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2018-08-02史华伟

祖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史华伟

摘要:农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直接载体,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乡土文化趋向同质化,也就导致农村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景观却毫无特色之言,然而农村环境景观的特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吸引旅游资源及建设投资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课题想通过对此的研究,对在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梳理,进而探索其对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生态景观设计 乡土文化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首先不是一回事,城镇化是社会形态转变的现象,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一种建设目标。城镇化的内因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社会形态由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产业形态由农业转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形态。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家当前想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么一种建设目标。其中有一条很重要,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各种文献和资料以及政策的解读,新农村建设也不是想把农村直接的城镇化,而是把农村变得更美好,更有吸引力,能够让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的新思路。新农村建设可是一件大事,咱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基数大,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都是中央一号文件讨论的内容。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動“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物质与素质也可以说成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都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显性要素,但是政府不能急躁,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需要20年左右,每一届地方政府领导班子需要做好接力工作,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也要积极探索。

二、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景观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与研究

农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直接载体,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乡土景观与文化趋向同质化,也就导致农村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景观却毫无特色之言。具体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景观设计来讲,就是缺乏专业性的研讨和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无专业设计机构介入的政策和方案,被实施后可能会形成背道而驰的后果。在新农村生态景观设计的问题上需要农民、政府、第三方设计咨询机构充分发表意见,协商统一,不能只是政府的偏见或者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人的“乡愁”,农村基层政府的整齐划一和中产阶级脑海中的农村老家小时候的乡土景观都不是解决新农村景观建设的良策。纵观文献与多实地调研,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土洋混杂无规划设计的建设,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到位。村东头一家手工业产品加工厂,村西南家几家养殖场,河边的树林环境优美适合搞民宿建筑的土地被闲置,果园、池塘、菜园缺乏规划,稍微收拾就是有意思的农业景观;水文地理、风向气候不被重视,动物粪便随便堆放,各类手工作坊排放物不达标等。

(二)乡村集体公共活动空间缺失。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只能在大街边上活动晒太阳,车多人杂尘土飞扬,广场舞没有广场,有的话也没有休闲座椅和遮阴避雨设施。宗祠、土地庙、风水林、村委会、小学、诊所、超市、饭店、家庭作坊店如果经过规划与景观设计,都能变成村民大伙愿意去的地方。

(三)交通道路与停车问题日渐突出。现在农村的车辆越来越多且复杂,交通质量差,缺乏绿化尘土飞扬,无交通规则乱开乱停,时有事故发生。道路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骨骼,生态道路景观设计是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乡村传统文化与人情味淡化。宗族道德约束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农村比法官都好使,但是这也只能是以前了;现在是谁家有钱有关系谁德高望重;邻里关系互助合作都得谈价格了;院墙越垒越高可是偷盗并不减少;景观环境育人的理念无法实现。

(五)景观设计手法以硬化为主,无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设计手法指的是用不同的材料以景观美学原则为指导,设计成不同的景观作品过程中的技术方法。农村的村中广场,主要街道绿化也就是水泥路面为主,但是,成本控制不是制约农村景观设计的罪魁祸首,在农村做生态景观设计可以被利用的材料非常多,如废弃的老房子可以被改造,村中废弃的老宅基地可以改成公共空间,拆除的旧建筑材料可以被重复利用,夯土墙、篱笆院、“门楼子”等元素不会给新农村政策丢脸。

三、生态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分类研究与比较研究

(一)农村景观形态的分类研究

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每一块土地都美好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同胞的心里。农村的形态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有的是平原,有的是山地,有的是丘陵、山岗、水边、海滩等,地形、地貌是农村形态的基础性因素;在地形的高低起伏基础上又形成了河流,河流又在大地上像一支支游走的画笔一样,冲刷着我们的土地;自上古以来我们的祖先有逐水而居的习惯,不同的气候、和土质又使得每一块土地上生长着不同的植被,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地方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形成农业生产景观。面对不同的气候,我们祖祖辈辈巧妙的运用着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建筑材料来浇筑着我们丰富灿烂的民居建筑文化,如北方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西藏的碉房、广东的骑楼等。不同的土地养育着各具魅力的文化,总之,影响农村景观形态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植被、气候、建筑材料及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等。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中的分类研究可以把农村景观形态概括为以下几种:

1.平原类型的村落,特点是地势较平坦,俯瞰是块状布局,以各级道路交错相连;

2.山地、丘陵上村落,特点是民居建筑高低错落,空间水平向层次丰富,一般呈不规则阶梯状递减;

3.山谷、盆地型的村落,特点是群山环绕,景色优美,地势较低,常与水流相伴;

4.邻水临河水乡型村落,特点是江南水乡居多,粉墙黛瓦,水田纵横遍布形成特有的鱼米之乡,水的灵动加上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形成色彩层次丰富的景象,像水墨画般的村落形态;

5.临湖、临海渔村型村落,特点是风大湿气重,滩涂养殖与农田结合,水塘洼地星罗棋布;

6.山林间部落型聚集地,道路狭窄陡峭,海拔高,如林间仙境般的风光是此类聚落的特点;

在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妥善调研本地区的地形机理特色,结合已经存在的村落布局特点找出自己的特点,用元素提取法、文化符号强化设计法、乡土设计修补法进行村落自身的质朴变身,让朴素的材料为现代功能设计服务,让传统的村落布局满足现代农村人的生活需求,如村中的车道与人行道区分,采用不同功能要求的材质进行铺装,进行相对集中的停车场设计等。

(二)农村生态景观设计内容的分类比较研究

农村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道路、水体、农业用地等。

如果只是概括的把农村景观形态分成几种的话,是不够具体的,生态景观的美感是温情的,是细微的,也是客观存在同时还能唤起你内心深处乡土情怀的。我们可以把农村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具体来分析比较。

1.民居建筑的美,是每个从农村走向城市人心中对家的眷恋,它那质朴的形态和无华的材料都是构筑祖辈生活温暖的港湾,傍晚炊烟,是忙碌一天后踏实的生活气息,也是民居建筑和大自然夕阳默契互道晚安的存在。

2.村里的公共建筑应该是族人情感联络的载体,如宗祠、土地庙、风水林等,当然除了这些向祖先、自然祈福的建筑外,还有很多日常生活化的公共建筑,如大队部(村民自治委员会办公室)、村小学、村卫生室、村民文化站、活动广场、超市、农家乐饭店等,这些村民生活功能服务型公共建筑也需要生态规划设计,形成特色,而不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景观规划设计。在满足当下村民经济消费生活娱乐的基础上,重构乡村公共建筑的文化肌理,如空间院落布局的尺度问题,建筑外墙的肌理构造,门窗洞口的檐口收边设计等。

3.目前农村的生产建筑大多为临时性建筑,材料为钢结构彩钢瓦、钢结构塑料大棚、水泥空心砖墙、预制混凝土梁柱等,此类临时性建筑材料缺乏乡土生态景观美感,需要优秀设计师进行设计处理,才能形成特色的不影响村落景观形态的方案设计。如色彩控制处理,在不同临时建筑材料选用上注意色调控制,或者进行涂刷色设计,形成统一的农村生产建筑风格,当然其中的经济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4.道路是农村生态景观设计的骨骼,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框架结构,农村的道路可以分为公路、街道、田间路、林间路、山路、水路等。公路又可以分为国道、铁路、高速路、省道、县级路、乡级公路、村村通公路等。街道可以分为与公路重合街道、村中主要街道、胡同、巷子等。田间路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别,如满足农用机械行驶和灌溉水渠的要求,有的只是长期单人自由行走形成的小道,有的是在沟壑中的田埂,总之因功能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田间小路。林间路、山路与田间路相似也是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功能不同而产生。水路与水体一致会在下文阐述。因预算和功能的不同,国道、铁路、高速路、省道和县级道都会有相应的设计要求和绿化配置、排水措施等,那么剩下的这些层级的道路才是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生态景观设计研究的重点。人车分流、集中停车设计、包括对牲畜的安全行走都要做到合理的安排。在铺装设计上要考虑就地取材、排水设计;绿化植物配置设计、行道树层次设计、收边道牙石设计、街道文化重构设计要有生态景观设计理念,自然的道路用自然材质,整体注意扬尘和尊重原有基础设计。

5.新农村环境建设中水体的景观生态设计包含河流、湖泊、小溪、池塘、水渠等。这些水体的设计中又分对水质的控制和水体驳岸的设计,其中驳岸设计是重点,在驳岸设计中护坡、就地取材的材质处理和水体碼头的设计是重点,这里应该本着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绿色生态经济因素为重点。

6.农业用地,土地是农民的根,也关系着目前我们国家的命脉;农业是农民在市场化经济和国家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的生产行为,从景观设计上的角度来讲,不应该进行过多干预,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然会形成优美的农业生产景观。

四、结语

(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是站在村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造福为民,老百姓的想法才是工作的重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把问题搞反了,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是朴实的村民,并且还会继续生活在这里。有的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多少年前对故乡的记忆变成乡愁,希望回到老家还能看到原来的地方,这种想法是自私的,具有宗族文化和历史价值的老村落可以部分保留,但是不能影响村民经济生活的发展。

其次,尊重老百姓的想法不能是全部,比如再简单的设计也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规划;老百姓就是想过上好日子,每年的收入都有所提高,子女的学业能够学有所成,得病了能及时的被治疗;但是现实情况是,小到一个村广场,都是村委会领导设计的,几乎可以讲毫无审美可言。乡镇政府级也是不懂设计的领导来决策,可以说弄得新农村环境建设不伦不类。乡镇级行政机构可以联系高等院校环境景观设计系师生,来参与到农村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来;挖掘地方文化,进行乡土设计重构再造,为老百姓生产生活舔砖加瓦。

再者,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搞生态景观建设最重要的一条还是“钱”的问题。一个是谁出钱的问题,一个是“弄这个东西能不能挣钱”的问题;最后还容易变成怎么“省钱”怎么来弄的问题。上级政府的专项专款,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再者就是招商引资等,就是农村环境景观生态建设的全部资金来源。在此,我们倡议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不要做成一次性工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工程,它是一项理念工程,是需要被慢慢融入村民及地方官员审美情怀的审美趋向,也是要变成村民生活生产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审美再发现。

(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重点放在村民居住建筑与生产建筑上

在现有的居住建筑上进行完善修复,提出技术规范与相对统一的实施标准;危房进行彻底改造,增加村中公共景观空间;村中景观节点进行命名进行文化重塑;村中公共建筑增加宗族文化传承的建筑符号;新建的生产建筑要相对统一建筑结构,统一大门、围墙等外观的技术规范;用地方树种整体系统性配置园林式村落。

2.保证服务于村民的生产生活,系统设计逐步实施

保证村民生产与生活是根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幸福指数是总目标。每个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系统,并且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步骤,不能影响农忙、不能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村碑、路牌、政策宣传语的系统设计要有特色接地气;整体规划侧重实施,分步骤抓落实。

3.以生态景观设计创新为切入点,促进村民创新创业激活农村经济

用生态景观设计创新的方法,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居住生活、生产环境质量,提高吸引优质青年返乡创业的生态环境,促进村民创新创业激活农村经济;优质的农业生态景观能带来可观的旅游经济增长,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优美的环境和土地会焕发出乡村生活的新活力。

4.以村落景观生态修复设计为主

无论居住建筑、生产建筑还是道路,都以绿色生态的修复为主,尽可能少的大拆大建,以原有的村落景观格局为骨架,慢慢細化做实,形成山清水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新农村环境生态景观工程材料与构造,以废物利用、可持续发展、环保生态,尽可能少用塑料等无机物为原则

在生态景观修复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材料必须要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减少开发运输采购的成本,如果能够做到旧物利用,使用废弃的材料做设计,既能达到乡土文化的设计美感,又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是最理想的状态。廉价的塑料等无机物是垃圾污染的罪魁祸首,尽可能做好垃圾分类,减少无机物的使用,同时做好垃圾回收工作。

(四)地方政府主导,村民自治为主体

政策性的压制不是工作的可取方法,造福为民,为村民谋福利才是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修复的根本目标。过程应该是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自治为主体,最终形成村民自己满意的自觉行为,达到优美的环境塑造村民优秀的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峰.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面面观及研究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萍.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2007.

[3]倪萌.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更新与保留[J].南京林业大学,2009.

[4]肖笃宁.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04).

(基金项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校级人文社科管理类科研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项目编号JYA315-24);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