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晓明:难对付的“指挥官”

2018-08-01彭振纲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任务区分队指挥官

文·图/彭振纲 刘 辉

非洲南苏丹,与祖国直线距离13000多公里。

2017年9月,以解放军第161医院为主体抽组的中国第8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分队远渡重洋,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医疗分队队长梁晓明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队员们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直面困难

由于常年战乱,南苏丹国内物资匮乏、卫生条件堪忧、社会治安混乱……然而,在《哈罗,中国军医》新书发布会的视频连线中,梁晓明对此只字未提。医疗队科学的功能布局、有序的工作节奏、优良的精神面貌成为他向现场观众介绍的重点,但现场刺眼的阳光、简陋的板房,还有队员们黝黑的面容都透露出在任务区工作生活的不易。主持人不禁问道:“你们在那边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梁队长爽朗一笑,脱口而出:“在中国军人面前,任何困难都不是困难!”

2017年9月24日医疗队完成轮换交接,真正担负起UN城中国二级医院的使命。工作刚刚理顺,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摆在梁队长面前。由于雨季刚过,加上各类设施年久失修,营区杂草遍地、蚊虫肆虐、缺水少电,且蔬菜供应匮乏。还没来得及集中整治,梁队长就被叫到联合国驻南苏丹西战区司令部开会,专题研究中国二级医院环境卫生整治。“医疗卫生单位,让人诟病卫生环境,这还了得!”梁队长黑了脸。

时值非洲旱季,气温每天都高达40℃。梁队长从半米多高的杂草从中抬起头,拧干帽子的汗水,又举起锄头,“你们没种过地,我也没种过,咱们比比看,看谁的菜先长出来!”在他的带领下,维和医疗分队的官兵们个个发扬“南泥湾精神”,一个多月时间,就把杂草丛改造成了生态园,官兵们的蔬菜供应也得到了保障。

烈日下的红土地犹如一块被烫红的铁板。梁队长带着官兵们在“烧烤模式”下挥汗如雨,他换下第三副被磨破的橡胶手套,边用钢丝球擦墙上的红土,边对大家说:“你们看,红土粘的再牢固,还是能清理干净,只要下决心干,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他的带领下,营区的红土墙又洁白如新,白色的板房窗明几净。接着,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队里封闭的排污沟、化粪池,新的垃圾分类站、堆肥场、发酵池等环境管理设施逐步建立,并形成系统。医疗分队也彻底告别了环境卫生的“红色警告”,一跃成为目前联南苏团唯一保持“绿色标准营区”荣誉的维和部队。

2017年11月28日,维和医疗分队将迎来抵达任务区后的第一次大考——联合国装备核查。为顺利通过核查,梁队长提前一个月就派人对照核查标准,分工落实。即便如此,他依旧不放心:标识不全、流程不明的诊室,几台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装备车辆,还有那台趴窝一年半的水车……在海运物资未到,各项物资得不到补充的情况下,件件都是他的心病。“这是我们到任务区的第一次考试,再困难,也必须想办法通过核查,挣头彩,开好头,让祖国放心!”

那些日子,上午梁队长在医疗区查验,每个诊室、每间病房都不放过,哪儿的标识没到位,哪儿的流程未张贴,指示灯箱里掉了个英文字母也没逃过他的眼睛。下午,他来回在工兵分队和孟加拉步兵营之间沟通协调,为残破不堪的车辆装备找寻维修部件、配齐车辆配件,最大限度的恢复车辆性能。孟加拉步兵营营长拉赫曼上校很是费解的问他:“这种事情,你怎么还亲自来?”梁队长指了指身上的军装,“中国军队,永远是干部冲在头,队员才有干劲!”晚上他根据白天了解的情况,对照核查标准,逐一挂号销账,明确第二天整改重点,一个崭新的笔记本一个月写满了……最终医疗队顺利通过核查,总结会上,联南苏团后勤官、装备核查组组长库兹敏握着梁队长的手说:“中国二级医院是我见过的出兵国分队中最好的一支分队,所有队员的精神状态非常饱满,各个场所一尘不染,此次的核查非常圆满成功。”

贴近实战

2017年11月11日夜,靠近医疗分队营区的旁发生火灾。上级通知维和医疗分队做好前接伤员准备,接着UN城内各部门消防水车疾驰而出。随着火势迅速得到控制,队里也接到了现场未出现伤者的通报,得知情况后,队员们纷纷卸下装具准备就寝,而梁晓明躺在床上怎么都难以合眼。

“虽未得到伤情通报,但是旱季天干物燥,火势随时可能复燃,伤情随时有可能发生,维和医疗分队有没有救治批量伤员的能力?”随即,他穿戴齐整,拿着对讲机来到集结地域查验急救设备。月光下,梁队长脑子里充满着忧患,“抵达任务区以来,医疗分队还未执行过前接伤员的任务,如果紧急出动是否能按时拉出?任务区的情况和国内情况差异很大,除了伤情不同,应急医疗条件也没有国内齐全,如果接到指令,能不能有效有序进行抢救?”不摸个底,他真睡不着。

“李子龙,通知应急医疗小组成员,紧急集合,准备前出救援!”长期以来养成的忧患意识,促使梁队长今夜必须要亲自拉动一次。虽已是深夜11点,但对于队长这样的指令,维和医疗分队助理员李子龙一点也不意外。“时间就是生命!队长深谙此理。”李子龙说道,在国内工作期间,梁队长为了加强医院应急战备力量建设,制定了“平时一日一拉动、一周一演练,时刻准备战斗”的常态备勤模式,促使医院应急医疗分队从原先的15分钟完成人员集结,缩短为8分钟做好前接伤员准备,大大提升了快速反应和救治能力。而在任务区,情况与国内大为不同。由于天气炎热,各类急救药品不会放置在救护车里保存,而且道路状况很差,路面泥泞不堪,人员行动受限。加上任务区形势严峻,任何意外都生死攸关,如何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显得尤为珍贵,拉动检验队伍更是他长期养成的“职业病”。

如何建立一套贴近任务区实际的应急方案?梁队长召集骨干,研究制定在任务区的常态备勤方案,并结合联合国的救治程序梳理流程、完善措施,同步进行演练。他还针对任务区安全形势紧张、突发事件频发、对医疗救援要求严格的实际,积极与孟加拉步兵营沟通,制定了与孟加拉步兵营进行联合医疗救援演习方案。效果立竿见影,其间医疗分队出色地完成了18例重症患者的救治和后送任务,受到联南苏团多方赞誉,但梁队长始终觉得不满意。

2018年1月3日,来自本提屋地区英国二级医院罗伯特中校、空中后送医师到访维和医疗分队,梁队长发现英国二级医院在处理急危重病人时分工十分明确,岗位十分细致,小到一个注射器由谁去取都有明确定位。患者一送到,整个医院的救治过程,如同钟表里的齿轮一般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这让梁队长深受触动。

携手同心

送走罗伯特中校后,梁队长立即对医疗分队应急医疗小组进行了拉动,并全程摄像,事后召集全体人员根据录像一秒一秒找问题,一步一步讲做法,一人一人定职责。伤员从接到,到送走,整个流程中人人有分工、步步有标准,整个过程集约高效,符合战场紧急救援的需求。他还将这种做法贯穿到卫勤和防卫演练中,使医疗队形成了一套全程模拟、综合评估、反馈训练、循环提高的演练模式和发现问题、找到途径、研训解决、形成经验的闭合回路。

医者仁心

2017年10月23日,从阿卜耶依地区转诊过来一名重症患者,由于急诊室位于医疗区内侧,救护车难以停到合适的位置,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患者抬入诊室,几次险些跌落。进入急诊室后,狭小空间让正在进行急救的医生护士掣肘难开。

这一场景让梁晓明深感不安。虽然刚来到任务区不久,队员们连最基本的吃住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但他深知:治病救人一刻也不容耽误,医疗区的布局结构不利于救治需求,必须马上调整!

将急诊室与靠近大门的病房进行调换,设立三个急诊病床,备齐急救设施,同时联系UN城内工程处,硬化急诊室与手术室、ICU之间的地面,并催建之前申请的3间新病房。虽然只是局部调整,但节约了珍贵的抢救时间。2018年3月6日,UN城旁的2号难民营发生大规模械斗冲突,18名伤者批量送达,布局合理的救治单元,大大提升了救治效能,队员们有条不紊的完成救治任务,受到联南苏团的高度赞誉。“如果还是当初那间窄小的急诊室,遇到这种今天情况,我真不敢想象会是怎样的情景。”参与当晚救治的军医徐冬更加佩服梁队长的远见,“队长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善于解决问题。”

2018年1月26日,维和医疗分队顺利将剧烈腹背疼痛、病因不明的西战区安全官弗朗西斯·卡尔女士,通过跨国后送渠道,顺利送抵位于乌干达恩德培的三级医院,确保其得到及时救治。看似简单的逐级转诊,背后却是一波三折。

一天,梁队长来到住院部查房,看着空中后送流程表,突然转头问徐冬:“如果我们后送的重症病人,位于朱巴的二级医院也无法处理怎么办?”

“那自然由朱巴的二级医院继续向三级医院后送。”徐冬答道。

“可是这样不就耽误了病人的救治时间吗?另外我们也是二级医院,按照规定可以直接向三级医院后送的。”说完梁队长开始沉思。

第二天,梁队长便专程到朱巴找到联南苏团最高民事医疗官伊克巴协调关于伤病员的后送事宜。一开始,伊克巴指出病人只能先转到朱巴,再由朱巴转送至三级医院。但梁队长始终坚持从病人的病情出发,严格按照联合国的相关规定据理力争,经过沟通,伊克巴最终同意了由中国二级医院直接后送到三级医院这一要求。这不仅为抢救危重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还提高了中国二级医院在联南苏团的地位。伊克巴笑着说道:“你是个彬彬有礼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讲原则又十分难对付的‘指挥官’。”★

猜你喜欢

任务区分队指挥官
高原砺兵,你当指挥官
空中指挥官
寻味利比里亚任务区
新编制下陆军信息通信分队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大指挥官 2.0T四驱臻享版
广汽菲克Jeep 指挥官
联合国维和任务区 公车管理系统
联合国恩德培基地
一辆东风EQ2102N型汽车空调不制冷故障诊断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