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供应链、行业协会、政府的概念模型
2018-08-01冷志杰计春雷谢如鹤
冷志杰, 计春雷, 谢如鹤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 2.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至2016年,中国大宗粮食市场存在标准不一、竞争无序、效率低下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产地到销地市场价格不顺,呈现粮食主产区“高产量、高仓储、高价格”和主销地“高进口”现象,各类粮食供应链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国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的同时又受到国际粮食低价格的冲击,表明现有粮食市场体系已不能保证粮价基本稳定和粮食质量安全。鉴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内粮食市场效率低下问题亟待解决,玉米临储政策在东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转变[1],政府减少干预非主粮市场,希望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交易,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背景下,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2]。为了更多主体进入新型市场,有必要从供应链集成管理的视角,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和平衡供求的作用[3],探讨新型市场体系的构建。
1 研究现状
1.1 粮食供应链集成机制的研究
供应链集成是指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信息、协同计划,以实现高效的产品(服务)、信息等的流通,低成本、高效率地创造最大化价值[4]。信息革命、全球化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新型组织关系的出现都成为供应链集成的主要驱动力。供应链集成的价值模型[5]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揭示了供应链市场集成可形成独特的供应链资源交易市场网络体系,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表明供应链集成是与市场资源密不可分的,是构建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
构建独特的大宗粮食供应链资源交易市场网络体系还没有开展研究,但是对粮食供应链集成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运用供应链集成方法解决大米供应链环节多、效率低下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有:一是通过构建供应链增值及返利机制,实现大米加工供应链一体化[6];二是通过整合粮食供应链提高效率,其基本条件是确立粮食供应链主导企业,然后通过链内、链间和交互整合的过程,实现主导企业对供应链内外资源的配置[7];三是利用Rubinstein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提出粮食处理中心向上游集成的事前协商的原粮供应链治理优化模式,以获得一个比市价高的价格,进而提高粮食供应链的效率[8]。供应链集成也有独特的机制,学术上一般从集成的动因、过程和结果3个方面进行描述[9],首先,集成动因是集成管理的基本条件;其次,集成过程有一般性也有其独特性,其特殊性表现在从市场自发集成到基于并购的一体化集成;最后,由核心企业基于合作集成到战略联盟集成,集成结果提高了供应链及成员的竞争力。
1.2 粮食行业协会的整合研究
行业协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行业内具有经济关联性的多数企业,自愿结成的以保护和增进会员利益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10]。企业发展的差异性和政府扶持的有限性导致企业或行业的多元化需求与政府资源和能力之间的不对称,需要行业协会对行业或企业需求和政府资源进行有效衔接,促进产业升级[11]。
目前,国外的行业协会发展比较完善。比较典型的研究有:Schmitter等通过对比欧洲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得出行业协会两大基本逻辑:“会员逻辑”指行业协会促进协会会员(企业)集体合作;“影响逻辑”指行业协会整合协会外部资源以提升自身影响力[12]。Doner等认为,行业协会作用可以分为“市场支持性”活动和“市场补充性”活动。支持性表现在推动政府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如修建公共基础设施等;补充性表现为克服市场失灵,如降低信息成本、制定行业标准等[13]。行业协会职能方面:对外可以简化政府办事程序,推动政策性改革,甚至减少政府的腐败行为[14];对内可以提高技术水平[15],实现行业标准的统一[16],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稳定合作关系[17]。
国内行业协会的发展并不完善,对行业协会的研究也并不全面,大多在其功能(职能)方面。干预:对行业内部进行管理,干预成员经济活动,及时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建立行业标准,整合行业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协调:向政府反馈行业发展建议,及时向成员传达政府政策;服务:一方面服务政府进行市场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员提供人员培训、市场发展状况、支持政策等[18-19]。尤其是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出现使传统的政府管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培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稳定价格,提高市场效率,以促进产业链整合[20-21],行业协会也是政府间接调控市场价格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市场价格的稳定和规范[22]。但目前市场中的一些行业协会存在着“行业自律价”“卡尔特价格”和价格垄断的不规范价格行为,一方面在于政府监管不力,另一方面在于行业协会没有正确行使其价格功能。
此外,国内的一些行业巨头企业,例如中粮和京东,能够在各自的行业中主导供应链上下游的集成,促进行业资源配置,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形成了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链,并通过供应链集成,逐步整合全产业链,成为行业协会中的领导者,这也正是行业协会在未来市场中应发挥的作用。
综上所述,粮食行业协会能够协调上下游企业间和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整合行业资源,形成价格机制,制定行业标准,促进相关产业整合和市场体系的构建。因此,针对构建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问题,研究行业协会在新型市场中的作用是可行的。
1.3 粮食市场体系构成及运行的研究
所谓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运行机制的有机统一体,具有价格调节功能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23]。
国外对粮食市场的研究,认为政府应减少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注重构建各类粮食市场并稳定市场价格,提升竞争力[24-25]。美国和印度的经验表明,粮食交易应更多依靠粮食的市场化,而不是通过政府的强制干预[26]。因此相关研究认为,亚洲国家通过政府政策和资金的直接干预稳定市场价格的做法违背了市场规律,阻碍了粮食市场的发展,应该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直补政策并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27-30]。
国内相关研究指出,我国粮食市场的市场主体具有适应能力弱和发育程度低的缺陷。首先,粮食市场主体中生产者规模小,成本高,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经营者中国有主体占比重大,垄断经营,但其自身亏损严重,组织结构冗杂,导致其适应能力弱。其次,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市场准入、规模较小、投机过多等问题,无法发挥应有作用(集贸市场是市场的初级形态,无法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因此不作重点考虑)总的来说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31]。再有,现有粮食供应链结构脆弱,各节点企业连接随机性较大,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弱,容易造成粮食安全问题[3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各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大力培育粮食市场主体、稳定市场秩序是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33-35],尤其是在面临国际粮食市场冲击、国际粮食市场“金融化”的环境,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建立健全价格机制,以形成粮食市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36-38]。其中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不是完全放任市场自由,政府干预必要但有限。结合我国粮食市场的发展,提出政府在市场的职能应包括3个部分:(1)政府应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2)政府应坚持宏观调控;(3)政府要起到市场监督的作用[39]。
因此,需要通过市场中的大型粮商或企业作为主导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核心主体,高程度集成大宗粮食供应链,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大宗粮食市场体系,保证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对于粮食市场体系构建的研究只停留在一些政策建议,并没有系统的构建理论和方法,因此国内粮食市场目前急需解决的当前阶段性问题,应是构建一个新型的粮食市场体系概念模型。
从以上3个方面的研究看出:(1)市场主体的供应链集成能够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2)行业协会是市场中的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组织,能够协调各个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关系,整合市场资源,形成市场价格均衡;(3)从各供应链核心主体之间和其所在行业协会之间的博弈,形成市场价格机制的视角构建粮食市场体系,能够实现粮食市场行业标准规范和统一,实现粮食安全。因此,基于行业协会的供应链集成视角构建一个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
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大宗粮食市场及运行机制的有机统一体,不仅要满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23],还需满足“安全高效”要求[40]。由此结合供应链集成和行业协会整合的研究成果,从集成机制的视角,分别从动因、流程和结果分析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
2.1 大宗粮食市场体系构成动因
2.1.1 降低交易成本 我国粮食存在高库存、高进口和高成本的“三高”问题。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国际粮食价格波动频繁的背景下,粮食大量进口造成国内粮食高库存现象,导致粮食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降低粮食交易成本是国内粮食市场面临的一大难题,粮食市场中的粮食主导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起粮食供应链集成的核心企业责任,稳定市场价格。
2.1.2 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了杜绝“镉大米”等粮食安全事故的再次出现,政府部门要依据各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由于政策鼓励企业和部分行业协会的参与,行业协会要积极推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因此,市场中有主导地位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积极配合市场监管。
2.1.3 加强市场预测 粮食生产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经营主体难以把握对未来的预期造成市场风险。在供应链层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解释为信息不对称现象[41],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需要粮食供应链核心企业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平台,集成供应链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2.1.4 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我国粮食市场竞争力低也是导致粮食进口与日俱增的重要原因。国内粮食市场竞争力低,粮食大量积压仓库,国外粮食价格优势的冲击,使粮食大量进口,加剧了粮食“三高”问题。因此,提升粮食市场竞争力迫在眉睫。
2.2 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流程
根据对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内涵和机制的分析,从粮食市场核心主体集成粮食供应链出发,按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要求,按照市场核心企业集成粮食供应链配置资源、行业协会规范统一标准的思路,构建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图1)。
2.2.1 粮食供应链核心主体所在行业协会中的多元市场主体构成 随着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减少,更多市场交易主体在粮食市场中发展起来。首先,通过对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得到了粮食市场中的四类主要粮食供应链模式:(1)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构建的粮食供应链模式,黑龙江易拍农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2)粮食批发市场构建的粮食供应链模式,黑龙江粮油中心批发市场;(3)连锁超市构建的粮食供应链模式[42],满客隆连锁超市;(4)粮食消费企业及部队构建的粮食供应链模式。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粮食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粮食消费企业及部队分别作为粮食供应链的核心主体,主导集成了各自的粮食供应链,由于供应链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企业或个体,每一条粮食供应链中都包含众多的企业或个体,因此,这四类主要的粮食供应链中所包含的企业或个体以及市场中的各类行业协会就构成了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多元市场主体。
2.2.2 基于核心企业的粮食供应链集成模式 供应链集成是市场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不同核心企业集成相应的粮食供应链进行初步的市场资源配置。以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为例,通过一个综合性的大宗粮食信息服务平台,集成粮食市场中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流通等环节以及市场供需的信息资源,面向市场提供大宗粮食线上及线下交易服务,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生产者进行预测和种植。集成后的大宗粮食供应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消除“牛鞭效应”,提高粮食市场信息透明度,实现大宗粮食市场中粮食生产、加工等各环节的资源有效配置,为新兴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2.2.3 基于行业协会的产业链集成模式 通过行业协会集成各粮食供应链,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资源的有效配置[7]。核心企业通过引领同行业企业建立相关的行业协会,促进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产生粮食市场价格均衡,形成市场价格机制,最后由建立的行业协会之间进行不同行业标准的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补充,最终促成粮食产业市场化发展。
行业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中的种植行业、加工行业等行业协会是由不同粮食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联合同行业企业共同建立,以粮食批发市场为例,由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引领各地方市场构建粮食营销协会,整合粮食营销行业各种有效资源,凭借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与各级粮食市场的博弈形成均衡的市场价格,制定统一标准,保证粮食市场竞争有序[43]。
行业间资源在产业链层面的有效配置:行业标准要融入大的宏观市场,即国际粮食市场,需要粮食市场中的各行业协会之间以及与国际市场之间进行标准的衔接和补充,要求行业内外的协商以及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的统一,推进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修订,保证国内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安全,提高我国粮食市场效率。
2.2.4 基于标准整合产业链模式的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构建流程 产业链集成模式中施行的标准往往不统一,通过国家级的行业协会,如中国粮油协会,推进或者提高标准,促使各种标准统一,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中国好粮油 大米》(LS/T 3247—2017),规范了高端粮食的市场体系,以此保证市场安全高效。
2.3 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构建的结果及评价
通过上述流程,构建的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满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要求。
2.3.1 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 (1)消除粮食信息的“牛鞭效应”,提高粮食市场信息透明度。通过大宗粮食供应链信息集成,整合上游企业生产信息和下游企业需求信息,指导粮食种植和加工,提供粮食线上交易及线下服务,消除粮食市场信息传递壁垒,提高透明度。(2)降低粮食市场各主体的风险,保证供应链成员的利益。大宗粮食市场中的主体通过供应链集成产生契约以约束粮食供应链节点企业市场行为,对生产者提供预测,有效地降低了粮食市场各主体要承担的风险,通过供应链的协调保证了各主体的利益。(3)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保证粮食市场竞争有序。通过粮食供应链的集成,市场主体间形成供应链契约,行业层面,通过行业协会对行业标准的规范,保证了标准的统一,稳定了市场价格和市场秩序。(4)推进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保证粮食安全高效。粮食市场中的各行业协会通过粮食供应链的集成,对行业标准进行了统一,推进了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与修订,监管部门依据行业标准有效保证粮食质量安全,保证市场高效。
2.3.2 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评价 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对市场效率的评价。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供应链集成的视角,因此,按照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思路,结合直接影响市场失灵的因素[44],提出新型大宗粮食市场效率的评价框架(图2)。
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阶梯形式,第1层为一级指标,新型大宗粮食市场效率;第2层是二级指标,信息透明度、主体规模、交易成本和粮食安全。
2.3.2.1 信息透明度 信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丢失的现象,导致交易主体不能共享彼此的信息,使得市场透明度低,导致市场效率低下。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的构建,通过供应链的信息集成,保证粮食供应链的信息完整传递。
2.3.2.2 主体规模 主体规模能够反映出市场的统一开放程度,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减弱,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由于其自身优势,较其他主体而言有着较大的外部效应,更能够主导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使市场高效。
2.3.2.3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市场竞争是否有序的体现,供应链集成通过契约机制在保证各企业的效益的同时降低了粮食交易成本,通过供应链和行业协会层次的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供应链契约规范了企业行为;而通过行业协会的建立,进一步约束和规范市场中企业的行为。
2.3.2.4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表现在数量和质量2个方面。粮食供给数量上满足市场需求,粮食供给的质量达到业内标准。
在此只提出了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构,有关评价指标的具体量化分析可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3 结论
通过核心企业集成相应粮食供应链的方法,集成不同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粮食供应链,解决了新型大宗粮食市场资源配置问题,使构建的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利用核心企业所在行业协会的协同以及行业协会的标准机制,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再由主导型的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上进行标准的衔接和补充,解决了粮食行业标准化问题,使构建的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安全高效”。以此方法,描述了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构建的概念模型:(1)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众多粮食供应链的集成,通过众多粮食供应链的集成能够形成市场价格均衡;(2)在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体系中,行业协会通过标准集成、技术集成以及政府对行业协会的政策支持,能够促使多个粮食供应链间的整合,形成供应链网络,并统一行业标准和规范,形成粮食市场的有序竞争;(3)政府在新型大宗粮食市场中有着新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通过行业标准监管粮食市场。
上述研究为新型市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如何成长为产业链的引导企业,还可以研究行业协会的标准如何衔接成产业的标准等,本研究为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的实施提供了市场运行的基础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