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性语文课堂特征及其路径选择
2018-07-31马静
马静
语文是入学来就要学习的一门重点课程,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从诗词句开始的。语文老师上课时会重点进行文化教育,教会对于文化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性思维,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切似乎很难以与理性情感相挂钩。但是,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理性的思考,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不例外。智性语文课堂的提出刚好弥补了这一点不足,语文课堂的智性化将给我们的传统课堂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一、智性语文课堂的特征表现
1.智性语文课堂的涵义
縱观历史,可以看到“智慧”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无论是孔老夫子极力赞美的“君子”,还是释迦牟尼眼中的“般若”,似乎都透露着对于智慧人生的不懈追求,但是这种智慧既包含理性的思考,也包括感性的表达。语文课程的学习教会的是我们感性的思维模式,有助我们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提高。数学教会我们的是理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语文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逻辑性很强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而不是把两者单独区分开来学习。这就是智性语文课堂的学习模式。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智性”表示的是“理性”的意思。这种说法是借鉴于苏曼殊名句当中的“西人以智性识物,东人以感情悟物”。同时,这也是国内有关“智性”这个含义的最早的记载。这句话强调的就是我们东方人看待事物和西方人看待事物的本质区别,在后来不断的发展中,“智性”特指用正确的思维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的方式。智性语文课堂中的“智性”沿用的也是这一层含义。
2.智性语文课堂的特点
智性语文课堂围绕的是“学科、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在相关部门的合作下,智性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已逐步完善,其特点具体表现在课堂的等待性、文化性、生命性和活动性这四个方面上。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等待性具体指的是在智性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只讲课和布置作业这两项任务。教师多去等待,让学生多动笔、多思考,给学生成长得机会,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和宽容。文化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智性语文课堂的文化性指的是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只有教育者本人为人师表,用实际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表现,才是教育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主动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因而不管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与生命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是教育的“生命性”。智性语文课堂的“活动性”强调的是一种对于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课堂上最忌讳的就是“死气沉沉”的氛围,学习应该时刻的保持着思维的活跃,就像“运动”一样,需要时刻展现出积极向上的需学习态度。
二、智性语文课堂的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对智性语文课堂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行不同的路径选择。总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向的选择模式。
第一种是通过阅读让课堂表现出“智慧”。朗诵是一门艺术,在语文学科中,无论进行那一部分的教学,阅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主观的理解文章,然后通过对比思考,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也通过阅读的感性美以及有感情的诵读文章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情景学习模式,从而打造完美的“智性语文课堂”。
第二种选择是在“意象”中启迪学生的智慧。我们知道,诗歌最讲究的是意象,通过对于意象的描述,让学生去自主想象。让他们在特定的场景感受诗词中的“弦外之音”、领略诗词中的“言外之意”。让枯燥无味的讲课变得美妙性,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无形中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
第三种是选择在“意境”中凝聚智慧这一种路径选择虽然与第二种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也有独到之美。语文学习的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魅力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因此,了解语言之美才是语文教学价值的体现。通过意境去仔细感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智性语文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还能赋予课堂“智性”,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这种课堂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每个学校去学习和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