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18-08-02王春益

中国生态文明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发展

□ 王春益

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人,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上讲就是“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哲学及优秀思想中都蕴含着生态文明因子,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是我们这一代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从我们的子孙手中借来的,我们这一代人绝不能干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事情。历史上的古老文明大多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态良好的地区,而由于自然灾难和人为因素,生态状况急转直下,也让巴比伦、玛雅等一度兴盛的古文明由盛转衰,甚至走向毁灭。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虽然当今世界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与不同社会制度,但唯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会让地球上的人类和谐共处,理性选择共同的未来。人类与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建生态文明。

一、中国生态文明的本质

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一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人,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可用一个字来解释和概括:“善”。人类要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珍爱地球,善待自然,而不是妄自尊大,凌驾于自然之上。英国著名数学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认为,“当现实世界是美的、和谐的时候,才是善的”。

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性、过程性和有机性,由此产生的人类行为破环了大自然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开放循环、有限无限的联系性。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发展,一味搞开发,追求无限发展,贪婪地掠夺索取,给全球带来了无尽的生态灾难。人类中心主义传统是现代西方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揭示了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以及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综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共存共生,才能共育共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人类发展严重受制于资源环境约束,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也有人概括为,人类文明由黄色文明到黑色文明再到绿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命健康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中国的生态文明蕴含着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因子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生态文明来源于生态思维。中华民族的生态思维蕴含在其文化理念中,体现在伦理制度中,延续于历史传统之中。儒、释、道三家尽管在对自然的具体态度上有差异,但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定位这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问题作了回答。

儒家把人看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的德性主体”,把“天人之际”“天人合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善待自然、顺应自然。孔子说,“仁者爱人”,要人们把仁爱推广延伸到对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生命。

释家提出佛性乃万物之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宣扬众生平等,认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心净则土净”。

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把天人之道、道法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遵循。

这些思想和主张,是我们的先哲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道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2.西方哲学和优秀思想文化

盖亚假说。其基本认识是,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其核心思想是,认为地球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盖亚假说由英国大气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后来经过他和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共同推进,这一学说逐渐受到西方科学界的重视,对人们的地球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詹姆斯·洛夫洛克认为,地球是活着的,而且地球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假如她的内在出现了一些对她有害的因素,为了这个有机体的健康,盖亚(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祇)本身具有一种反制回馈的机能。

过程哲学。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创立的一种新哲学,亦称为“机体哲学”,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等著作中。怀特海把任何一个实有和现实事态放到整体与部分、个体与共同体、主体与客体、系统与环境、物质与精神、目的与手段、现实性与超越性等关系中来描述和说明,以有机整体、内在过程、生成循环、多元共存为思想基础。有的学者把他的过程哲学叫做“内在关系的哲学”,其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内在化了,其结论是关爱自然就是关爱自身,人与自然共处于机体变化过程中。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指向,认为只有实现了拥有美的秩序的宇宙和谐,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过程哲学具有生态文明的因子和意蕴,其整体论、过程论、生成论和过程辩证法思维范式下的内在关系论,丰富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

深度生态学。深度生态学是一门生态环境哲学,强调众生都有其生存权利与内在价值,无关乎其对于人类的使用价值;自然世界是各种复杂关系的微妙平衡,所有的生物体都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命存在休戚相关。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在其文章《浅与深,长远生态运动:综述》中首次提出深度生态学一词。文中批判了将大自然工具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与之对应的浅层生态学,即仅仅为了人类的福祉而保育荒野、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大自然的价值囿于其对人类的使用价值。为此,阿恩·奈斯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深度生态世界观,肯定了众生的基本生存权利及其内在价值。1984年,阿恩·奈斯与同伴乔治·塞欣斯共同起草了深度生态学的八项基本原则,并强调这些原则并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一些供讨论的纲要,在广义上接纳这些原则的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优化。英国的舒马赫学院于1995年5月开设了深度生态学课程,参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重新讨论并归纳了深度生态学的八项基本原则:①众生都有内在价值,无关乎其对于人类的使用价值;②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益于众生的福祉,也有其固有价值;③除非以负责任的方式满足基本需要,否则人类无权减损此丰富性和多样性;④人类正过度地影响世界,而且情况正在迅速恶化;⑤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人口数量是造成这种影响的关键因素;⑥唯有降低这种影响,才能让包含文化在内的生命多样性繁盛茁壮;⑦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基本结构必须改变;⑧赞同上述观点的人都有义务通过和平与民主的方式推动必要的变革。

有机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安德烈·高兹等人运用生态思维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詹姆斯·奥康纳、约翰·福斯特等人研究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生态唯物主义等思想,出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时,美国以小约翰·柯布博士为代表的过程哲学家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对全球无限发展中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将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结合了起来,特别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有机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新流派。柯布博士认为,在所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目前为止唯一具有鲜明中国文化因子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有机马克思主义不只是西方的,也不只是中国的,而是具有国际风格的新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现代性,特别是现代性蕴含的无限经济增长癖,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的正是这种无限增长与扩张。克莱顿在《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中,阐明的四条原则就具有深刻的生态文明因素:为了共同的福祉、坚持有机和生态的思维框架、关心弱势阶层、长期的整体的视角。克莱顿还总结了柯布博士概括的“拯救星球的十大观念”,这些原则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借鉴作用。柯布和赫尔曼·达利合著的《为了共同的福祉》一书,从整个地球生物圈价值的最大化视角,阐述了共同福祉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经济学等新理念。毫无疑问,有机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以及生态环境哲学的重建问题。

环境伦理学。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母亲──地球这个独特的圈层而独立存在过。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与这个系统之间,除了发生生产力的物质作用关系外,还存在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互动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这是其他一切生命个体和群体与这个系统间所没有的关系。概括地说,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美国生态专家罗马斯顿85岁了,持有独特的生态中心主义立场。他说,“只有当你捡起自己的垃圾时,你才是真正站起来的人。”

总体来说,西方的盖亚假说、过程哲学、深度经济学、有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等,以生命有机整体、内在相关、生成发展、多元共生为思想基础,强调有机整体主义,以有机思维方式,把地球看作是一张生命之网。这些思想成果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维,其表现特点是用整体性、过程性、可持续性的观点看待自然和人类,它们的本质和根底是生态的、有机的。因此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土壤和根系,西方优秀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植被和营养。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一脉相承

这个“脉”就是用生态思维看待地球生物圈而形成的全球发展共识。可持续发展是对高度发达的工业(后工业)社会出现的问题,运用生态的、过程的、有机的辩证思维深刻反思的思想成果。为什么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认识上能够达到一致呢?因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地球生物圈的基本规律,用生态思维审视人类与地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代际与代内公平等的新认识,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意识形态、种族、宗教信仰等藩篱。全球基本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进程,将有利于人类社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

与可持续发展相比,生态文明要求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生态、资源、环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中国把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进程的巨大贡献。全球范围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二者产生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实践的路径、追求的目标等方面基本相同,在本质上有着一致性和关联性。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扩展和升华,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和中国式表达,同时,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生态文明走向全球提供了宽广的视域和实践空间。

四、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造成了较多的生态欠账。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发。比如,一些地区小流域污染和黑臭水体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雾霾在一些大中城市还没有消除,人民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大。少数企业还有违法排污行为,个别地方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活动,造成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生态修复的任务很重等。当然,解决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有个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现实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一个政党持什么样的生态观,取决于他的哲学思维基础和对地球生物圈的看法。在全世界,唯有中国共产党首先在政党和国家层面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后来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九大把生态文明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8年3月,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宪法,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作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锐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国上下、各地各级、各行各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大力度解决水土气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并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国内国际普遍反映,这几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指导和根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态生活环境和生态产品”等理念,深入人心、深得民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123456”路径。

1个根本目的——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个发展阶段——一是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二是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3个基本判断——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4点明确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5大核心体系——一是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二是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三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四是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五是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6项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6项重要原则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守的规矩和守则,既有世界性和现实性,又具有重大的指导性;5大核心体系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和运行保障;4点明确要求指出了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领域,具体而且具有现实可操作性;3个基本判断指出了中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2个发展阶段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一张蓝图干到底;1个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清晰,有了完整的可操作的施工图。

五、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中国深度参与和引导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国是最早通过立法程序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别方案的国家之一。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早在2015年,中国就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比如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等。在过去5年里,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时指出,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当国际社会还在为责任分摊而争论不休时,中国政府已拿出令人赞叹的决心和力度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际,中国重申将坚持气候保护既定目标和承诺,用诚意和决心鼓舞了世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不断为全球低碳经济作出积极贡献,一方面提高政策透明度以增强互信,另一方面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早在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就推出绿色金融债券。目前,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同时,中国还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于2017年9月初启动了传统能源车停产停售时间表研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事实上已经在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绿色金融等领域成为全球标杆。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国外有的少数人和个别媒体认为,“一带一路”在给沿线地区和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但事实绝不是这样的。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绿色发展之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中国企业严格执行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拿出去的都是先进的高新技术,不是输出落后产能,而是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确保共同生态环境安全。当前,中国已经在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生态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和全人类的。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发展
请文明演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