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8-08-02宋敏
宋敏
摘要:随着第四代通讯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互联网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校中,学生作为新媒体的活跃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提高教育的成效。基于此,笔者在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辅导员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现实困境;最后结合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施策略
“新媒体”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的四大媒体而言,新兴的且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媒介形式。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20余年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日渐成熟并以其交互性、实时性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彻底的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正是青年学子思维活跃的时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合理的利用新媒体提高教育的效果就成了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老师通常都是对一些大道理进行反复的强调,不仅教育效果差,时间一长还会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新媒体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首先,新媒体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网上下载大量的教育课件和案例,极大的丰富教育内容。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还需要对相关的精神进行大篇幅的板书来帮助学生记忆,然后枯燥的内容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老师讲的内容也很快遗忘。利用新媒体可以将教育内容进行保存和反复观看,让学生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其次,新媒体还能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给辅导员的教育工作指引方向。辅导员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到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成长中的烦恼,进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能有效的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就通常需要占用班会时间或者学生的课余时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辅导员可以直接利用新媒体实现与学生的沟通。这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教育形式,同时也确保了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利用学生和新媒体的紧密联系充分的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
(一)新媒体的娱乐性弱化了教育效果
新媒体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教育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联系。尤其是近几年媒介环境整体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的现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更是认为人们正在慢慢的进行娱乐的狂欢而忽略了对信息接受的思考。在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中亦然,由于部分辅导员对于新媒体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逐渐造成了娱乐性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习惯,也使他们对于思政教育缺乏严肃的态度。双方存在的问题就严重的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了一种娱乐化的社交软件,学生和辅导员通过新媒体发朋友圈、晒生活日常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现如今的社会与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新媒体的出现令社会信息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新媒体中充斥的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传统的知识体系中《大英百科全书》可谓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收录了8万多条目,整理起来更是有煌煌几十卷。在以往,人们对于这些知识很难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维基百科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收录了远超百科全书的知识量。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丰富的信息给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网上充斥着不少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三观有着消极的影响,一旦没有进行有效的管制就容易造成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失范。
(三)过度依赖新媒体的危害
虽然新媒体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部分辅导员过分的依赖新媒体反而造成了反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将道理讲给学生听,还需要让他们认可,因此这个过程更重视辅导员与学生交心的过程。而利用新媒体,双方在电脑或手机前都进行机械的思考和对话,长期下去就造成了交际障碍,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在网络世界中常常有“隐形人”的说法,学生在网络上犹如戴上了面具言谈行为与日常生活中截然不同。而且在网络上学生都使用的虚拟的身份信息,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清楚的认识,甚至生发出一些破坏欲望。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搭建网络平台提供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搭建起网络平台,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打通交流的渠道。比如学校都有校园网系统在专业课的教授中提供相关的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流。在校园网搭载下就可以进行具体的新媒体建设了,学校可以推出一些功能简易的教育APP,在新媒体上面向所有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对这些教育新媒体进行推广,学校可以将日常课程的考勤功能搭载在APP上,让学生养成使用APP的用户黏度。其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經常利用到校报和校园广播,而这些媒体也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应该推陈出新将这些传统媒体进行转型升级,比如著名的《纽约时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推出了电子版,那么校报和校园广播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新媒体的作用还在于通过广大受众的使用,逐渐营造出一种舆论氛围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规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切实的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常来说,媒体舆论的形成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公众意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虽然媒体的内容不能左右受众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可以通过信息的安排左右人们的注意力。简而言之,新媒体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影响人们想什么。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定期在新媒体平台发表思政教育的稿件,让大学生始终保持对思政养成的警惕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不良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进而将某种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通过精心的处理以某种形式推向社会,从而取得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积极效果。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高校辅导员还需要主动的接触新媒体,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创新工作形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以谈话和教育为主,形式太过单一学生也缺乏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笔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就注册了工作专用的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新媒体帐号,有效的拓宽了与学生的沟通渠道。高校辅导员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行个性化的沟通,在线建立群组,实现群体交流与管理,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网上的思政教育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近年来“慕课”在文化课程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积极的利用慕课的优势,将优秀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渠道推送给学生,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形式。
(四)坚持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原则
新媒体的出现只是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和途径,不代表工作的全部内容;而以往的思政教育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因此,高校的辅导员应该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虚拟网络与现实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长期面对面谈话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辅导员们积累下了相当宝贵的教育经验和方法,这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指导意义。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时就应该以其为理论基础,有效的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新媒体环境下同学们易于接受的内容。其次,当下的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通过一些新媒体线上的教育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必要时辅导员通过一些传统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深化。
四、结语
新媒体发展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高校辅导员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的网络平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综合考虑学生情况,树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德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
[2]苏伟刚.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重塑[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5).
[3]王燕芳,徐侨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五种能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2,(06).
[4]李安英,徐兵,刘英飞.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新闻世界,2010,(08).
[5]刘静.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7).
[6]谭霞.信息意识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7).
[7]赵丹.探究精细化管理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6).
[8]王宇钢.浅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
[9]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