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后一座新时代的大西安
2018-07-31张永军
文 / 张永军
西安高新区
千年之后,现在的西安城与唐长安城仍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的传承,那是历史的延续,是现代西安的底蕴与魅力。大唐虽好,但已成历史。大唐虽好,但更好的时代已来。
千年之后,西安市九大城区面积826平方公里,堪为汉代长安的23倍,是唐代长安的9.8倍。可以说,当代的西安市具有经济繁盛时期最为宏大的轮廓。
而今,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西安这个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枢纽的内陆城市,再次站到国际化的前沿起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关中城市群等一系列规划的实施,这让未来大西安的建设格局更大,正朝一个新的时代迈进。
古都西安腾飞的国际化梦想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诗曾描绘唐时长安盛况,那时的西安——长安是世界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国际大都市。1400多年过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西安也希望能再次站到中国城市开放的最前沿。
为将梦想变为现实,按照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节点,西安已经提出新时代大西安“三步走”战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去年年底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大西安要以建设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之都、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全球硬科技之都、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旅游时尚之都、国际生态智慧宜居之都、国际重要门户枢纽。
早在2009年,西安市就曾表示“要在2020年把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数年后,当西安再次提出更远大的国际化目标时,显得更加有力度、有底气。过去一年中,大量人口流入、百万市场主体、三星半导体二期项目等一系列项目落地、大量国际合作的开展,种种新气象都证明西安确确实实走在了“复兴中的世界城市”之路上。
去年12月发布的《复兴中的世界城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2017)》援引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组织发布的世界级城市名册称,西安已经位列世界城市的第209名,相比2012年跃升84位。
从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来看,西安的国际化梦想更加明确。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即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这就是每一个西安人感情深处都深藏着的那个梦想,就是能够恢复重振大西安昔日辉煌,这也是西安这座城市的梦想。
重振丝路雄风的东西方枢纽
西安位于我国地理空间上的中心,横贯东西的独特地理位置曾让它成为联通世界的支点。但这座千年之前就在全球之巅独领风骚的国际化大都市,改革开放后却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沿海地区的崛起让西安越来越“西”了。
千年之前,西安因丝路而兴;千年之后,西安又再次遇到“丝路”。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表示,近年来,西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承担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及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对外开放门户城市”等诸多国家使命,正处在一个极为难得、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中心”“开放”“门户”,西安也正在努力一一履行这些词语的使命,正在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培育全方位开放新优势。
从西安的对外交往优势来看,西安国际交往活动频繁,拥有国际友好城市31个,外国驻西安总领事馆4家,外国签证中心17家,也是西北首个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同时,西安还拥有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国际交流平台。
从西安的丝路文化优势来看,西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世界文化历史名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有6处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具有源远流长的开放合作基因和基础,并形成了“承古纳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拥有极强的民族文化代表性、识别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和世界级影响力。
从西安的内陆开放优势来看,西安开放平台完备,拥有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区、西安空港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中国(陕西)自由贸易区两个核心片区等开放平台。西安港是我国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正在以始发港和目的港的身份,带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全球经济贸易大循环。
从西安的交通枢纽优势来看,西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和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接合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联通欧亚、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北方第二大门户枢纽机场。西安铁路枢纽是全国铁路六大枢纽之一,西安北客站为亚洲最大火车站(18站台34线),将建成全国“米”字形高铁枢纽网,以西安为中心到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西安公路枢纽是全国公路六大枢纽之一,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和“一环十二辐射”为主骨架的公路网。
西安正在初步形成交通、贸易、人文等多个领域国际枢纽。西安想要的不仅是历史的简单循环,而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实现更加辉煌复兴。
走向未来的大西安引力
如果说哪一个数字能够直观体现一座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数量一定是其中之一——截至2017年,有17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设立了公司或分支机构,西安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新兴城市”。2017年,西安市设立外资企业3300多家,实现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17.8%,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有企业家称,“这是西安营商环境最好的时代”,而西安也确确实实向全球企业展示出它的“陕西速度”和“西安效率”。
这一切既得益于西安在战略地位、城市能级、发展机遇等方面“硬条件”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西安在营商环境、政府服务、干部作风等方面“软实力”的持续改善。
西安已发展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三,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旅游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也是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金融、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门类齐全,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上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下图:西安北客站
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两院院士67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万人,密度居全国之首。拥有普通高校6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6个,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89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20万人,每年高等教育毕业生超过30万人,硕士、博士毕业生2万余人,是“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一。
目前,大西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新机遇;国家文化复兴战略,为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注入新动能;批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新契机;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丰富内涵……凡此种种,都为大西安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宜居宜业”成为西安的标签。
西安长安路立交
尤其是从去年至今,全市积极落实“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清洁之城、生态之城、花园之城”,通过“人才落户、打通断头路、狠抓车让人、厕所革命、烟头革命、行政效能革命”等一系列举措,西安城市面貌大有改善,城市格局迅速提升,让大西安成为人才向往之地、宜居宜业之城。
因此,在全球资本竞相涌入的时代背景下,西安的城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每个关注西安的人,正在亲历。
古老的中轴长安路开始变化。它开始和纽约、巴黎、北京一样,是文化的脊梁,更是串联城市核心行政、商务、商业、文化和居住区的城市动脉。
新的城市中心正悄然兴起,提起商圈不再只有小寨。这背后是23条地铁正陆续从蓝图走向现实。这些区域如同奥运五环,重叠之处便是西安为资本打造的舞台。
相信未来的西安,会比1400年前的长安,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正如韩国驻华大使卢英敏说,“韩国有句话说,想看中国千年文化要到西安。但我想,想看中国的未来,要到西安来”。
还有一句话说,未来中国30年还得看西安!
西安,永远是一座值得西安人引以为傲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