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进入“00后”时代

2018-08-01徐以立

至爱 2018年7期
关键词:亚文化公益活动公益

文|徐以立

上百组参赛团队、近百部优秀学生原创影片《舌尖上的中国2》导演丁正、纪录片《人间世》导演秦博等担当专业评委……

近日,第五届高中生微电影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上海市市西中学(以下简称“市西中学”)落下帷幕。大赛由市西中学主办,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联合主办,东八区east8(以下简称“东八区”)承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市静安旸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旸昇”)、上海云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支持,天道睿艺国际艺术教育赞助。基金会副理事长谢玲丽,品牌宣传部部长陈晨、副部长励晨等出席颁奖典礼。

东八区是由一群“00后”高中生创立的学生组织,成立3年以来,致力于通过参与组织公益活动,开展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不同活动方式来宣传不同公益理念,让更多中学生了解并参与公益。

在没有“不可能”的年纪里,“00后”正无所畏惧地朝着公益梦想前行。

迭代更新,他们对公益的理解更深刻这是礼物,也是使命

高二学生胡晓清是今年东八区的主席。他以本次大赛一等奖作品为例,阐述了当代高中生“凡人善举亦是公益”公益观:“影片讲述的是一群高中生帮助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找到其年轻时最爱去的地方,并带他前去游览的故事。这让我深深感到即使再平凡、简单的小举动,背后也可能蕴藏着不凡的公益力量。”

首任“东八区”主席张承旸早已出国读书。完成学业之余,他不仅和国外大学生一起做公益,也在筹备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NGO。在他心里,公益是社会可持续综合发展的根本,“公益是社会文明向着更高高度发展的价值导向,本身给予我们更多反思与创造的空间与机遇。对整个社会大环境有积极影响,才是公益真正的使命”。

立足于社会角度,大赛电影展映环节和交流讲座环节的策划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邓瑞麒与张承旸有类似的观点。她认为公益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应该通过它来提升社会福 祉。

旸昇已经连续3年扶持高中生微电影大赛,不仅一路看着这群“00后”高中生由青涩迈向成熟,更见证着市西中学对高中生公益的支持愈发全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代高中生能从更多维度去理解善、理解社会价值和责任,是时代赠予他们的礼物,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因此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身体力行地践行公益事业。

过程亲力亲为,他们更重视主导精神,越做越明确,他们由此得到成长

“有些事情不做是体验不到的。”对胡晓清来说,公益就是“越做越明确”的过程。在本次大赛中,在学校和公益组织的保驾护航下,他带领东八区团队在策划、对外公关、艺术宣传、作品征集、平台维护、颁奖典礼等流程工作中亲力亲为、全权负责,“在此过程中,不仅我个人成长飞速,团队成员也有了可喜的变化,变得格外成熟,且勇于承担责 任”。

在采访中,他一直与记者反复强调“东八精神”,甚至建议以此为稿件重点:“本次大赛是由学生主导,学校和公益组织作为辅佐共同创办的公益活动。”而“高中生在公益活动中的主导性”则是“东八精神”的精髓。对此,一位东八区成员很自豪地说:“我们也得以开创由学生主导的高中生公益微电影大赛先河,并且用几年的坚持和努力不断扩大了大赛的影响力。”

“微电影和影像是一种手段,学生们用自己擅长的技术和工具去传播善的理念、探究社会问题的根源,观察并回报社会,这才是关键。”旸昇相关负责人觉得高中生参与社会活动,从事公益活动的潜在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已经开展3届的大赛实践也可以证明,高中生主导参加公益活动非但不会影响学业,还明显提高了其待人接物、与他人相处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她更希望高中生能从中获得关于社会的真实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勇于承担责任,“可能有一些坎坷,但这些试错都是值得的”。

关注社会问题,影片题材宽泛他们具有更广阔的公益视野

对于本次大赛特设的电影展映环节和交流讲座环节,旸昇相关负责人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一个有积淀的活动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公益观点和相关价值输出,让人欣喜。”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的朱睿妍是该环节的策划负责人,同时也是微电影爱好者。她认为电影是用来表达一些想法,并借此呼吁或影响受众去改变的手段,或至少去关注一些不合理事件的方式。

“影片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有利于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何不就是对公益最好的诠释?”邓瑞麒补充道。

张承旸则说:“可以明显感受到当代高中生公益思维的维度正在不断打开,不仅仅是聚焦在校园暴力、关爱孤老等几个较为传统的主题上,当代高中生已经将视角看向了自己的生活圈外。我们已经能在作品中看到高中生们对于被较少人所关注的领域的想法与见解。”

记者以本届大赛的入围影片为样本,发现“00后”公益发力点可能大部分在帮助弱势群体上,如自闭症儿童;一定比例在为亚文化群体发声上。对此,旸昇相关负责人分析了原因:“帮助弱势群体是绝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公益理念的发端,也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而在亚文化群体,可能是青少年群体独有的关注点。而且为亚文化群体发声的过程,也是他们寻找自身特异性的认同的历程。只要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努力都是公益行为。但是……”她话锋一转:“公益项目不一定只是针对弱势群体。且为亚文化群体的发声,更多的是青少年群体在表达自己的不同,很难说是真正触及了这类群体的真实诉 求。”

虽然在政策设计层面已经有了指引,不过与国外比起来,国内的高中生公益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共同认知。究其根本,旸昇相关负责人认为其原因在于人。“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只有真正认识到高中生公益参与的内在价值,才能够共同推动这件事走得更好。这个过程是社会性的,或许需要不短的时间。但我相信家、校、师、生与社会公益机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高中生成为公益的重要力 量。”

猜你喜欢

亚文化公益活动公益
公益活动证书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公益
公益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