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学情分析的学校组织策略
2018-07-31邵朝恒
文 邵朝恒
学情是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班级的学习情况和学科学习情况等。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分为课前教师个人教学设计阶段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能力的预测性分析和考后一个学科或一个班级(年级)对一个阶段教学的总结反思性分析。前者是对学习能力的分析,是为了更好地设计下一节(单元)的课堂教学;后者则是对阶段学习结果的分析,是为了调整考后一个阶段教师的教学,找到今后教学要刻意调整的着力点或方向。
本文涉及的是后者。
考后学情,是指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学习情况。考后学情分析可分为三类:对个体学生的成绩分析、班级综合成绩分析及学科成绩分析。分析的范围,主要包括:个体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及主要问题;整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学习状态及主要问题;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问题解决能力及主要问题等。
考后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和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而调整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依据分析的结论而进行。这就要求分析的结论必须清晰、具体。笔者认为,将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运用,可以实现分析结论的具体与清晰。
▼
个体学生学情分析的落脚点是个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分析从发现个体学生的成绩异动(包括正向和负向)开始。这些异动包括:总成绩(班级排名)的异动、单科成绩的异动等。围绕异动,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班级学情分析的落脚点是班级学风(班级管理)。分析从发现班级的成绩异动(包括正向和负向)开始。这些异动包括:班级在全年级中总均分排名、在全年级中各科均分排名、全年级各分数段人数等方面的变化。围绕异动,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
个体学生学情和班级学情的分析,重点在寻找异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无数个,且每个人、每个班都不尽相同,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找到所有的原因,只能在众多因素中抓住最主要的原因。根据研究,影响学业成绩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师生关系、教师集体备课、灵活的教学方法、课堂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设定目标等更为重要。
教师的专业水平表现在要对所教课程(内容、难度、进度等)烂熟于心。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这些;不仅要知道怎样教,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不仅要知道教的目标,还要对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估等。
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教师期望的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对待就会不同,这自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教师对班级整体的期望与对学生个体的期望有极大的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抱有不同的期望,要有不同的期望表达方式。
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质量。大多数不想上学或不喜欢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老师。但教师往往以为,不学习的学生,是他们自己有某种缺陷。
集体备课是最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的举措之一。集体备课能防止个人主义、“怎样都行”观点的影响,能帮助所有人朝正确的方向行进。
教学方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为了满足教师。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发生学习,那么就需要教师及时采用另外的教学方法,一再地重复同一种教学方法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做出改变,作为教师就需要做出改变。
课堂反馈是对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也是变数最大的因素之一。课堂反馈的目的主要有提高学生注意力,聚焦当下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矫正理解上的偏差,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条件,驱动学生更加努力等。很多教师还没有这样的意识。一些简单、没有意识的反馈,甚至还会抑制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清晰的学习目标能加快学习步伐。教师将学习目标表达得越清楚,学生的努力就越明显。同样,学生越明白成功的标准,学习效率就越高。学习目标的设定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宏观和微观的把握过程。
面对个体学生或班级的异动,可探究以上原因中一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围绕原因,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可操作的对策(包括目标、措施、评估标准与办法等)。
▼
学科学情分析的落脚点是学科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试卷分析进行。一是试题评价,包括考试范围、知识板块结构、题型、考查目标等。二是试卷(答题情况)分析,包括均分、分数段分布、知识板块得分率、各种题型得分率、每道题得分率、男女生每道题得分率等。
▲
首先是试题评价。试题是学情分析最主要的工具,试题的命制是一项周密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评价一份试题的优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学科知识是否准确无误,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而不是惩罚学生),考核目标是否明确,素材来源是否广泛,命题思路是否灵活,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如何等。
然后是答卷情况分析。平时考试最主要的功能是检验学习情况,只盯着考试分数,不重视试卷分析或不会分析,考试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发挥。试卷分析要从每一道错题入手,明确回答以下问题:错误率最高的是哪几道题?最不该错的是哪几道题?错误率最高的是什么题型?错误率最高的是哪部分知识?表现最差的是什么能力?
第三步是进行归因分析。学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要在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出错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和解题习惯原因。研究三者丢分的比例,用数字说话,就能得到整体结论。
面对学生错误率较高(排除最难的题)或表现较差的问题,先要进行学生自身原因分析。通常情况下,学生丢分的原因大致有三种:知识不清(更多的是不能再现已经掌握的知识)、问题情境不清和表述不清。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教学进行分析。在学生错误率较高或表现较差的知识和能力点上,教师的教学做得怎样?讲过没有?怎样讲的?练过没有?怎样练的?当时讲和练的效果如何?
最后是对策制定。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考后学情分析的运行状况是,考试结束后,教务处要求各年级组织学情分析会,会前提供考试统计数据(主要包括各科、各班均分,各分数段内各班人数等),各年级组根据上次分析会上领导的点评和其它年级分析会情况,确定本次分析会主题,并根据需要安排发言人(或按学科或按班级)。发言者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整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阶段措施等。看似有针对性,实际是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效果。更有甚者,有的年级还在会前演练,实不足取。
归纳起来,目前的学情分析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教师包括部分领导,认为召开学情分析会是例行公事,是领导和个别老师的事,因而只参会不思考不行动。二是议题设置太随意。年级组长只是根据领导的意图,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分析会上的发言人,至于发言的主题,则由发言人确定。而发言人在确定发言主题的过程中,也是根据感觉和喜好来定。三是分析缺乏一定的数据支撑,更多的是质性分析。四是提出的对策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中高考已发生改变,核心素养立意,不再以知识掌握为主要考查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对学情的分析也要及时调整。目前各校已全面进行网上阅卷,学校完全能够提供所有需要的考试数据,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完全可以实现数据化。学情分析,应着眼中高考的变化,结合学段教学特征,着力教师教学的精细与精准。
与其它教研活动相比,考后学情分析,才是最重要、最具实效的教研活动。因为分析的对象最具体(考试成绩),分析所需的资料最真实、最全面(网上阅卷的海量数据),参与分析活动的教师最重视(涉及对自己的工作评价),对教师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最有针对性。学校建立完善的考后学情分析工作机制很有必要。
学校可设立学情分析周。阅卷结束后,所有教师在第一时间撰写试题评价,使每个教师对试题都能整体把握(克服网上阅卷的弊端)。待相关部门的各种成绩统计数据公布后,由班主任对个体学生和全班的成绩异动进行梳理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全体任课教师,组织班级学情分析会。由备课组长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学情分析会。在此期间,年级组长同每个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各班各组分析会进度,发现典型案例,最后组织进行全年级学情分析展示会。
学校若能提供试题评价、班级学情分析和学科学情分析模板则更好。
在教师学情分析会进行的同时,各班也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以“我最不该丢的**分”为主题,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情分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