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探讨

2018-08-03沈宏益

中国农业会计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牧民贫困人口西藏

沈宏益

贫困一直是困扰西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民族安定团结的主要因素,自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各族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与内地相比仍然存在贫富和发展差距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探索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有效结合路径。本文立足于西藏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拟探讨其旅游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西藏贫困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西藏贫困现状

1.收入性贫困占据主体。西藏全区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共有236万农牧区人口,按照2016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明确的2300元扶贫标准进行统计,截至2016年底,西藏共有53万贫困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的22.5%。西藏贫困地区产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特殊的区域位置和单一的产业结构等,决定了农牧民增收渠道窄、收入来源少、家庭底子薄、贫困化程度深。当前西藏贫困人口主要依赖家庭农牧业经营收入,通过调研测算,目前西藏农牧民家庭农牧业经营性收入占比达到56%,而其它收入占比相对较少,这种创收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导致西藏农牧民收入保障不稳定,这是一种收入性贫困特征体现。

2.资源性贫困大量存在。西藏大多数贫困户处在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和生活条件差的地区和环境里,由于高海拔缺氧、气候寒冷以及生态资源脆弱等自然条件限制,对于贫困家庭赖以生存的耕地、草场和牲畜等占有量不足,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比世界人均耕地4.8亩还少两倍多,同时生活不便、条件艰苦等也是一大制约因素。根据调研资料显示,当前西藏有24.13%的贫困户存在饮水困难,16.55%的贫困户未通电,17.27%的贫困户未通广播电视,15.92%的贫困户属于危房户,其占有资源的“先天性不足”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之一,且每年因灾、因病返贫率在20%以上,一些易灾、多灾频发区返贫率达到30%以上,局部灾区高达50%以上。

3.条件性贫困形成困境。西藏贫困地区道路不通或不畅,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教育、能源、供电、通讯等公共服务不到位,贫困化程度加深,导致脱贫难度较大。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受地震、滑坡、高寒、地方病等威胁,不适于人类居住,导致贫困发生率较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使西藏贫困人口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见图1),但是各地贫困人口分布不均衡,如2016年底,日喀则市贫困人口为193180人,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8.66%;昌都市贫困人口192183人,占全区贫苦人口的28.51%;那曲地区贫困人口114040人,占全区贫苦人口的16.92%等等,说明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图1 西藏贫困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图

4.素质性贫困为其短板。西藏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源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等,加之贫困人口规模较大、劳动技能缺乏等,使得区内可提供的职业类型较少。据调研资料显示,全区现有50.45%的贫困人口为文盲或半文盲,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贫困人口占比为45.53%,贫困人口中有劳动技能的人极少,占比仅为0.4%,且只能从事一些简单技术劳动,大多数贫困人口处于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科学致富理念,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此乃素质性贫困特征表现。

5.多重性贫困相互交织。通过调研分析,西藏贫困不只是单一贫困原因所致,而是多重贫困因素的叠加交织,如自身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导致贫困,或是存在生产资料缺乏引起贫困,也有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制约或本身就存在脱贫致富意识不强导致贫困,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家庭人口疾病和劳动力不足等形成贫困,甚至是家庭生育人口过多导致负担过重而产生贫困等。多种类型贫困叠加交织形成的复杂性、复合型贫困,不仅加大了脱贫致富的攻坚难度,而且为防止返贫和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形成了障碍。总之,西藏的贫困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和“对症下药”,才能彻底根除。

(二)贫困成因分析

1.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不足。西藏常年气候寒冷,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缺氧,不适宜植被和作物生长,人类生产生活条件差,地方病易高发。这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社会生产方式等,使得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受限,对于主要依靠传统落后和粗放低效生产获取经营收入的西藏农牧民而言,其收入保障程度低。随着近年来西藏生态环境开始退化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等,更加大了其产生贫困的概率。

2.资源匮乏,收入保障有限。西藏地广人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资源开发进程缓慢,土地盐碱化、贫瘠化、荒漠化现象严重,这种“生产性”资源的匮乏,导致其收入来源渠道窄和保障程度有限。通过对日喀则、林芝、山南、那曲等地近100个农户进行走访座谈,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除了农牧业生产活动外,工资性收入(即外出打工和就地临工收入)占比为27%,转移性收入占比为13%,财产性收入占比为4%(见图2),物质资源匮乏和主要收入保障程度低是导致其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2 西藏农牧民收入来源构成图

3.思想观念守旧,缺乏脱贫致富动力。西藏过去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农牧民缺少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安于现状和缺乏竞争的状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550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3658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1285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4364人,文盲率几乎占到41%,根本没有能力去寻求创新和谋求发展,使得西藏的一些特色优势资源,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发展不起来。同时,受宗教思想束缚,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其宁愿守穷而不去寻思改变现状,这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之一。

4.扶贫具有短期性,长效扶贫机制缺失。当前,西藏扶贫主要是财政救济式扶贫,而项目引导、技术推动、教育扶贫等占比不大,亟需建立一种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化的长效机制。如对口援藏工作,其曾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积极显著作用,但是这种“外援式”扶贫虽有短期性、临时性和周期性作用,但缺乏长效性、连续性和持久性效应保障,常出现脱贫后又“返贫”现象。对于西藏特殊区情和贫困现状,应立足其特色资源优势,培育“本土化”产业,使其不断成长而带动扶贫,这才是一种长效持久的扶贫路径。

二、西藏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扶贫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西藏乡村旅游资源基础

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以藏家乐、牧家乐、农家乐、休闲度假点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不断拓宽增收致富门路,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下面以林芝市朗县发展旅游业为例,分析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图3 朗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朗县位于林芝市西南部,面积约4106平方公里,辖3乡3镇,包括朗镇、洞嘎镇、仲达镇、金东乡、拉多乡、登木乡等,全县有5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朗巴居委会)。截至2016年底,全县总人口为15037人,境内多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占99%,此外还有汉族、门巴族、蒙古族等民族和僜人等。朗县平均海拔3200米,地势为北部和中部高,南部低,属于高原丘陵地貌类型,全县多为开阔谷地、坡地和山地,东南属于沟谷地貌,北部系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最高海拔5572米,南北两山组成一个巨大“∨”型谷地。县境内群山起伏、山高河急,地表在河流切割和地质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有高山冰蚀冰碛地貌、高山流水切割构造地貌、河流阶地堆积地貌和风沙地貌等。

近年来,朗县立足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得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得到持续增长,至2016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10万人次,收入近5000万元(见图5)。

朗县旅游业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藏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基础优势。

图4 朗县行政图

图5 朗县旅游收入

表1 西藏旅游资源各基本类型的单体数量统计

一是独特的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其大多处于相对原始状态,造就了发展旅游业具有的天然优势。目前全国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10个主类、34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而西藏旅游资源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旅游资源的主类和亚类,其主类和亚类分别占全国主、亚类型的100%和97%,基本类型占全国的67%,以地貌景观、水域风光、建筑设施等为主(详见表1)。

二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并具有垄断性,它能够提供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西藏壮丽的高原风光和世界“第三极”品牌是其在旅游市场上重要的制胜法宝。据初步调查,西藏目前拥有29处极品旅游资源(见表2),其极具世界影响力,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极为罕见,有利于提升西藏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全面实施旅游扶贫开发。

三是自然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及生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藏西有大片的戈壁荒漠,藏东有茫茫苍苍的原始森林,藏北有浩翰的羌塘草原,藏南有古老而神秘的农庄,这是构成西藏高原旅游自然景观的基础。所有这些都可以打造成旅游优质产品,其与西藏悠久古老的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等形成独特的藏文化体系,使得西藏人文旅游资源极具诱惑力,为西藏乡村旅游业发展及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极大空间。

(二)西藏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可行性分析

1.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具有现实基础性。乡村旅游是一种顾客寻求并走向“产品”生产地的方式,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为旅游者提供了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机会,同时为旅游接待地提供了销售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机会,并能吸收消化当地剩余劳动力,对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扶贫工作等具有积极作用。

表2 西藏极品旅游资源一览表

2.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具有客观条件性。许多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立在当地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和广阔的乡村空间基础上,旅游消费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快速增长,而西藏乡村正是拥有了这些特色旅游资产。所以在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开发不仅投入低、见效快,而且潜力大、发展广,可以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先导性扶贫产业,它具有客观条件性。

3.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具有持久长效性。乡村旅游相对于传统农牧业生产活动而言,其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能够形成良性经济循环模式,因为旅游扶贫开发本身就是依靠西藏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同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又为其赢得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西藏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改变其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经营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现实性。

4.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具有战略环境性。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在中央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均被提出,并有望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藏也被列为重点扶持省区,尤以交通、能源、城镇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为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目前,西藏自治区政府已经明确旅游业在全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加以扶持和大力发展,这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机遇。

5.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具有政策支持性。“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特别是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一遇的时机。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部,它是南亚各地文化交融的集中地区,也是连接南亚、中亚等国的纽带,打造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是“一带一路”总体战略目标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的《西藏自治区旅游条例》,其公布实施为进一步规范西藏旅游市场和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等提供了政策指南。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扶贫观念。“治穷先治愚”,观念是行为的指导,需要明确“救济”可救一时贫却不能救一世贫的道理。落后的思想观念若不改变,就不可能取得持续性的扶贫效益。所以,加强对西藏贫困人口的思想“危机”教育,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主体感和责任意识,全面认识自己所处贫困环境,主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参与到各种扶贫开发项目中去,彻底摒弃各种依赖思想和消极等望态度,充分认识到扶贫开发首先是“观念扶贫”。同时,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不断发动群众开阔思路和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西藏清新的空气、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来凝结西藏旅游扶贫开发优势,做到共创旅游扶贫特色,与周边地区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使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利用,达到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的目的。

2.加强政府引导。推动西藏旅游扶贫开发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由政府扮演“家长”角色,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遵循当地民俗、民风,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挥政府在旅游规划上的战略定位作用,不断约束旅游从业主体的不规范、不文明行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推出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旅游产品,引导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要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次满足不同游客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有意识地营造绿色旅游环境氛围,给予旅游开发者积极政策引导与支持,使其尽力发挥旅游扶贫开发各种效应作用,全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农牧民脱贫致富。

3.灵活组织方式。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调动当地贫困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统筹兼顾其相关利益,鼓励他们全程参与,以村组为单位参与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要对当地农牧民进行正确引导,加强各种实用技术和基本技能培训,鼓励开办各种家庭旅馆、农家乐、小型旅行社和生产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采取“政府+旅游企业+村组集体+农牧民”的经营模式进行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正确处理和协调旅游企业、村组集体与农牧民在当地旅游扶贫开发中的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做到既要有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又能扶持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快速增收致富,这是旅游乘数原理的应用。

4.建立参与机制。贫困地区的农牧民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若获得了较大收益,其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高,这是一种有效的参与机制。首先,应准确掌握当地旅游资源状况和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筛选优质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制定有效激励措施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其次,在旅游扶贫开发中适当加大对贫困集中区的政策倾斜,给予特殊优惠照顾,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真扶贫”和“扶真贫”效果;再次,通过电话、网络、信访等形式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以便及时掌握旅游扶贫实效和对扶贫开发需求,建立防“返贫”机制;最后,结合当地贫困人口状况,设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其通过技术、劳动力、财产等形式投资入股而获取相应收益,并设定最低分红比例,增强其扶贫成效。

图6 西藏旅游扶贫开发参与机制

5.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既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又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经济、社会、生态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但是旅游扶贫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当前,西藏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所以,在乡村旅游资源扶贫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防止陷入“贫困——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持续贫困”的恶性循环圈子里,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防止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的有效资源保障,在西藏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提升和强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持久保护能力,最终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效扶贫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BFX044)。

猜你喜欢

农牧民贫困人口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隐形贫困人口
神奇瑰丽的西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个人的西藏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