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虫酰胺单剂及混配对水稻二化螟防效的影响
2018-07-31周宇杰何信富徐越坚
冯 伟,周宇杰,何信富,徐越坚
(1.诸暨市大唐镇农技站,浙江 诸暨 311800;2.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诸暨 311800)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水稻重要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及暖冬气候影响,二化螟为害逐年加重。目前,二化螟防治措施依旧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药剂长期、单一及不合理使用,对毒死蜱、三唑磷、丁虫腈及阿维菌素等产生了较高程度的抗性,并且对氯虫苯甲酰胺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1-4]。赵丹丹等[5]发现浙江余姚和苍南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达141.1和135.0倍的高水平抗性。根据浙江省农科院2017年检测,诸暨市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为69.4倍,属于中等抗性。而四氯虫酰胺作为酰胺类药剂,作用机理与氯虫苯甲酰胺一致,都属于鱼尼丁受体激活剂,因此为判断该药剂对本地二化螟种群是否依旧有效,特对该药剂的单剂和混配进行试验,以评估该药剂的实际使用价值,并为农事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田设在诸暨市陶朱街道联合村,土壤肥力中等,为砂性土,种植品种为中早39,播种时间3月17日,机插时间4月17日。根据灯下诱虫调查,二化螟初见蛾峰在4月30日,发蛾盛期在5月11日至5月18日,第3蛾峰在5月27~28日。5月27日药前调查,田间丛变色率为26%,株变色率为3.74%,以1龄幼虫为主。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9080,中化农化有限公司);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5%阿维菌素乳油(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三唑磷乳油(江西农喜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1.2 处理设计
以667 m2为施药单位,共设5个试验处理。处理1为10%四氯虫酰胺50 mL,处理2为10%四氯虫酰胺40 mL+80%杀虫单50 g,处理3为10%四氯虫酰胺40 mL+1.8%阿维菌素50 mL,处理4为10%四氯虫酰胺40 mL+20%三唑磷50 mL,处理5为清水空白对照。随机排列,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123 m2。每处理均采取2次施药,第1次施药时间为5月27日,7 d后(6月3日)第2次施药,空白对照喷清水。采用二次稀释法配置药液,器械使用濛花MH-D16-3 A,每667 m2用水30 kg,混匀后对准稻株均匀喷雾,同时田间保持3~5 cm水层5 d。
第1次施药(5月27日),晴,平均温度23.2 ℃;第2次施药(6月3日),晴,平均温度26.8 ℃。
1.3 调查方法
每次施药后7 d调查残虫量,计算杀虫效果;危害定型后调查枯心数,计算保苗效果。
杀虫效果调查。每小区查5点,每点10丛稻,共查50丛,剥查记录活虫数,计算残虫防效。
保苗效果调查。危害定型后,每小区平行跳跃式取样,查50丛稻,调查枯心数,计算枯心率。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看出,第1次药后7 d,除处理4外其他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效都在50%以上,处理1和2的防效相当,在60%左右;而4个处理中以处理4速效性最佳,防效为80%。第2次药后7 d,各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效都表现优异,效果均在90%以上;其中处理3防效最佳,达100%;处理1和2防效次之,处理4效果稍差。第2次药后14 d,除处理1外,其他3个处理的防效下降幅度较大。对二化螟持效性最佳的处理1在第2次药后14 d防效达97.9%。从保苗情况看,处理1和3效果最佳,达97%;处理2次之,处理4较差。
表1 各处理对二化螟药后防效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从试验结果看,虽然本地种群已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中等抗性,但新酰胺类药剂——四氯虫酰胺无论是作为单剂还是与其他药剂混配,依旧对二化螟具有良好防效。其中,667 m2用50 mL 10%四氯虫酰胺单剂防效要好于减量20%后混配杀虫单或三唑磷,而与阿维菌素混配防效较好。
由于近几年受暖冬、机割等因素影响,越冬代二化螟残留虫量逐年增加、羽化周期延长。自4月下旬开始到5月下旬结束,羽化周期长达1个月时间,预防早稻一代螟虫难度加大,往年的1次用药已不能有效解决螟虫为害,建议采取间隔7 d两次用药,第1次用药时间选择在卵孵高峰至1龄幼虫高峰期,667 m2采用10%四氯虫酰胺(9080)50 mL或减量20%与5%阿维菌素50 mL混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