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中的“真”味道
2018-07-31章倩
章倩
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可谓“平中见奇、淡而有味”。作者用朴素、简淡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融风物、人情、艺术、人格为一体的生活画卷。各个要素之间互不割裂:社会环境造就人物性格、而艺术又不可游离于生活之外。有别于其他小说一张一弛、跌宕有致的震撼与刺激,本篇看似闲散的笔墨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生活常态,感觉浑然天成。正如汪曾祺在谈及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小说《长河》时说“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闔,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本篇小说也流露出这样自然纯朴的特质,作者刻画了一个勤劳能干的果贩兼颇具眼力的鉴赏家叶三的形象,还有一个远离世俗、醉心于丹青、颇具魏晋风骨的画家季匋民的形象,无论是鲜活的人物、舒缓的情节、古朴的环境,都给人以美感。而美主要源于一个字——“真”,人物是纯而真的,叶三善于鉴画,季匋民善于鉴人;生活风貌是真实可见的,到宅子里卖果子的场景、时序更迭时当季风物新鲜可爱的情状、布店里的经营模式,不一而足;而行文中散发出来的“中国味”或许更是让人不能忽略的一种美。
一、人物的“真格”
叶三的身份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果贩,仿佛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鉴赏家”这一称谓相去甚远。从全文来看,把叶三作为“鉴赏家”是当之无愧的。首先他能看懂季匋民的画,并且由一开始的欣赏者上升为画画的参与者和评判者,甚至能够指出画家作品中的不足,具备专业素养;其次在无人能知晓李复堂画作的时候,叶三却能辨别李复堂画迹的真伪,并用“苏州片”换回,慧眼识珠,具备专业眼光;再者,宁愿和儿子生气也不愿放弃去季匋民家送果子、即使为了季匋民一个人也要去卖果子的执着,几次三番、至死也不肯变卖画作的坚决,超越物欲、与画作生死相随,具备专业操守。
作者意图突出叶三高超的鉴赏能力,却依然花大笔墨去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卖果子的事来做衬托,这是智慧而高明的铺垫,因为卖果子的事直接体现叶三勤劳质朴、诚实守信、厚道真诚、淡泊金钱的形象,为下文坚持要给季匀民送果子、坚持不卖画、把画带进棺材等情节提供依据;而且卖果子让叶三的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增加了见识,造就了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鉴赏力。艺术是源于生活的,所有的艺术创作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生活经验是叶三作为“鉴赏家”的根基,为下文紫藤里看到风、感受到小老鼠的顽皮以及指出“红花莲子白花藕”等情节埋下伏笔。
可以说,写卖果子也是鉴赏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叶三除了对艺术具有鉴赏力,对生活也无不处处留心,甚至洞察入微。作为果贩待人真诚,作为鉴赏家说话真心,能鉴赏画作,更能鉴赏生活。
文章开篇就出语奇崛:“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什么要把身份迥异的两个人相提并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季匋民不仅是画家,同样也是鉴赏家。如果说叶三是能鉴别画作的鉴赏家,那季匀民就是能鉴别人的鉴赏家。首先,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有时把书房门锁起来,但对叶三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其次,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痛恨假名士道听途说卖弄学问,但对叶三却另眼相看,说明他“识人”。最后,季匋民在诗中称“果贩叶三是我师”,丝毫没有矫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称赞,两人都是同样的“真”。
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两个身份迥异的人惺惺相惜?叶三虽然是市井中的普通小商贩,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内心高雅的鉴赏家;而季匋民虽然是拥有一席之地的堂堂画家,但也并不影响他只和叶三这样虽地位不高但会说真话的人交往。可以说,他们能够惺惺相惜的最主要理由就是一个字——“真”,互相欣赏对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真”的气息,和当时一些夸夸其谈者、追名逐利者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真性情的交往,是叶三儿子无法理解的,也是“日本人”无法理解的,可能在季匋民眼里,叶三不仅是“第一个”鉴赏家,也是最后一个、唯一的一个吧。作为画家,季匀民本真率性,作为鉴赏家,他近真风雅、远假博学,可以鉴人心。
二、生活的“真现”
季甸民是用几乎逃离的方式来躲避世间一切伪饰,如“锁门”“少应酬”,他的“真”似乎带上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颇有道家隐逸者的风范,而叶三是活生生行走在世上的人,他更像儒家积极的人世者,与那些深居简出、不喜与人打交道的人不同,他有自己的职业、家庭、朋友圈,给我们以更为立体、真实的感觉。这些,作者是用朴素的语言和精炼的细节来表现的,有很多颇具生活化的情景,比如“挎着一个金丝篾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一?——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仅用几个简练的动词和简洁的对话,把做生意时候很普通的一次交易写得形象逼真。“撕布不用剪子开头,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地一声,布就撕到头了。”这是对生活常态的一句描写,很符合生活实际,语言精准。
三、古风的“真纯”
汪曾祺小说中的“中国味”很浓厚,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融入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大家比较熟知的《侯银匠》,这些元素让汪曾祺的小说带上了雅俗相间的特点,生活中有古典,古典中有生活,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的古典元素有很多,比如古典意象“荷”。“荷”“莲”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高洁的象征,“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就是季匋民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节操的外现,衬托出了季匋民这一人物形象。
还有中国画中讲究“留白”的艺术。季匋民画画“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这是绘画中的留白艺术。本文结尾“画和叶三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是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有人说这个结尾显示出了叶三的自私,是文化痼疾,真正的鉴赏家应该留下宝贝。其实,埋了,给读者留下悠长的余味,与叶三坚决的性格相符合,与汪曾祺小说风格相符合;不埋,被其他收藏家买去,或放博物馆珍藏,画终究未遇知音会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因为画里凝结的是两个人的情谊。
不得不提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儿子对父亲的遵从(儿子尊重父亲的决定,对价值连城的画并未动私心)、古朴的小民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知音之间的珍惜与守信(叶三为季匋民磨墨、季匋民为叶三起名和字、叶三至死不售画作)等等,都可见汪曾祺小说中的“古风”之真纯。
综上所述,正如司马迁把陈胜写在“世家”里,汪曾祺把普通的市井百姓写成了“鉴赏家”,把看似难以有交集的两个人写成了互相欣赏的对象,除了表示一种尊崇,更寄寓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和人文理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鉴赏家,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一份高雅真挚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