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霉胺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8-07-31朱丽燕周小军何晓婵
朱丽燕,周小军,何晓婵,王 轶
(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17)
浙贝母,别名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下鳞茎入药,有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等功效,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被列为“浙八味”之首。近年由于应用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浙贝母的快速发展[1-2]。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长期连作,导致灰霉病、黑斑病、干腐病、软腐病等浙贝母主要病害日益突出,危害加重[3-4]。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浙贝母的高产栽培技术、产业现状、施肥特性等,针对贝母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的报道不多[5-7]。为进一步明确 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效果,以期更好地指导浙贝母生产,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金华市武义县壶山街道三角店村进行,土壤类型砂壤土,pH值7.1,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品种为浙贝母。
试验药剂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由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施药器械为美丰农化背负式WS-16型手动压缩喷雾器。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3,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用量(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分别为360,450,540 g·hm-2;处理4,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施佳乐)450 g·hm-2;处理5,喷同量清水为对照(CK)。小区面积40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
试验共施药3次,在2017年4月14日第1次施药,4月23日上午第2次施药,4月30日上午第3次施药。用水量750 L·hm-2,全株均匀喷雾,叶片正反面充分着药,不滴液为准。
1.3 调查与统计
于施药期间目测观察施药后对贝母的安全性。每次施药前及末次施药后14 d对每个小区进行药效调查,采用分级计数法,在小区内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3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一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并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防效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分析。
叶片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表1表明,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360、450、540 g·hm-2的第3次药后防效分别为76.9%、82.9%、83.7%;用量540 g·hm-2处理防治效果最好,显著优于360 g·hm-2处理,与450 g·hm-2及对照药剂嘧霉胺悬浮剂(施佳乐)450 g·hm-2处理相当,无显著性差异。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450 g·hm-2处理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嘧霉胺悬浮剂(施佳乐)450 g·hm-2防治效果相当,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优于嘧霉胺悬浮剂360 g·hm-2处理。从经济效益和防治效果来看,建议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450 g·hm-2防治贝母灰霉病最为适宜。
表1 嘧霉胺防治贝母灰霉病的效果 (末次施药后14 d)
2.2 安全性
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施药后,贝母植株没有肉眼明显可见的畸形、黄叶、生育受抑制等不良影响,说明试验药剂在贝母上使用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经配置后,水溶性好,易均匀溶于水中,药液在植株上黏着性好、无药斑,对贝母安全,生产上使用,建议有效成分用药量为450 g·hm-2,以用药液量750 L·hm-2均匀喷雾为好。特别是对贝母叶片正反面喷药时必须仔细、周到,以保证防效。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对贝母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应在灰霉病未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喷雾防治,建议连续用药2~3次,隔7~10 d施药1次。发病较重田块及雨水较多年份,根据病情发生情况酌情增加用药次数,并注意合理轮流交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