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字外皆真淳
2018-08-01张志和
文/张志和
李为先生是当今军内外书坛一位值得人们关注的书法艺术家。启功老先生观李为先生的书法后拍案叫好,并立即写下“李为同志的书法实可钦佩!”他的书法作品集《中国古代兵事名言》,不仅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具有价值的经典读物,而且也为我国书法事业更加朝气蓬勃地发展做出了非常有益的贡献。
中国几千年金戈铁马的战争风云,孕育了汗牛充栋的兵家著述,兵事名言浩如烟海。但是,以书法的形式把它写出来,并汇集成册,十分鲜见。本书收入先生书写的兵事名言作品共100多件,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著名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的重要言论。从内容上看,包括军队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军队的管理教育、选人用人、军事训练、作战指挥、建章立制以及上下关系、兵民关系等等,阐述皆十分精辟。因此,先生笔下的这些作品,既首先照顾到了书法艺术本身的要求,又考虑到了使之更具有可读性,以利古为今用,为加强国防教育和研究制定新的历史时期的军事谋略、商战谋略等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李为先生,字戎平,号砚田,河南人,大学本科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创立前,他是中国书画研究社成员,是1981年创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后的早期会员暨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分会会员。军内外书坛他的“官帽”较多,但考虑到投入实际工作较少,故平时不常提及。他的书法作品取之古法,追求新意和种种美的形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李为先生由于受家乡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幼喜欢写毛笔字,并小有成就,饮誉乡里。入伍40多年来,虽然军旅倥偬,然而书法练习仍是他的爱好与追求,寒来暑往,日积月累,挥毫临池、博览约取,从不间断。先生初习唐楷和汉魏六朝碑帖,继学:“二王”尤倾心于《兰亭序》《圣教序》《快雪时晴帖》《中秋帖》等法帖,临写每达数百乃至上千遍。先生书尚古却不泥古,着力在创新上用功。他说: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总是伴随着其所属文明体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着。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各种不同的新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冲击着旧的文化体系的根基,并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要适应新的时代继续存在下去,就得不断的有所发展与完善。他还对舒同先生在我国第一至第三届书法展审稿过程中一直强调的:看作品要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话非常钦佩,并说:从哪里来,就是书学谁人;到哪里去,就是看有无创新。现在我国书家名人很多,无不是以既遵古法又求新意而取胜的。所以,先生在书法练习中,不仅尊崇古人,而且不薄今人,广泛借鉴,汲取众长,注意将后人的真知灼见与前人的智慧和理想融会贯通。
先生学书的另外一个重要体会,就是必须练好字外功,特别是要把道德文章做好。他说:“书家云:‘一要品高,品高则笔骈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若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这虽是古训,但耐人寻味。这是学书有成的重要基础。”要说品高,凡是熟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厚道而耿直的为人态度,对事业苦苦追索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情怀。先生说:“我学书法艺术不是为了慕荣取利,只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点贡献。”1981年,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在北京颐和园谐趣园展出时,被国外来华书法观光团买去,事后先生追问主办单位为何未经他同意就将作品卖了。主办单位说:“以前我们卖了谁的作品谁都很高兴,没想到你会有意见,以后注意。”之后,他把润笔交了党费。社会上慕名求字者常有,他总是尽量满足,特别是部队转业干部、退伍战士要字更是如此,他还强调:“凡是提前到地方报到和争到艰苦地方工作的,我要先写。”对于各种赈灾活动、“希望工程”、福利基金组织要字也是如此。给一些单位题写匾额和到一些单位进行讲授等,从来不考虑有何回报。经他培养的书法艺术人才,不少都被优先分配到地方文化单位工作。先生有不少作品参加各种大展并获奖后,被一些文化单位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旅游景点收藏或被收入各类文化名典,至于这些给不给奖和荣誉证书,他从来不去考虑。我国著名大收藏家、文物鉴赏家、书画家张伯驹老先生在其临终前题赠给先生一副对联:“李代桃僵歌乐曲,为人制作嫁衣裳。”据此意,先生置了两方印,一是“为人作嫁”,二是“为善最乐”。并说:“这与毛主席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意思。”至今,先生仍把张伯驹先生的题赠悬于书房,两方印仍在用着。要说学富,李为先生不仅经历丰富,又是大学文化,但他仍求知若渴。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姊妹艺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先生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抓紧对各门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并观摩教学实践。先生的苦苦追索,终于应了古人这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撰写并发表了《诗文与书法》《戏剧与书法》《音乐与书法》《舞蹈与书法》《美术与书法》等论文,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书法创作思维,大大丰富了书法作品的内涵和意蕴。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命题,有人曾提到过,但是像先生这样作系统论述还不曾见。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谦虚情怀,着实让人敬仰,这也有诸多例子:一次,某上级领导机关,因经常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批阅文件,要在全军选一名既有与机关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同时书法又写得好的干部来兼写呈批件的信封,结果选中了李为先生,可他却说:“我的底,我知道,这不能证明我的书法水平高,是幸运。”先生每当看到文件批回时,毛主席都在信封上非常工整地画个大圈,他心里就顿时产生极大的兴奋和鼓舞。有一次,先生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问他 “信件是谁写的”。他说:“是我写的,写得很不好。”周总理马上接着说:“很好么!继续练。”直到现在,先生一想起这个事就激动不已,周总理的鼓舞与教导仍在耳边回响。因条件方便,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魏传统老院长常邀先生一起谈书法。魏老对先生也很赏识和器重,曾以孙过庭书谱名句题先生的书法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而先生总是将此作为是老一辈对自己的勉励与期待。1995年5月,先生有一批书法作品在日本广岛展出,得到了同道和日本友好人士的肯定与赞誉。先生却说:“不要光听这些,在展厅里,谈的多是拜年话。”
先生的书法传统功底扎实,且致力字外功,所以其作品的大气、灵气、书卷气皆备。我拜读后,感到至少有这样一些具体鲜明的特点:一是点画线条注重质感和节奏,干净利落,意到笔随,飘逸而不失雄强厚重,肥健丰润而不乏矫健纵逸之气。宋人黄山谷说:“作书瘦硬易为,肥健难工。”可见先生对此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二是字的结构严谨,变化灵妙。突出的是,有时利用横平竖直求娴静的仪态;有时则有意打破横平竖直,营造视觉上的动感;偶尔的长笔,造型飞动,让你咀之有味,心地空明;有时笔短趣长,使人感到如同杜甫诗中句 “诗罢地有余”。看来先生并不十分追求那种狼奔豕突式的自我宣泄和所谓扬沙千里式的浪漫,而是强调其结体的舒朗姘润、内功强劲,以及含蓄的蕴藉之意,绝无烦躁粗俗之风。三是章法布局精当。字与字、行与行气韵贯通,错落有致。整幅作品乍看上去好似排列整齐,没有明显的穿插移位,就是两个字以上的连笔也很少见,字字独立,布局平整,无甚新奇,但只要细致观赏推敲,方知妙在其中。每幅作品就像一支队伍或方阵,人人精神焕发、严整壮观。每个字都像一名战士,挺胸昂立,威不可犯。我觉得这与先生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四是形式美观多样。既有条屏、横披、扇面,又有中堂、对联等等,无不是先生将沉思冥想中获取的创作灵感融入创作境界的结果。五是在收入本书的作品中,真、行、草、隶、篆俱全,不难窥视到先生以写行书为主的同时,也在向博涉多能的通才方向发展。
诚然,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文化蕴含十分丰富的艺术,高深莫测,要求每个书家必须不吝时日地永远追求。近日,先生又将军事科学院校阅阐释的《孙子兵法》读本用行楷书出,完成了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军事文化的又一个心愿。诚如先生所言:“书写过程中始终贯彻了书法作品的两个基本特性,即可读性和欣赏性。可读性就是让人们对所书载体的内容便于认知,欣赏性是想让读者更能以愉悦轻松的心境品读原文,增强记忆”。这种雅俗共赏的追求,看似简单,其实对书家的功力和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先生完成的大作令人击节称道。观先生书法使我看到了他的不凡成就、潜力和更加闪光的未来,我们期盼着先生有更多的佳作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