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趟美妙之旅,他们读懂“重庆故事”

2018-08-01范宝文

重庆与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汉学家研修重庆

“一笔一划,一撇一捺,方块字奇妙又优美,写汉字的过程更是极有意思……”6年前,因为汉字,格鲁吉亚的娜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毅然选择来中国,在东北大学攻读中文专业,并将中国社会的当代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2011年,她随孔子学院夏令营去了西安;2012年她参加“汉语桥”决赛去了北京;这一次,她来到了重庆。5月10日,2018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重庆)开班,参加此次研修班的青年汉学家和娜拉一样,都有一段特殊的中国情缘。

歌乐山下,青青校园,研修班16名青年汉学家在四川外国语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研修之旅,他们与该校12名研修导师一同交流课题、研讨汉学,并赴武隆、大足、三峡等地的自然人文景点参观游学,“零距离”寻访山城的文化印记。

文化交流是读懂彼此的重要方式。当青年汉学家走出书本,在川外校园与中华文化“零距离”接触,他们有着怎样的初心?在深度体验中又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青年汉学家,聆听他们的“重庆故事”和“中国故事”。

青年汉学家参观大足石刻。图片/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提供

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四川外国语大学欢迎仪式现场。图片/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提供

格鲁吉亚/娜拉: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重庆,但其实在我编写《古老的中国艺术》一书时便已“隔空”寻访了她。书籍主要以重庆作为战时陪都的历史地位为研究方向,通过大量文献与历史记载研究了山城的抗战历史。这次研修听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长江文明》和《抗战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场专题讲座,我对中国和重庆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亦师亦友”是我与导师吴兵的相处方式。吴教授十分耐心、细心,教学中我时不时会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疑问,而他总是会笑着为我一一解答。我的研究课题是“格鲁吉亚与中国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其中涉及某些专业知识,不在主攻中国外交领域的吴教授研究范围内,对于这些问题,他却十分乐于和我讨论。我深深地感受到川外教师勤勉向上的精神,这也成为我不断摄取新知的动力。

印度/唐汉明:

唐、汉、明是中国历史上发展鼎盛的三个重要朝代,同时也蕴藏着中印的文化情缘,所以我给自己取了“唐汉明”这个中文名字。我在孟买开办了一所教学中文的学校,这次我在研修汉学期间,发现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与印度,在哲学思想与艺术建筑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希望把中国文化带到印度,以文化为桥梁,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教育是传播文化的最好途径”,在我的中文学校,有人学快板,有人学书法,我真心地希望他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坚持,未来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这是我第一次来重庆,我的导师周文德教授赠予我他所著的《中国重庆文化记忆场》,这让我非常惊喜。这本著作底蕴丰厚,让我受益匪浅。在川外研修学习时,周教授待人总保持着谦虚随和的态度,这是我最敬佩的一点。这次研修之旅,我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文化,更深刻地领略到了汉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与中国老师、中国朋友之间的珍贵友情也让我永生难忘。

克罗地亚/白伊维:

2011年我决定到中国学习,刚来中国时我几乎一句中文都不会说,那就“试一试”。这“一试”便一发不可收,随着汉语课程难度的提升和对中国了解的不断加深,我决定留下继续学习,这一留就是7年。

我始终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各地的人文风俗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第一次来到重庆,我就迫不及待请志愿者带我去买重庆小吃。这里的人们豪爽热情,热爱他们的城市。我着迷于这座城市,更喜欢这里的“重庆人”。在武隆观看实景演绎时,我看到拉船的的纤夫,听着响亮的号子,和着巴蜀传统乐声,这独特的歌唱方式让人陶醉。我也第一次真切地感知到“纤夫”群体与城市发展的渊源。

我要再来重庆,“越早越好”。我已经能够预想到未来的重庆将有更好的变化,更快的发展,这实在太令人期待了。

来源/四川外国语大学宣传部

“See, one stroke to the left and another to the right.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re so unique and beautiful, and I’ve found lots of fun from writing them.”Nara, a Georgian girl who has found a keen interest i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 6 years ago,came to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ajoring in Chinese, and took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s her research area.In 2011, she went to Xi’an with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ummer Camp; In 2012, she took part in the “Chinese Bridge” final in Beijing;Then, she came to Chongqing now. The Young Sinologists Training Program (Chongqing) was opened on May 10, 2018. All these young Sinologists including Nora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eminar had a special Chinese story of their own to tell.

16 young Sinologists had a one-week training tour at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ISU). In this beautiful campus surrounded by Gele Mountain, they exchanged ideas about Sinology and visited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Wulong, Dazu, and Three Gorges with 12 research instructors of SISU, getting a “zerodistance” searching experience for local culture.

Cultural exchange alway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When young sinologists came out of the world described in books and had a “zero-distance” contact with Chinese culture at SISU, how would they feel about then? And what they have gained from this experience? Let’s listen to the “Chongqing Stories” and “Chinese Stories” told by these young sinologists.

猜你喜欢

汉学家研修重庆
重庆客APP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哈新总统称自己是“汉学家”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让荷兰的读者知道中国文学是多么有意思——荷兰青年汉学家施露女士访谈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海外汉学家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