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概述
2018-08-03宋生贵
■文/宋生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每个中国人为之自豪。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同时也是践行者与获益者,必然有许多切身体会。笔者自读大学时开始写作并发表文艺评论文章,至今逾38年,其间一直从事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密切关注中国文艺现象的状况及学术前沿,其中内蒙古的文艺创作、文艺评论与研究是关注的重点。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内蒙古的艺术评论和艺术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时雨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从数字看起
2012年,笔者与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的巴特尔先生共同主持内蒙古文联重大项目“草原艺术研究工程”,这项工程的完整设计包括3个层次:资料层、史观层与艺术哲学层(美学层),其架构呈金字塔形。其中,资料层是基础,冠以“当代草原艺术年谱”之名出版其成果。笔者主编的《当代草原艺术年谱·理论与评论卷》,以摘要的方式汇编了自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期间内蒙古的艺术评论和艺术研究(注:不包括文学评论与文学研究部分)的文章与著作——蒙古文、汉文作品都在内。笔者认为,由此能够看出1949年以来内蒙古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的基本面貌及发展趋势。
从数字统计中可以看出,蒙汉两种文字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的文章与著作在数量趋势上是一致的,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年数量少;60、70年代仍处于低谷状态,特别是蒙古文文章与著作几乎空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呈现渐次增量的态势,且增幅较大,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改革开放40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年谱”的资料收集截止时间为2012年(蒙古文作品为2010年),因此汉文部分2013年、蒙古文部分2011年以来的成果未能统计在内,但就笔者在持续关注中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判断,近些年内蒙古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成果数量依然在增长。
二、成果呈现分类比较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30年的成果明显少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近40年的成果,掌握了量的变化后,进一步对这些成果进行阅览、分析与比较,发现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有所变化的。
其一,文章类成果中,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艺术评论,以对某一具体作品或艺术活动的评论居多,学理性研究几乎没有,而且其评论文章多为“一事一议”式的,以对评论对象基本情况的介绍为主,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改革开放后近40年则是评论与学理研究并重,既各显其长,又相得益彰。有对某一作品的评论,有对某一艺术家的评论,有对某一艺术现象的综合评论,等等,可谓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其二,文章类成果中,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艺术评论,多为经验式的梳理、总结及评价,视角和方法比较单一,即主要是社会学的方法,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点。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艺术评论,一方面有一部分依然是属于经验式与描述性的,另一方面则逐渐出现了更具专业性与学理意识的评论,这些评论往往是评论者在艺术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运用哲学、艺术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理论视野或方法论,对于艺术作品、艺术家或艺术活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出具有学理性的判断与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艺术活动的丰富多样,内蒙古的艺术评论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方法发生了变化。
其三,改革开放前近30年,有少量关于艺术方面的著作,从《当代草原艺术年谱·理论与评论卷》所提供的资料看,这些著作中除了《内蒙古文艺评论选集》这部多人合集之外(注:其中包括文学评论文章,并且居多数),其他则为资料汇编与教材。改革开放后近40年中,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显著增多的同时,其成果的总体构成与学术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当时的艺术教育之需,编写出版了一些相关的教材及艺术类常识性读本,其中蒙古文方面的较多;关于不同艺术门类研究的专著问世,在著作类成果中,这方面的数量最大;艺术学、美学学术专著出版,这批成果的显著特点是学理性强;部分门类艺术史与“集成”“内蒙古卷”出版。
三、变化趋势及成就特点
由数字统计到成果的分类比较,充分说明改革开放后近40年内蒙古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较之于改革开放前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对此变化做一个粗线条的描述: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起始,继而在1966年到1976年10年间,原本尚未形成气候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凋敝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背景下,内蒙古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由复苏逐步走向勃兴。内蒙古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近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为自治区艺术事业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其自身在学术领域的存在价值与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关于改革开放近40年内蒙古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的变化趋势与主要成就特点,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专业领域存在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的独立性逐渐凸显出来,正在形成同文学评论与文学研究齐头并进的状态。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在“文艺评论”“文艺研究”的概念中,都是文学评论与文学研究“演主角”,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独立存在的主体身份不够明显。关于这个现象,只要将改革开放前近30年内两方面的成果及作者队伍情况对比一下,便清晰可见。这是全国性的现象,内蒙古自然也不例外。笔者曾于2000年主持选编《走进花的原野——内蒙古新时期文艺理论评论选集(第一辑)》,在收集以往作品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可喜的是,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后近40年来逐步改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发展的步伐愈见其快。
这个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3点:一是与全社会对艺术的重视以及艺术领域所取得的不俗成果有关。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创造的重要成就、艺术教育的后发式快速发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艺术观念变革和审美趋向的演变等,都为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独特作用的发挥与独立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现实依据与必要准备;二是社会对专门化、系统性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的广泛需求及其本身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形成了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角色升华与影响力提升;三是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建设,已明确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的学理自觉逐渐增强,成果的专业性与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既是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具有其自身学理自觉与超越性思想的结晶。改革开放近40年来,内蒙古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在此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为:越来越多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者具有较为明晰的学术自觉意识以及相应的专业积累和理论准备,因此其评论与研究较之以往视野更为开阔,更有学术内涵;评论者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逐渐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越来越多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个性;学术上的创新意识有所提升,部分艺术理论家不断追求新的学术目标,吸取与消化本民族以外健康而有益的东西,在横向上拓展视野,并不断跨向新的境界,同时植根于传统优势而又有所突破、有所推进,进而实现纵向上的逐步提升。
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队伍发展壮大,本领域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与艺术修养及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在内蒙古的众多学科之中,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领域队伍的壮大与层次的提高十分显著。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撰写称得上“艺术评论”的作者中,有艺术家、教师、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他们做艺术评论只是兼而为之,甚或是偶然为之。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区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队伍的情况逐步发生变化:专门的艺术研究机构有所增加,除文化部门设有艺术研究所外,自治区多所大学相继设置艺术研究机构,并设有专职岗位,立有专门项目;成立了相关的组织,2000年,内蒙古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式成立,对于吸引并汇聚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人才,有组织地推动全区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的开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提升为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成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突出、富有生机,并且相对稳定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队伍。
密切关注自治区艺术创作现状,发现新人,举荐力作,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方。这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艺术评论逐步受到重视的良好举措,一方面艺术评论家在与艺术家平等对话基础上,相互沟通、对话,既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审视与分析,又设身处地的从创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使艺术评论在有效与和谐中展开。另一方面,特别关注当下艺术门类中的重要项目与重要活动。为此,评论家不仅及时关注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见识,还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出谋划策,使得一些艺术评论不仅中肯,而且更加鲜活并富有特点。
门类艺术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综合研究凸显良好势头。从发展态势看,内蒙古的艺术研究经历了两方面明显变化:由依附于某种政治性话语并侧重于宣传化的评析与阐述,到突出艺术本体的自主性研究;由比较简单化的依重于传统艺术现象与具体艺术作品而进行经验性描述,到突出门类艺术自身形态特征的具有学理体系的研究。在这样的变化中,关于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艺术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与此同时,综合性艺术研究呈现良好势头,并产生较大影响。这些研究普遍具有丰厚的积累、宏观的视野、深入的探讨,体系化与学术性强。
民族艺术研究成就显著。如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蒙古族乐器改革研究、蒙古舞研究、草原画派研究、草原电影研究、乌兰牧骑研究,等等。从民间形态到专业创作与表演,从资料搜集到学术梳理,都有扎实而系统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研究属于开创性的,有的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和草原文化学术研究,深入探索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内在联系,科学地总结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实践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及个性特点,这些研究与评论多半都深深地烙上了“草原”的印记,具有独特的学理个性和特点。同时,立足于全球化的大视野,在当今剧烈的世界文化冲突中,科学地研究并论证民族艺术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明确其自身的学术价值以及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坚守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依托重大项目或课题汇聚研究力量,取得重大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于自治区实际,先后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和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其中“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直接而有力地推动了艺术研究,并且草原文化的研究成果已成为提出并进而系统研究“草原艺术”的重要文化依据与背景,同时也对草原艺术学理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四、余论
改革开放40年间,内蒙古的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果,同时也收获了多方面的经验与启迪。对此进行认真梳理与总结,特别是切实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与付诸实践的有效性,对以后更好地推进本领域事业的发展与提升有积极意义。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是一项发展中的事业,一方面,在已然存在的丰富艺术文化资源中,尚有许多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新的艺术创作成果与新的艺术现象不断出现,新的课题也必然不断出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自然会对艺术产生新的审美认识与审美需求。因此,对于从事艺术评论与艺术研究的工作者而言,面前既是路途宽广可以远行,同时也是责任艰巨有待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