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丹吉林的春天

2018-08-01文/程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评估工作

文/程 果

初春的清晨,身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空军某基地,茫茫戈壁上还只能找得到零星的绿色,春天的脚步已悄然而至。这里位于东7区,时下过了7点半,火红的太阳才会从地平线缓缓升起,光芒透过白杨光秃秃的枝桠,树影婆娑,散落在营区的柏油路面上。

刚过7时45分,从食堂到办公室的路上,年轻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蓝色的迷彩在朝霞掩映着的路面上,显出跃动生机。他们都是空军某部的干部、技术科研人员,是从军地院校毕业选拔而来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严肃军装下的年轻脸庞,青春难掩,伴着嘹亮的番号声和军歌声,他们列队向着办公楼前进。

科技兴军,人才优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年纪小、学问高”是这个单位的特征,也是这群科技尖兵的特征,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7岁,学历全部都在本科以上,硕士和博士的比例占到40%。他们中,有的人在毕业时,放弃留校和大城市的工作机会,申请来到这里;有的人放弃原驻地的优越生活条件,携家带口,从原单位主动请缨调来这里。他们用青春和奉献,在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上,开疆拓土;在科技强军的路上,勇争鳌头。

这群身着迷彩的年轻人从事的是新机作战能力的相关科研工作,他们在实战条件下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再不断反馈、修改。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新机性能怎么样,新机能不能去打仗”——他们说了算。

然而,“知易行难”。从作战角度考量新机,而不以实验室数据为参照,全军尚属首次,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这群年轻人为了找准这条路、踏上这条路、走好这条路,吃的苦、受的累,不胜枚举。“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正因为这条路充满挑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敢于奋斗、勇于担当的有志青年来此拼搏。

伉俪携手来,只为披战衣

该部一站有一对被媒体报道过的“名人”夫妻——王哲和韩海艳。不仅因为夫妻俩都是空军工程大学的博士,更是因为这夫妻俩在毕业分配时,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科研院所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选择远赴内蒙古腹地、在大漠戈壁上的空军某基地工作,这让同期毕业的同学既疑惑更钦佩。按他俩的话说就是,“满腹才学不到部队去论战研战,反而是‘吃大亏’”。

王哲是科研“大拿”,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韩海艳参加过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是去年全院毕业的唯一一名女博士。工作一年多了,夫妻俩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斗志勃勃。王哲兴奋地说:“真是来对了地方!”在他眼里,这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学识和科研优势的地方。比起城市里便利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俩对这里“浓浓的战味”更加热爱。去年报到时,夫妻俩特意带了一整箱书,都是他们求学多年的知识精华。这些书按照内容分类,被整齐地摆放在家里的书柜上,与站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交流读书体会和研究心得,一起探寻科研工作的路子。

他们目前所进行的科研任务,在国内尚属首家,是真正瞄准实战的巨大突破。在他俩眼里,这份科研工作虽然近乎“零经验零基础”,但正好能够发挥他们的所学所研;虽然困难多任务重,但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份担当。研究不断深入,方法日益明晰,未来必定是光明之路。

人心凝聚齐,共同克难关

人才是关键,凝聚力是准绳。这群年轻人里高材生扎堆儿,那么如何让这一群背景不同的“高材生”凝神聚气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该部某室主任肖松的答案是“要拥有共同的奋斗理想”。

肖松2015年从空军预警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该部工作。初来乍到,室里的年轻人好奇这个博士主任会怎样带领他们攻坚克难。肖松回忆到,刚来的时候,他感觉大家的工作干劲不足,但是他自己对业务和研究领域很陌生,一时间也很犯难。几经交流,深思熟虑之后,肖松找到了其中“症结”:“大家缺少一个共同的奋斗理想,日积月累,工作重复,研究的‘初心’就模糊了,热情就衰减了。”从荆楚大地到西北大漠,为了安心工作,更是为了坚定自己扎根研究事业的决心,肖松卖掉了武汉的房子,在酒泉购置了新居。

想要凝聚人心,必先与其交心。生活上,肖松与室里的年轻人同吃同住,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他们,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自己比他们大个六七岁,年龄差距不是“代沟”,而应当变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答疑解惑的阅历。生活中的关心不等于工作上的放松。武器装备不断升级,研究任务不断加重,知识储备也必须跟上。肖松自己的工作标准很高,他要求自己必须弄懂弄透每一份说明和材料;每一份评估报告,他也都要细细查看。

在管理上,肖松对室里的成员提出了“希望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的目标,希望他们自省自查,认清自己是否在某一方面已经有所特长,如果能力尚不足独当一面,那又该如何提升。肖松说,这个“独当一面”不仅是工作上、学习上的,也是生活上、家庭上的。通过这种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目标”,有了奔头和冲劲,人就不会懈怠。他还开创了“室务会”,每周集中一个时间,大家总结一周的工作,再聊聊生活和家庭中的琐事。团队的凝聚力强,工作就干得更起劲。两年多时间,肖松和他的战友们申报了军内及基地的多项课题,课题数量和完成质量都很高。

在肖松看来,获得成绩,一方面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用成绩作为助力,提升团队凝聚力。室里的小张说:“大家心往一处使,就更有干劲了。”

宝剑渐磨砺,梅香苦寒来

作为新组建的单位,该部不仅是改革强军的时代产物,他们肩负的职责更是瞄准战场、瞄准实战化的新路探索。在他们眼里:“走了弯路也不怕,关键任务就是要把路子找对走通,后面再来考虑捷径、创新。”

“把路子走通”,简单的五个字却包含了这群年轻人一天又一天的积累和奋斗。在工作时,他们分成不同的任务组,解析不同的数据,每个飞行日结束后,由飞机和指挥所记录的各种飞行数据经过解析成为音频视频信息,这些视频会分传到各技术室,再由负责人分别解析。这是一套流程繁琐,但要求极高的工作:在三屏机上,他们对着传过来的视频,一帧一帧看,记录各种数据,截图分析,形成报告,提供给飞行员、机务、指挥所等作为参考。每分析一个架次中的一个数据,两人配合都要好几天,他们笑称自己是“人肉处理机”。而现在,同时有多型新机梯次进入科研项目,伴随“新大纲”的稳步推进,时间紧、任务重,飞行安排异常紧凑,往往前一组飞行数据刚收尾,下一波数据处理任务又接踵而至。为了不拖后腿,跟得上任务,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早晨出操的时候,只要看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们就知道,又有一组数据分析干了个通宵。

又干了个通宵就又多积累了一次数据,这意味着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就又向前走了一步——这是该部自2014年成立后,就一直想要探索的模式系统,然而道阻且长。现任该部某科科长的王现良回忆说,该部刚组建的时候,没有飞机,没有课题,没有资料,在最开始的几个星期,连电脑都要两人合用。没有飞机,他们就以国外飞机为资料,讨论学习;没有课题,他们就组成不同的小组,由专家带着,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没有资料,他们就安排这帮年轻人翻译资料,积累学习。他们用最传统的纸质大词典,翻译了20余本资料,本本都是“大部头”,在这些专家的眼里,“那帮孩子都是高材生,一定要想办法为他们提供施展学习能力和钻研能力的平台”。

奋斗写青春,初心照未来

无数个人讨论过青春的意义,在这片戈壁滩上,青春是奋斗、是奉献,是一种开拓进取的使命担当。

3年多的时间,他们学习、积累,有了飞机、课题,他们就摸索着分析数据、钻研课题的路子。终于在一次又一次讨论和一遍又一遍尝试之后,去年,某两型战斗机的大纲和报告已经通过空军评审,相关报告也终于定稿,各类研究成果总字数接近300万字。他们还参与完成多项课题研究,并组织申报3项“十三五”军内科研课题,3项基地技术体系研究课题。

他们还借助自身科研实力,自主开发“飞机技术状态与故障反馈管理软件”,为参与飞行任务和执行后续科研的各方人员提供数据参考,提高故障排除效率,积累研究数据。这个软件融文字、视频、图片于一体,数据信息一目了然且便于操作,打通了飞行保障和科研的各个环节,基本满足军地各方需求。

不仅如此,该部科研人员利用较为成熟的评估系统,极大提升“金头盔”“红剑”等重大演训任务的评估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削弱争议。在“金头盔-2017”中,成绩的评估工作采用最新评估模式,将成绩判定时间由之前的3天,缩短为1.5小时。参与数据解析工作仅需十几人,他们全程参与数据评估工作,生成最终的评估结果,参与评估的人数大大减少,但是成绩的准确度越来越高。评估质量不断提高,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精简,为参赛飞行员在研战研练,节约出更多精力和宝贵时间。

明天,当太阳再一次跃起在大漠之上,这群年轻的迷彩又将会踏着春天的鼓点,跃动在那条柏油马路上。★

猜你喜欢

评估工作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作战体系评估及评估方法研究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