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的对联情结
2018-08-02陈明
●陈 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记录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一九七四年,下乡知青黑荫贵和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一起去四川峨眉山、都江堰,黑荫贵发现习近平有一个特点: 『凡是那里门上的对联,不管是峨眉山寺庙里的,还是青城山的,他几乎都很认真地抄写下来,然后细细品味。』总书记当年二十一岁,从他青年时代就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可见习总书记对中华传统对联文化的情结。
在之后工作中,习总书记经常运用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在视察、纪念、统战等不同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华传统对联这一特色艺术,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听者入脑入心。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运用对联,可见其对中华传统对联文化的高度认同,同样印证了他对诗联的深厚情结。
爱民拥军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南阳武侯祠大拜殿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对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号召全党学习胡耀邦同志的为民情怀。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习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济南军区兵种训练基地,实地察看军区直属队新兵团训练情况。习总书记表扬新战士取得的好成绩,希望大家在部队大熔炉大学校里刻苦训练、磨砺成才,尽快成长为合格军人。习总书记用
实现人生理想;
谱写青春篇章。
一联,激励新战士早日建功立业。
为政为文
二零零五年八月十九日的《浙江日报》发表习近平的文章《文风也能体现作风》,文章论述了在一定意义上文风也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批评一些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很匮乏的现象。讲到改进方法时,他引用了郑板桥的对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论述写文章就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勤廉警示
河北正定塔元庄村是冀中平原最普通的村庄之一。塔元庄村与习近平有着不解之缘。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习近平先后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经常骑自行车来这里下乡。习总书记非常欣赏这副对联。
须思官场吃喝一席宴;
必耗民间劳苦半年粮。
如今的塔元庄村会议室就悬挂着这副对联,时时警醒村干部勤政为民,不到村民家里吃一顿饭、喝一次酒。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习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座谈会上,他念了一副对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习总书记念的原联出自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三省堂前的对联。此联用词并不华丽,但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官与民、得与失、荣与辱的辩证关系,深刻阐析了勤廉为政之道。
激励斗志
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他在讲话时说,再过几天,就是农历马年春节了,他念两副报纸上刊登的春联送给大家,一副是:
骏马追风扬气魄;
寒梅傲雪见精神。
另一副是:
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
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
两副对联均有『骏马』、『寒梅』,象征着创新开拓,遇到困难不畏惧之品格,这也正是习总书记激励大家的深层之意。二零一四年一月十八日的《人民日报》副刊一共刊发了四十七副对联,都是中华梅州『客天下杯』楹联大奖赛的获奖作品,习总书记讲话中读到的两副对联就在其中。习总书记对文艺副刊给予关注,见到好对联就记下来,正是他青年时代养成的习惯。迎春送春联,振奋大家的斗志,对马年工作良好开局寄予期望,效果可想而知。
尊师重教
二零零二年四月,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来到福州大学为二千多名青年学生代表作形势报告。他向青年学子们介绍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智叟何智只顾眼前捞一把;
下联是:
愚公不愚哪管艰苦移二山。
通过这副对联,习近平勉励莘莘学子不仅要刻苦读书学习,更要端正读书学习的态度。二零一四年九月九日,习总书记看望北京师范大学一线教师,同北师大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首先引用一联: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
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接着讲道『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习总书记诵读对联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慰问,可见习总书记对中华传统对联文化的情结。
从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到省委书记、总书记,在不同的岗位上,习总书记的对联情结一直伴随着他。习总书记在各类场合的演讲、座谈中,引经据典,借古喻今,阐述爱民拥军、为政为文、勤政修身、尊师重教之道。运用对联艺术,不仅使讲话、文章感染力增强,富有人文精神,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大家从自身做起,摒弃浮躁,静下心来学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陶冶性灵、丰富生活促进工作的效果,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