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技术支撑下的企业合作创新
——知识网络模式及其自组织效应研究

2018-08-02何景涛

生产力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环境企业

何景涛

(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引言

21世纪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应用普及。Web技术的发展助力那些通过互联网搭建网络平台的企业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其中既有B2B、B2C比如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麾下的各大平台电商企业,也不乏媒体社交网络平台如腾讯、Facebook等等),演化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并且对传统的商业经济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促使经济形态和消费者行为发生巨大改变。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ics)这一称谓成为热词。人们普遍认为平台经济可能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加速经济发展的引擎。无论愿意或是不愿意,从宏观上的经济发展、中观的企业生存到微观上的日常交际与消费,各种各样的“平台”确实已经并将持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这一热点也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近年来研究平台冲击下的企业组织结构、文化建设、战略制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管理、知识创新的论文开始涌现。在平台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知识如何流动、获取、吸收、整合、创新,即平台环境下的知识合作创新是我们研究的问题。

二、企业合作创新研究述评

企业合作创新的实质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合作。中外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包括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理论基础、合作模式类型、合作绩效等等。冯泰文等(2013)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资源的高效整合,包括组织结构的重组,对客户需求的响应等[1]。企业合作创新已经由二元化、三元化模式发展至网络化合作创新。

(一)企业合作创新的动因研究

陈劲、王毅和许庆瑞(1999)将国外学者对企业合作知识创新的动机归纳为学习和获取技术、合作研究开发、通过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力三个方面[2]。罗炜和唐元虎(2001)发现合作动机与合作伙伴之间能力的差异密切相关:当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趋于同质时,企业合作创新的主要动机是成本共享;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互补时,企业合作创新的主要动机是技术共享[3]。周君(2002)从资源的获取、成本与风险、市场进入速度和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对企业合作动机进行了分析[4]。郭军灵(2008)总结了企业技术联盟的合作动机,包括适应环境导向、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三方面[5]。黄少安(2000)认为合作剩余是企业合作的动机,把合作剩余定义为合作所产生的纯收益并且提出了合作剩余的计量方法[6]。黄桂田、李正全(2002)将合作剩余定义为组织间合作生产,取得超过非合作情况下收益的总和[7]。Mishra和 Shah(2009)认为企业合作创新是企业之间由于在资源和知识上有互补性,通过整合分散资源来提升企业绩效的一种创新模式[8]。Feng等(2012)则认为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快速响应面向顾客需求的合作创新模式[9]。Agndal(2000)发现为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变化,企业要具备高效整合分布资源并进行创新的能力[10]。Tsai(2009)发现在市场环境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组织间的合作创新网络以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通过合作创新企业可以提高绩效,增加竞争优势[11]。Li等(2011)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企业之间通过扩大彼此之间的合作来满足客户需求来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可能[12]。

上述文献资料顺序以年代为序兼顾观点分类,从中可以发现,对企业合作动因研究逐渐由仅从合作企业的目的与需求来揭示,转变为从消费者的角度和由于技术进步和竞争环境改变来论述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

(二)企业间合作学习的知识理论

Wernerfelt(1984)认为企业的资源是一个包括原材料、信息、营销、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的广义概念[13]。为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往往要求与拥有所需资源的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因为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整个经营环节上的所有知识和资源。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的千变万化都在加速知识的折旧,增加企业自主知识创新的成本和技术障碍,企业之间通过合作来学习、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Becker和 Murphy(1992)[14]把知识生产的积累效果引入对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提出知识分工理论,强调知识的专门化是提高知识生产率的重要基础;Moor James F(1996)认为随着企业知识合作规模的扩大、合作的方式多样化,合作各方的依赖性也会增强,据此提出企业合作的“生物依存链”原理。认为企业应该营造与维护一个共同的经济生态环境,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15];T.T.Tyebjee认为企业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其自身环境资源和能力之间,存在“缺口”,并据此提出了“战略缺口”假说[16]。知识管理认为企业是具有异质知识的实体,企业为满足经营与发展的需求会寻求能够实现能力互补的知识合作伙伴来弥补这一“知识缺口”。

(三)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

在Web技术普及于网络平台之前,企业合作创新的主要模式可概括如下:Mitsuru Kodama(2000),研究了整合客户知识的模型,提出了联盟合作内的知识创新过程SICA模式,并延伸到企业联盟理论与实证过程中[17];弗朗霍夫模式,是一个把大学、政府和工业企业等组合为一个高效运行的企业化创新体系;知识链管理模式,Richard Hall和Pieroaolo Andriani(1998)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18];集群创新模式,刘慧(2003)提出了集群创新网络内知识的创新过程[19];何景涛(2010)认为不同的合作知识类型有着不同的知识合作方式,依据知识合作产生的效应把知识合作模式分为:知识集聚、知识嫁接、知识供应链[20]。

根据杜元伟等(2013)研究表明知识网络这一概念出现较晚,最早由瑞典工业界提出,关于知识网络的研究文献包括了知识网络的定义、分类、模型、结构等[21]。根据知识网络理论,在网络型组织的企业中,所有的合作伙伴既作为知识源,又作为接受和利用知识的节点。使得知识可以超越组织界限流动,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流动效率,另一方面节约了知识投入。企业之间要建立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一种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商业模式;还要具备对分散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近年,伴随着Web技术的发展,在平台环境下这种新的企业知识合作模式应运而生,成为财富创造的新传奇。我们称其为企业合作创新的知识网络模式。

从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动因、企业合作创新的理论基础、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关于知识网络的研究理论滞后,研究知识网络的形成、运行、创新原理、治理机制等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知识网络合作模式形成的动因研究

第一,网络平台环境下的客户资源特征是知识网络合作模式市场动因,是动因的核心。传统的市场环境下,信息不对称,客户资源分散,需求也是分散的,这使得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可以独立面对特定客户的需求成为可能。网络平台环境提供了一个让不同地域的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需求汇聚的场所,吸附了整个生产和消费链条上的终端,即消费者。我们可以把Web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平台看做是干涸地带的蓄水池,客户需求就是蓄水池的水,一切食物链上的物种都会汇聚到蓄水池以满足客户需求而谋得利益。

消费者的需求与反馈在Web2技术的支持下及时地得到市场的迅速反馈。平台环境镜像实体企业,实体企业根据信息反馈满足需求。群体的多样性和个体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小企业的灵活性得到发挥,也是企业在网络化平台环境下的创新土壤。企业之间由于有一致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同时由于顾客参与创新与一站式服务的消费需求,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基于知识的网络合作关系。

第二,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网络模式动因的物质基础。平台经济初现,短短数年时间已然成为市场的主角。中国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迎来了网络平台经济创新的机遇,许多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已经走向世界,甚至引领发展,这些互联网企业倚借知识平台的吸附作用,组建了变化多端的复杂网络,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前所未有的紧密,网络平台合作模式已然成为带动其他知识合作模式、激活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357万个,同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手机上购买已经从2010年的2亿到2016年的53亿,占整个电子商务交易的4%以上。短短数年,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是一种线性的变化,而是一种范式上的颠覆。这种变化首先是由互联网的普及以及Web等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席卷全球而带来的,网络环境下的经济模式都不会再是昙花一现,它会在未来数十年里不断地演化和进展。研究表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为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

第三,宏观政策的支持是知识网络合作模式动因的基石。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国各项基础建设日趋完备,包括水、陆、空运输、网络铺设、城市化建设等等,为我国迎来网络经济机遇提供了硬条件。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具备了强劲的生产能力,物质供给比较丰沛,产品呈现多样化、异质化,这些都是网络平台环境下消费者需求的物质基础。

此外,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互联网经济这一领域的管理体系并不完备,是一个相对开放,在某些领域甚至空白的市场,对于企业来说,更是机遇横生,作为互联网企业的领军者不仅成为这一领域规则的制定者甚至成为整个游戏的设计者。传统的线下商业模式企业更是积极地参与这场革命以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进行知识合作网络创新的软件、硬件配套环境完备是知识网络合作成为主流合作创新模式的动因。

四、知识网络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知识网络的自组织效应

根据 Wernerfelt(1984)企业资源理论,为获得所需的经营资源,企业往往要求与拥有所需资源的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平台模式下知识合作的知识类型不仅涉及同种知识、异种知识,还涉及到直接关联知识和间接关联知识。传统的知识合作模式(知识集聚、知识供应链、知识联盟)在平台环境下都可以看到。提供交易的虚拟或是实际场所只是平台的外在表现形式,平台合作的实质是企业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链接。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数据库,在平台环境之下这个数据库是开放的、双边的。平台具有数据的吸附功能,像是一个数据集市,数据库在这里发生关系相遇、整合、流入、流出。

(一)知识自组织效应的形成原因

平台环境下知识网络合作的自组织效应形成条件和特征:

第一,网络平台环境的开放性。网络平台是开放性系统,它提供了围绕着客户需求的几乎整个供给链上的企业。柳洲等(2008)认为在开放式环境下不同的组织拥有局部性、过程性、碎片化的知识[22]。张永成等(2011)认为这些异质性的知识可以透过可渗透性边界产生流动,知识创造转变为在网络中实现共同创造,其结果不再是由某个企业所决定,而是一个整体的结果[23]。

第二,由于目标一致而产生的协同。自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系统自组织过程的发生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是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从研发、生产、供应、销售都直接面向客户,并且客户可以对任何一个阶段提出意见反馈,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不仅供给链条上的传统角色模糊,每个角色都是全过程的参与者,而且各个平行角色间的竞争要素也发生变化。

第三,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是相对独立,联系松散。当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时,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平台环境作为一个虚拟的多变市场,通过对平台的打造吸附市场各个要素参与进来,由于平台具有网络外部性,越是能够吸附交易链上的用户,平台就越具备价值,平台的吸附能力越强。

第四,选择冗余。平台具有开放性,吸附交易链上的各个决策加入平台环境,这就促成了平台中各个角色的选择冗余,选择冗余是实现自组织的要素之一。

Web技术重视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平台的使用者,也是平台内容的制造者。平台环境下知识网络合作的自组织具有用户分享、信息聚合、以兴趣细分的市场等特征。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吸附交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主体进入,逐渐形成自组织系统的商业生态。综上所述,平台环境下企业知识网络合作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形成的条件和基本特征。网络平台环境下的知识网络合作具有自组织效应。

(二)知识网络合作下的知识创新原理

第一,开放式系统知识吸附功能和共同创造。Kambil et al.(1999)将共同创造(co-creation)定义为企业与其顾客联合实现价值生成的过程[24]。Prahalad&Ramaswamy(2004)认为价值是生产商与顾客共同创造的,而且这一创造过程并非都是在厂商内部进行的[25]。共同创造可能是源于厂商的发动或者是消费者的倡议而由客户参与到商品的价值创造中。在开放系统下,所有从产品需求端到产品供给端的各个环节的知识元素都有可能成为新知识产生的节点,开放式系统承载了不同学科知识、不同思维,实现了异质性知识的相互学习、试错、探索,甚至顾客、生产商、经销商的角色功能都发生交融。

第二,知识网络合作模式与其他电商知识合作模式的比较。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NYSE:BABA)与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NASDAQ:AMZN)常常被放在一起做比较,认为两者都是以电商业务为主,同时以云服务、数字娱乐与媒体为辅。然而从具体的商业形态上看,这两家公司在电子商务上采用了不同的模式,亚马逊以自营为主,阿里巴巴则开始就是平台模式;从企业合作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亚马逊是沿着知识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模式,是知识的推拉效应产生的知识整合合力。阿里巴巴采用的是知识网络的企业合作模式,利用平台的吸附功能搭建起“集市”,形成知识网络合作模式,产生自组织效应,它本身并不参与商品的经营并不组织市场的供给,整个平台的运行处于自组织状态,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生态。

网络平台环境下知识网络合作模式与知识供应链合作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知识网络合作模式与知识供应链合作模式比较表

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是提供电子商务线上交易平台的公司。交易是通过平台产生的,平台本身并不参与交易。平台公司是利用其平台的吸附功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这个平台犹如搭建的空间站一般,吸引了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全部要素,并通过数据把他们联系起来而形成环路。可以说平台环境创造了新的竞争维度,阿里巴巴B2B搭建的是吸附中小企业的平台,淘宝天猫B2C吸附企业与消费者,平台环境下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赋予了平台企业能量。2015年全年阿里巴巴营收146.01亿美元,净利为74.94亿美元,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其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集市”。阿里巴巴的成功是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平台的生态系统依赖于本土的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五、总结

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冲击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Web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企业合作创新出现的新模式已然在电子商务领域独占鳌头。中国企业进行知识合作网络创新的软、硬配套环境完备是知识网络合作成为主流合作创新模式的动因。在网络型组织的企业中,所有的合作伙伴既作为知识源,又作为接受和利用知识的节点。平台具有数据的吸附功能,像是一个数据集市,数据库在这里发生关系相遇、整合、流入、流出,使得知识可以超越组织界限流动。平台的吸附功能形成自组织效应产生知识合作的生态平台是知识网络的运行基础,知识网络合作的生态平台环境(内、外部)的健全与健康是其存在与成长的关键。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环境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