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四方碑滑坡稳定性与变形趋势预测
2018-08-02殷坤龙杨背背
肖 婷,殷坤龙,杨背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我国滑坡灾害十分频繁,其破坏性巨大,其中长江三峡库区的滑坡灾害最为集中。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水库水位自此周期性的波动,加上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导致三峡库区大量古滑坡的复活和新滑坡的发生[1]。因此,为了保证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分析滑坡稳定性,并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目前分析滑坡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有限元法、概率分析法和极限平衡法[2]。魏雨溪[3]等人运用破坏概率分析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滑坡真实情况。李世海[4]等人认为单纯根据数值模拟和计算,会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该将模拟计算与实际野外监测、调查相结合,才能有效的分析滑坡的稳定性。汤罗胜[2]等人运用Morgenstern-Price法、蒙特卡洛-破坏概率方法和强度折减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综合评价研究某单体滑坡的稳定性。
在综合评价分析滑坡稳定性过程中,仅仅以力学为依据进行分析评价,忽略滑坡的实际变形,其结果可信度不高,与监测数据相结合,才能有效的反映滑坡真实状态。因此,本文以万州四方碑滑坡为例,基于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滑坡在水位降和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及破坏概率。并采用Geo-studio软件的Sigma模块模拟滑坡变形,最后,运用R/S分析方法判断滑坡的变形趋势。将稳定性计算、变形模拟和实际监测相结合,来综合评价分析四方碑滑坡的稳定性[5]。
1 滑坡发育及变形特征
1.1 滑坡概况
图1 四方碑滑坡平面图Fig.1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 of the Sifangbei landslide
滑坡主滑方向为160°,与斜坡坡向基本一致。滑体上发育二级平台,主平台长220 m,宽450 m,高程200 m,剪出口位于长江水位以下。
1.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
斜坡所处地貌类型属侵蚀堆积,河谷低山丘陵地貌,平缓层状斜坡结构[6]。局部上覆较厚的第四系粉质黏土夹碎块石,下伏为典型的万州区近水平侏罗系地层,砂岩与泥岩互层,岩层产状160°∠5°(图2)。
图2 四方碑滑坡I-I′工程地质剖面图Fig.2 I-I′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file of the Sifangbei landslide
1.3 滑坡变形监测及分析
选取四方碑滑坡I-I′剖面,该剖面上布设有3个GPS位移监测点、2个钻孔倾斜仪点和2个地下水位动态检测点,各监测点分布见图1、图2。
图3为四方碑滑坡3个GPS监测点水平方向累积位移与降雨、库水位关系图,在2007~2014年监测数据中,GPS03累积位移最大,GPS02次之,GPS01累积位移最小,即变形集中在滑坡前缘且随时间呈阶梯状变化,中后部变形极为平缓。在2008年7月、2009年5月、2011年5月和2012年4月暴雨过后,GPS03位移累积量陡增,但位移增长较降雨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时间。对比2008~2014年库水位的调度曲线和GPS03位移曲线,库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都会导致GPS03位移量的增大,且库水位下降期位移增速更大。分析认为四方碑滑坡变形受到库水位波动与降雨的共同影响,本文仅对库水位下降与暴雨状态下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图3 滑坡水平方向累积位移与降雨、库水位关系图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umulation of landslid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rainfall and reservoir water level
2 滑坡稳定性及其破坏概率计算
2.1 计算参数选取
根据勘察报告中的室内实验、现场大重度实验数据,结合工程地质类比及反演分析来综合确定四方碑滑坡各项参数[6]。
天然状态下滑体土容重取值为19.7 kN/m3、饱和重度取20.5 kN/m3,渗透系数取4.059 7 m/d,饱和体积含水率取0.421 3,以此为依据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根据三峡库区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统计规律研究,认为滑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7-8],抗剪强度c值为27.3 Pa(方差2.96),φ值为19.8°(方差4.90)。
2.2 计算工况
结合三峡库区库水位调度方案和万州区降雨情况,选取4种组合计算工况(表1)。工况中的降雨按照非汛期50年一遇暴雨强度添加,对万州区近54年的降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工况1-2降雨时间设置为2015/3/10~2015/3/13,强度为34.2 mm/d。工况2-2降雨时间对应库水位155~152 m期间,强度为93.33mm/d。
表1 库水位175~145 m滑坡稳定性计算工况与荷载组合
2.3 稳定性计算结果
选取该滑坡I-I′剖面作为地质模型进行计算,其后缘高程为325 m,前缘剪出口110 m。运用Geo-studio软件中seep模块进行不同工况下的渗流模拟,slope模块计算各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系数。
图4 175~159 m稳定性系数变化曲线Fig.4 Variation curve of stability coefficient between 175~159 m
图4为工况1-1和工况1-2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在库水位下降过程中,滑坡稳定性呈下降趋势,后又呈现一定的上升。分析滑坡体的受力状态,滑坡体前缘库水浸没部分,受到垂直于斜坡表面指向坡体的静水压力,滑坡体内地下水位线以下部分存在孔隙水压力。当库水位开始下降时,静水压力减小,滑坡体稳定性变差,稳定性系数曲线呈下降趋势。经过滞后时间后,坡体内的地下水位开始下降,孔隙水压力减小,坡体有效应力增大,导致滑坡抗滑力增大,稳定性系数曲线有所上升[9]。
2.2、2 0 16年一例疑似食物中毒的食品样品,共计10份,应用十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
表2为4种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系数和Monte-Carlo破坏概率,对比工况1-1与工况1-2,暴雨条件下稳定性系数降低了0.004,破坏概率增加0.1,对比工况2-1与工况2-2,暴雨条件下稳定性系数降低了0.019,破坏概率增加0.17。可知,暴雨对滑坡的稳定有不利的影响。
经计算,四方碑滑坡在各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大于1,且破坏概率小于5%,认为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表2 4种工况下滑坡稳定性系数
2.4 变形模拟分析
计算模型采用工况2-2,模拟时不考虑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仅考虑自重和外荷载[10]。因此,除滑坡临空面外,模型的四周和底边界设置为单向约束边界。图5为145 m水位时滑坡X方向的位移云图。
图5 四方碑滑坡I-I′剖面145 m水位X方向位移图Fig.5 The X direction displacement of 145 m water level in I-I′ profile of the Sifangbei landslide
由I-I′剖面图可以看出,滑坡前缘和后缘较陡,中部平缓发育二级平台,斜坡为阶梯状地形,多处陡缓相间。由四方碑滑坡I-I′剖面X方向位移图(图5)可以看出,位移主要集中在陡坡处,且前缘位移最大,中后部变形较小,位移最大处可达0.4 m以上。地面巡查发现,二级平台后缘尚未发现明显变形裂缝,而前部一级平台滑体存在明显变形趋势,图6为野外拍摄滑坡前缘拉裂缝,宽约0.4~0.9 m,深0.5 m,落差0.3~0.6 m。
滑坡前缘GPS03监测点位移达0.8 m,Sigma模拟计算前缘变形可达0.4 m以上,野外调查中发现前缘存在多处拉裂缝宽约0.4~0.9 m。实际情况与模拟结果都表明,四方碑滑坡前缘存在较大变形。为防止前缘变形到达一定程度后会牵引滑坡中后部的滑动,造成更大的危害,应在库水位下降期和汛期加强对滑坡前缘的巡查、预警(图6)。
图6 四方碑滑坡前缘拉裂缝(2016/8/23摄)Fig.6 Tension cracks in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Sifangbei landslide
3 滑坡变形趋势预测
滑坡地表位移监测的时空序列是确定性与随机性共存的非线性数列,运用R/S分析法(重标极差分析法)可以研究该非线性序列的潜在规律性,从而进行滑坡的预测预报[11]。R/S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滑坡地表位移监测的时空系列的Hurst指数H值,来评判时空序列相关性和趋势强度,H值取值范围为0~1,根据H值的不同,判断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其具体关系见表3。
表3 滑坡位移时间序列与Hurst指数的关系[12]
运用R/S分析法,分析3个GPS监测点的位移时间序列,计算其H指数,结果见表4。GPS01/02/03的H值均大于0.5且接近1,说明其变形趋势都具有较强的正持续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滑坡前缘的变形仍会增加,中后部比较稳定,预测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整体不会发生大的破坏。
表4 累计位移的Hurst指数
4 结论
(1)库水位下降和降雨相互耦合作用于滑坡体,影响其稳定程度。前缘部分受影响较大、变形明显,滑坡中后部变形缓慢,应加强对滑坡前缘的监测和预警。
(2)滑坡整体稳定性系数大于1,且破坏概率小于5%,目前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3)Sigma变形模拟结果与GPS监测数据、野外调查情况一致,滑坡前缘位移最大,为防止滑坡前缘变形过大带动中后部的滑动,应特别注意滑坡前缘的变形。
(4)R/S分析法计算结果,3个GPS监测点的H指数都在0.5~1.0之间,说明滑坡在研究的时间限度内滑坡整体基本稳定,滑坡前缘破坏有持续增大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剑, 李晓, 杨志法. 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J]. 工程地质学, 2005, 13(3) :305-309.
CHEN Jian, LI Xiao, YANG Zhifa.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2005, 13(3): 305-309.
[2] 汤罗圣, 殷坤龙, 陈丽霞. 考虑位移监测的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研究[J]. 灾害学, 2013, 28(1): 50-53.
TANG Luosheng, YIN Kunlong, CHEN Lixi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landslide stability considering displacement monitoring[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13, 28(1): 50-53.
[3] 魏雨溪, 李先福. 基于破坏概率分析的滑坡稳定性评价[J]. 路基工程, 2014(3): 69-73.
WEI Yuxi, LI Xianfu. Stability evaluation for landslide based on failure probability analysis[J]. Subgrade Engineering, 2014(3): 69-73.
[4] 李世海,刘天苹,刘晓宇.论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S2): 3309-3324.
LI Shihai, LIU Tianping, LIU Xiaoyu. Analysis method for landslide stability[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9, 28(S2): 3309-3324.
[5] 唐志政, 汪洋, 吴晔. 库水位波动条件下万州瓦窑坪滑坡稳定性分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42(1): 129-133.
TANG Zhizheng, WANG Yang, WU Ye.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Wayaoping landslide considering water level fluctuation[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olgy, 2015,42(1): 129-133.
[6] 李旭.三峡库区四方碑滑坡预报判据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LI Xu. Study on prediction criteria and forecasting model of Sifangbei landslide[D].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
[7] 李远耀, 殷坤龙, 柴波, 等. 三峡库区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统计规律研究[J]. 岩土力学,2008,29(5): 1419-1424.
LI Yuanyao, YIN Kunlong, CHAI Bo, et al. Statistical research of sliding zone soil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 29 (5): 1424-1424.
[8] 尹小涛, 王水林.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滑坡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岩土力学, 2008,29(6): 1551-1556.
YIN Xiaotao, WANG Shuilin. Stability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nalysis of landslides based on reliability theory[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29(6): 1551-1556.
[9] Lane P A, Griffiths D V .Assessment of stability of slopes under drawdown conditions[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0, 126 (5): 443-450.
[10] 张雪东, 陈剑平, 黄润秋,等. 呷爬滑坡稳定性的3D-Sigma数值模拟分析[J]. 公路, 2006(5):135-139.
ZHANG Xuedong, CHEN Jianping, HUANG Runqiu,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stability of Gapa landslide used by 3D-Sigma[J]. Highway, 2006 (5):135-139.
[11] 李远耀, 殷坤龙, 程温鸣. R/S分析在滑坡变形趋势预测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8): 1291-1296.
LI Yuanyao, YIN Kunlong, CHENG Wenming. Application of R/S analysis in landslide deformation trend predi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0, 32(8): 1291-1296.
[12] 徐绪松, 马莉莉, 陈彦斌. R/S分析的理论基础: 分数布朗运动[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 50(5): 547-550.
XU Xusong, MA Lili, CHEN Yanbin. Theoretical basis of R/S analysis: 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 50(5): 54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