为原材料的雕塑,只有铸铁雕塑,如河北沧州的铁狮子、山西晋祠的四大铁人、大同的铁牛、河南嵩山的铁人及铁塔等。
錾刻是在设计好图案后,在金属板材上刻画出浮雕图案。比如锻铜,要在锻打前将铜板加热,这样铜的柔韧性和延伸性才能达到最佳状态,防止硬化断裂。金、银、铜板在敲裂之后通过焊接,几乎可以达到不露痕迹,而铁板有了裂痕以后是难以完全弥补的,加热冷却后不仅不会变软,还会变得很脆,反而使延展性能变差,这就加大了制作铁板浮雕的难度。铁雕制作完全抛弃了机械的冲压,主要靠手工锤锻、錾刻、抛磨产生黑白相间的素描般效果。在1毫米厚的铁板上塑造出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景色。其金属质感、独有的雕塑语言所表现出的特殊纹理,有一种其他材质无法比拟的冷峻、庄严、肃穆、豪放、豁达之美。
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鲜活,更具表现力,郭海龙经过多次试验,开创性地使用了现代高温氧化工艺(俗称烧色),使作品在不断升高的温度下呈现出浅黄、暗黄、浅红、暗红、紫红、浅蓝、深蓝等多种颜色,让人物的眼睛、植物的花朵、天上的彩云等精彩地呈现出来。传统工艺中的颜色用的是染料,会产生化学反应,对金属本身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会影响欣赏与保存。而烧色是物理反应,对金属本身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概念与形式,拓宽了金属工艺的发展空间,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
郭海龙把绘画、雕塑、钳工、钣金等技艺融合到一起,把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金属雕刻艺术、西方油画和传统的金属浮雕艺术提炼融合到一起,在艺术的感染力、创作力上不断突破。他尝试在铁板浮雕作品的局部涂色,让颜色更丰富多彩;他在材质的遴选和锻造上,开辟出彩铜浮雕工艺,使铜浮雕作品表面幻化出五颜六色的特殊艺术效果——创作出的艺术品如同窑变,色彩斑斓且不可复制,和铁板浮雕一样,每一件都是孤品,经久不变,易于收藏,可作为天然的装饰品。
艺术道路无止境,奋斗历程无穷期。郭海龙对事业的探索永不止步。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壮美山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关注人与自然的本源,借以激发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把天造地设的壮美风光,融入艺术创作;把纵横捭阖的挥斥方遒,展示于铁板之上;把深厚凝重的华夏传统,雕刻在金属当中;把凝结在广袤大地上的悲悯情怀,以倾心的力作昭然于世。他以艺术家的情怀入世,以飘逸超脱的风格创作。执意坚守的质朴,大美大拙的审美情趣,胸怀万物心系苍生的人文情怀使得他的铁板浮雕艺术具有独特的语境和鲜明的符号。
《丑娃》获中国民间文艺奖项的最高奖——山花奖。
铁锤的铿锵,錾子的顽强,银发的飘动,汗珠的灵光。艺术是一条寂寞之道、孤独之路,然而寂寞与孤独却孕育着推崇与荣光。线条在铁錾下跳跃,人物在敲击中诞生。郭海龙的满头银发,映射出创作室内宗教信徒般的静穆。满桌的大小不一的锤子、钳子、锯子诉说着主人的坚持与不弃,满墙的作品向来访者展示着艺术家的隐忍和沧桑。
在这样一个时而敲响、时而静谧的如同演奏贝多芬交响乐的殿堂里,郭海龙以一种洒脱飘逸的心态,细细聆听着时而紧凑、时而舒缓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