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入艺术及方法
2018-07-31陈兴
陈兴
【摘 要】成功的基础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历史课堂前设计精彩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收获出人意料的效果。本文阐述了导入艺术的内涵及意义,介绍了高中历史教育导入艺术的几种方法,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导入艺术;意义;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课堂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的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简单明了的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一、导入艺术的内涵及意义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一环,直接和课堂的成败挂钩。课堂导入的没有固定的方式,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教材、环境等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以此来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教学目的。
由于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模式,优美生动的语言、饱含情绪的音乐、明媚灿烂的场景都可以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出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动着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课堂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准备动作”,提示着师生做好思维和心理的准备工作,达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有心理学研究过,课堂导入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该堂课教学内容的兴趣,是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环节。独特精致的、诙谐幽默的、富含哲理的导言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达到全神贯注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育的导入方法
如何将引人入胜的导言巧妙的设计好,是每个教师应该了解并熟练掌握的一门艺术。以下几种方法是高中历史教育运用较多的导入方法。
(一)温故式导入
温故式导入就是“温故而知新”,通過在复习以前的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作为铺垫来达到延伸、过渡新知识的教学目的。课前将旧知识简明扼要地复习一下,达到承上启下、以旧引新的效果,同时链接知识点,一举多得。例如,在学习“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课堂导入,就可以通过复习《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提出正是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无法抗击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又比如在学习“国民革命的发展”一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复习国民革命兴起的历史原因,用历史事实来介绍国民革命兴起的情况,进而达到引入新知识的目的。用复习作为课堂导入,可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过渡到了新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问题式导入
问题式导入就是通过向学生提问有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问题,留下悬念,扣人心弦,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中认真学习和讨论,这也就达到了“投石激浪”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节课的时候,课堂导入可以这样设计:面临着不断的斗争和不断的失败,大部分中国人都在感叹命运不公,那么当时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办呢?是接收命运的不公,自暴自弃,还是选择直面困难,勇往直前呢?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后面到底是什么,中国人又应该怎么解决呢,中国历史的发展到底会走向哪里?这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悬念,很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三)故事式导入
故事式导入,就是通过跟学生讲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在课堂导入的时候,老师先说让我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后,将故事牵搭到新课上面去,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法国1794-1814年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在以前流传着一个笑话,有人问一个缺乏历史知识的人:拿破仑是什么人,他竟然说:霸王能举千斤鼎,何况是拿个破轮子。显然是将这个名字弄成了动词。那么拿破仑到底是什么人呢?在历史的描述中,拿破仑并没有十分高大,但是有着丰富的军师之魂才能,在战场上度过了他的一生。听说,有一次在战场上,一颗炮弹在拿破仑不远处爆炸,但是他没有受一点伤。这样神奇的人物在法国1794-1814年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故事式导入会给学生留下生深刻的印象。
(四)多媒体式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这一元素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影响投射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更贴近历史事实的感觉。例如,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可以将圆明园曾经辉煌时刻的历史图片和被破坏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然后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本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圆明园这座残迹,剥开中国历史的伤疤,了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和屈辱。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育的导入艺术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能得心应手地进行课堂导入,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魅力,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可以多种课堂导入方法配合使用,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过度偏重课程导入的形式,就会本末倒置。用好课程导入,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卓洪成,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中学历史教学,2004(6)
[2]何鉴明,关于历史备课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