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新探

2018-08-02艾红英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堂参与高校课堂小学数学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课堂浮于形式、教学效果降低的现象时有出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变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参与;高校课堂

作者简介:艾红英,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一小学教师,武汉市黄鹤英才名师工作室成员。(湖北 武汉 43004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108-02

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课堂出现了浮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参与氛围,提供参与保障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在预期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中,除了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外,还有环境的影响。

1. 情感环境。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营造和谐的课堂,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良好的情感环境能让学生心情愉快、放松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认真倾听和思考每一位学生对课堂的真实想法。

2.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营造要做到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和相对独立的私人空间。学习材料和用具充足,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当材料不够用时,容易造成争抢或等候,造成学生情绪的波动,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情绪。在学习过程中,整个环境的组织营造要得当,教师要适时调控,排除干扰,围绕任务开展探究。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课堂教学由与学生谈话引入,以此拉近师生情感。

师:同学们,你自己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但是很少,数额也比较小。

师:你们想自己买东西吗?

生:当然想。

师:但是,家长好像总不放心让你去,是吗?想一想,除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他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理由呢?

生:可能怕钱找错了。

师:你想不想让父母对你放心呢?

生:想。

师:今天我們就来研究“找钱”问题。

这样,通过对话引出的课题——“找钱”问题,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的情感自然与教师亲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积极参与的情感准备。

学习材料准备方面,提供了四种面值的人民币(50元、20元、10元、1元),又为模拟的商店准备一些要找的钱,以及学生小组内活动所需的商品小图片和模拟钱币。在本节课中,教师还将教材中所提供的商品加以充实,增加了布娃娃和风车(5角)。因为布娃娃能调动女孩子的积极性,而风车的价格使相关问题涉及了有关角的计算,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前面所学的元、角、分的知识。学习活动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生活。正是教师所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获得了新知,提高了参与的效率。

学生通过购物活动,经历了“找钱”问题的形成和解决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得格外兴奋,小组合作进行的购物活动中充满了他们的笑声,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他们探索,经历到了“找钱”方法的过程。在小组汇报时,学生都能很完整地说出拿的是哪一种面值的人民币,买的是什么商品,怎样算出应找钱数,等等。在课堂上学生有令人振奋的表现,良好课堂环境的营造功不可没。

二、设计“动静相宜”的参与活动,促进参与深度

很多教师的课堂可以说是从头闹到尾十分热闹,表面上看“动”感十足。其实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而数学学习是充满着思考的过程,需要“静”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和升华。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先猜测然后动手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就是一个“动”的环节,教师注重对活动过程的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思考:(1)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2)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怎么算?(3)原来的梯形面积又该怎么算?这样的安排则是对活动过程进行的梳理,把握转化本质的“静”思过程,这种“静”促使“动”的体验得到升华和发展。这个环节为接下来交流汇报,总结梯形面积公式的“动”态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思维支撑,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实现对新知的成功建构。

“动静相宜”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学中的活跃气氛与静默沉思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动静相宜,提高参与效度。教学中“动”多“静”少,只顾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常被弱化,就成了典型的操作课,丢失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儿;教学中“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课堂,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做到动静相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尊重学生参与的个性化,提高参与效度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在内容安排,教法选择、学法使用、练习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并得到充分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知识接受程度的差异以及在数学学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鼓励“一题多解”和“奇思妙想”。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用数学”一课时,笔者没有像书本上的例题那样在提出的问题下面直接写:□+□=□(只)(即一定要用两个数相加得出来),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想如何列式?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生1:我用点着数的方法,1,2,3,……15,一共15只。(点数)

生2:我用左边的8只加上右边的7只,算式是8+7=15(只)。(加数位置交换同此方法,这是用左边的加右边的方法)

师:你是把左、右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用白兔只数加灰兔的只数,10+5=15(只)。

师:也就是从什么方面想的?(按颜色的不同来计算)

生4:左边是8只,先加右边的两只灰兔得10只,再加右边的5只白兔一共是8+2+5=15(只)(连加的方法是因为先凑十后比较好计算,多会活学活用啊!)

在对这个开放的问题的思考下,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是积极的,学生的思维被大大地激活,真正是在开动脑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他们会觉得数学可以这样有趣和简单,课堂也就更高效了。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参与有效性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发挥各因素的积极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参与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曾令格,禹明,程清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全峥.基于生活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52.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课堂参与高校课堂小学数学
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以学定教是关键
导评模式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初探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生活化情景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文化对英语课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