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在镜头前面“摔跟头”

2018-08-02邓全生

关键词:党教神态专题片

邓全生

] 有位同志拿着其单位拍摄的一部党教专题片向我请教,让我提提“宝贵意见”。我认真看完后,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拍得很不理想。”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觉得这部片子中有很多镜头真的是极为不妥:在反映主人公参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时,本应是严肃的党内生活,却看到画面里有人衣冠不整,还有人竟然在抽烟。我叮咛这位同志:对这样“形象欠妥”的画面,必须要替换。他拿着片子走了以后,我却依然思考着这件事,觉得有些感触不吐不快。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党教专题片是对基层党员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想要实现这一目的,自身就要站得住、立得稳。但在现实创作中,有些党教专题片也许是为了赶时间进度,也许是编导在拍摄现场不够注意细节,以致出镜的党员干部在形象表现上总会出现一些败笔:双手叉腰或抄袖,下雨别人帮打伞,上车别人给开门,不分场合地抽烟,随地吐痰,随意接打电话、发信息,严肃活动神态不够庄重、谈吐过于随便等等。这样的党员干部形象如果通过党教专题片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很容易造成错误解读,从而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拍摄党教专题片时,必须时刻绷紧“党员干部形象”这根弦。

也许有人会说:党教专题片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应该将真实发生的场面如实地展示。说这话的人恐怕是过于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了“真实”的真正内涵。首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是好的,有欠妥表现的只是个别场合、个别人。打个比方,你拍摄了一段几十分钟的素材,可能其中只有几秒钟的画面人物形象欠妥,但你在成片中却偏偏采用了这几秒钟,这就是以偏概全,人为地制造了最大的不真实。其次,作为党教专题片的编导,必须要具有时刻把控拍摄现场的能力,对画面要做好选取和加工,决不能让一些无心之失在荧屏上呈现;最后,党教专题片的制作目的就是要提供正能量、发出正声音、弘扬正风气,对于具有一定批判和揭露性质的素材,要根据主题来决定是否采用。

那么,党教专题片创作如何避免让党员干部在镜头前面“摔跟头”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足功课。

首先是党员干部的衣着以及所用道具。这里说到的道具,主要是指被拍摄对象随身的物品。我想大家都还记得,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因一张在事故现场微笑的照片而引起网友的愤怒声讨,随即事件二次发酵则是因为其佩戴不同名表开会、视察的多张照片被曝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拍照是如此,拍摄党教专题片也是如此。如果党员干部在镜头面前穿着不够“合适”,随身物件等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疑,那么这样的镜头实际上就等于在“挖坑”,不仅会让基层党员群众质疑反感,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甚至还会造成负面舆情。笔者看过一部党教专题片,讲述的是某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种苹果脱贫的事迹。这样的主题立意很好,既有时代气息又有精神启迪。但当表现这名村支书在山上检查果树生长情况时,出镜的主人公却穿着一身笔挺的西服,这就让人难以理解,相信很多观众也会觉得穿成这样去地里劳动也“太假”了。还有一部片子,表现的是车间生产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敬业奉献的事迹,从始至终主人公在镜头前所穿的工装一直都是干净整洁的,连一个褶子都没有,这样的着装难免有摆拍和设计之嫌。当然,党教片主人公穿着“不靠谱”,往往根子还在编导身上——你硬让人家穿上这样的衣服进行拍摄,一点也不参考实际,自然就会“闹别扭”。

党员干部出镜的衣着和道具应注意“四化”。一是尽量生活化,即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穿什么,镜头前就穿什么,不要故意去设计、精心去“打扮”;二是尽量写实化,要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环境去表现,工作中的衣着净就是净、脏就是脏;三是尽量简洁化,比如手表、墨镜、手包等,除非主题需要,否则不必要突出去表现;四是衣着尽量合理化,不同身份和职业的拍摄对象所穿着的服装不能违反常识、悖于常理。

其次是党员干部的神态仪表。这一点也很重要。正如前文说到的,一张在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虽然这只属个例,但也给党教片创作人员提了个醒,在制片时要特别注意那些不妥的细节。笔者曾看过一部片子,里面的被采访对象回忆起“以前村里过着看不到头的穷日子”时,神态却是眉飞色舞,这种“面对镜头要保持微笑”的采访习惯放在此处就显得很不适宜。特别是在救灾题材、应急题材的党教片里这一点要尤为注意。还有一些拍摄会议场景的片子,远景镜头一扫,却看到有的参会同志头垂得很低、视线就更低,也不知道是听困了还是在玩手机。严肃的会议场景一旦杂糅进这样的倦怠细节,就会让观者浮想联翩,对会风会纪甚至党员干部的行为操守产生质疑。总而言之,类似上面的神态表现都是“不合拍”的。

党员干部出镜的神态仪表务必要得体。一要以认真为铁律。不管什么样的神情和动作都要体现出“认真”,绝对不能有任何散漫的表现。二要以自然为原则。任何神态和仪表最好是自然流露,不能端着装着,让观众觉得假。三是要结合主题需要,尽量让镜头“严肃”。比如拍摄参观、交流、慰问等活动时,出镜党员干部要脚步稳健、走姿自然,不能无精打采、大摇大摆,同时手插口袋、背手腆肚、摆弄手机等动作最好不在镜头中呈现。四是在整体衣着上要注意不能出挑,应以整洁朴素为宜,除非主题需要,否则切忌不修边幅。

再次是党员干部出镜的场景设计。场景包括生活场景、工作场景和突发场景。有些党教专题片在上述场景的设计上总有考虑欠妥之处,从而引起了观众的“疑心”。笔者曾看过一部反映驻村扶贫的党教片,主题很好,但其中有些场景设计却经不起推敲。比如驻村干部到群众家里走访,竟然上桌端起了酒杯;三名驻村干部平常的工作餐,桌子上却擺着七八个菜。试问这样的画面播出来,基层党员群众会怎么看待我们的驻村干部和扶贫工作?

党员干部出镜的场景设计不能随意为之。一要符合“规矩”。党教制片工作者要熟读党章党规,明确制度的刚性约束在哪里,避免在场景选择上失分。二要符合基本常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场景都必须经得起推敲。三要充分考虑主题内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讲什么样的故事就要选则最切合的场景。四要严格将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的表现形式区分开来,尤其是工作场景更要注意不能破坏“规矩”。

最后是党员干部的言谈。有句话叫“祸从口出”,我们看过一些新闻节目,被采访对象在出镜时语言表达欠妥,编导不加剪辑地播了出去,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坏影响。新闻采访如此,党教专题片的同期声采访也是如此,如果党员干部在镜头前说了什么不妥的话,那影响也是恶劣的。虽然我们的党教片编导把关意识很强,一般不会在片中出现言辞不当的表达,但有一些小细节也常常被忽视。笔者曾看过一部党教专题片,里面的主人公是名村支书。编导为了追求故事性和表现矛盾冲突,选择了一段他与村民激烈争吵的画面。出发点也许是为了再现生活的真实,但“相骂无好口”,这样的对话很难掌握尺度,其中还夹杂着一些不雅的方言词汇,难免会给观众带来不好的观感。

党员干部出镜的言谈应把握好度。一要避免使用不雅词语,即使再为了接地气,不雅也是不妥。二要尽量避免使用偏激或针锋相对的言辞,要引导拍摄对象把不愉快、有矛盾的事情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三要注意语境,任何言辞必须切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四要严格把关,编导在拍摄和剪辑时要把好政治关和文明关。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党教神态专题片
神态描写有妙用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