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服装变迁
2018-07-31谭丁
谭丁
深刻感受改革开放40年家国巨变,当以我辈20世纪70年代前后出生之人为最。衣食住行日新月异的变迁,在记忆的底片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见,不妨就从“衣”谈起。
幼年时期关于衣着颜色的记忆,基本像是黑白照片,无论男女老幼,暗淡的黑白灰蓝是主调。父辈们最正式的服装莫过于深蓝或深灰色的中山裝,三十出头的妈妈们虽年纪尚轻,但衣着色彩款式也很单调,冬天棉袄加罩衫,有件藏蓝色布面棉猴已算奢侈,夏装以棉布为主花色不多。春秋一件没腰身的小翻领夹外衣,式样千篇一律。脑海中鲜有父母穿过什么鲜亮颜色的印象,自己的衣服也多是兄姊亲戚穿小后淘汰下来补了又补的旧货,穿上难免显得灰头土脸。
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家倡导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百姓们的钱袋子里慢慢有了余钱,次第繁荣热闹起来的街市上、商店里,开始出现了鲜艳的色彩,服装的款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记得大约是1978年的夏天,在城市里上小学的我第一次穿上了玻璃丝短袜,柔软光滑、凉爽透气的感觉着实让人兴奋了一阵子。隔壁邻家姐姐好不容易攒下零花钱买了双高筒丝袜,穿时不小心划了个洞,心疼得直掉眼泪。待到80年代初,社会上刚开始风行喇叭裤,到北京出差的父亲爱女心切,给我买了一条亮蓝色小喇叭裤,穿到学校,同学们大多还没见过,围着指指点点,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牛仔裤也是80年代后才逐渐进入国人视野的新式服装,面料结实挺括,色彩清新独特,款式帅气百搭。街面上好似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无数个体户服装摊位上,蓝色牛仔裤成了最抢手的“爆款”,领风气之先的小青年们争相抢购。开始还有不少观念古板的长者一时难以接受,认为是有伤风化的奇装异服。后来在影视明星们的示范下,年轻人的着装越发款式翻新、色彩缤纷起来,人们对于穿着打扮保守陈旧的观念也渐渐得以破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经济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各种新型面料、新颖设计的服装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吹皱了服装行业和市场的一池春水,各种毛呢大衣、西服套装和羊毛羊绒换下了秋冬厚重臃肿的棉袄棉裤,花色繁多、物美价廉的化纤衣料的确良乃至锦纶氨纶桑蚕丝飞扬起春夏靓丽的裙裾。曾几何时,打开国门后归来的海外赤子带回的异国服饰,在国人眼里还颇为新奇;能用外汇券在北京专卖国外商品的友谊商店购买服装,更是令人艳羡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当时光的脚步穿越新世纪的门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眼光与能力早已今非昔比,穿着服饰与国际潮流接轨不再只是荧屏上俊男美女们的专利,纽约巴黎伦敦等时装之都著名设计师的名牌新款,也纷纷在中国闪亮登场。
从北上广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街到小城镇琳琅满目、摩肩接踵的夜市,城市乡村,大街小巷,人们服饰之新之美,无不映衬着新时代的明亮底色,回响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