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镇化绿色转型问题研究与实现路径
2018-07-30王会芝
王会芝
[摘 要]京津冀地区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和制约因素,以往蔓延式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亟须推进城镇化的绿色转型,走一条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相适应的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不足,探究制约其城镇化绿色转型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绿色转型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城镇化;绿色转型;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8)06-0074-04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的地区,土地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2015年,京津冀地区拥有人口1.11亿人,占全国的8.1%,地区生产总值为6.93万亿元,占全国的10.2%,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和制约因素。以往蔓延式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推动京津冀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对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特征进行测度研究,识别出制约京津冀城镇化绿色转型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推动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这对于优化京津冀空间发展策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支持。
一、京津冀城鎮化格局与特点
(一)京津冀人口规模不断加大,京津“双核极化”效应明显
对京津冀1990、2000、2010和2015年的人口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1990~2000年,京津冀地区总人口增长了940万,年均增长率为1.11%;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总人口增长了1430万,年均增长率为1.48%;2010~2015年,京津冀地区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31%。2015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为11142万人,占我国大陆人口总数的8.1%,其中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地区人口高度集聚区,1990~2010年,北京的年均增长率达3.75%,2010~2015年天津和北京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4%和2.05%,由于北京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这期间天津年均增长率超过北京,成为京津冀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型城市以及河北省两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石家庄和保定,2015年,这4个城市的人口总数高达5942万人,占京津冀地区总人口的53.3%,除此之外,其它中小城市对人口吸纳力度较小。从人口密度来看,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河北省,2014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311人/平方公里和1290人/平方公里,而河北省的人口密度仅为394人/平方公里。京津冀人口空间布局形成了“双核极化”结构,北京和天津为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吸纳高点,河北省现有大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相对较弱,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来京人口占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22%,来津人口占天津常住外来人口的25%。
(二)京津冀城镇化速度加快,结构不均衡特征较为突出
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2010年的55.01%上升到2015年的62.48%,2015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56.10%)高出6.38个百分点。但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为63.70%,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2.70%;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达到84.59%,比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率高出22.11个百分点(见表2)。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区域内部城镇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整体城镇化发展失衡:一方面,超大型城市快速发展,中小型城市发展缓慢。北京和天津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城市,2015年城镇化率分别为86.50%和82.64%,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另一方面,2015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仅为51.33%,低于同时期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发展不均衡特征。
(三)京津冀经济密度较低,经济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在城镇化发展强度方面,采用经济密度指数探讨京津冀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并将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见表3),京津冀的经济密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04年的0.083亿元/平方公里上升到2015年的0.300亿元/平方公里。但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密度相对较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密度分别由2004年的0.262亿元/平方公里和0.504亿元/平方公里上升到2015年的0.803亿元/平方公里和1.831亿元/平方公里。可此可见,京津冀的经济密度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5年京津冀的经济密度仅相当于长三角、珠三角的32.25%和15.73%。此外,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集聚现象并不明显,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5%左右,其中主要集聚在广州和深圳,两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省的50%。而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的经济集聚效应并不明显,2015年,经济最为发达的唐山和石家庄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1.22%和17.32%。
(四)京津冀城镇化粗放式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京津冀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显现。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呈现出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的蔓延式扩张模式,导致当前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挑战与压力剧增。京津冀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地区水资源、能源、生态等资源日益紧缺,城市生态承载力严重超载。此外,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因此,京津冀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着力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实现城镇化的绿色转型。
二、京津冀城镇化绿色转型问题研究
(一)能源消费结构失衡,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能源消费结构与消费效率与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紧密相关,据测算,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的3倍左右,城镇化的推进伴随着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京津冀地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导致能源需求的大幅度提升。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炭消费为主,2014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11.3%,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河北省是煤炭消费大省,煤炭消費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高达8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3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一方面由于煤炭资源有限致使能源消费不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大量煤炭消费加重地区环境污染。京津冀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须创新能源消费理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构建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同时也应着力建设与能源需求相适应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框架体系。
(二)生态脆弱性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土地资源粗放利用。2015年京津冀地区以全国1.03%的水资源量承载了8.02%的人口和10.4%的经济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京津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而水资源匮乏形势的加剧,将成为制约京津冀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此外,京津冀地区外延式扩张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地区生态系统破碎化严重,农田、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京津冀地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粗放利用现象突出。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城镇面积增加4075平方公里,比例增加了22.6%。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其中占用最多的为农田和湿地,2000~2010年,京津冀农田面积减少了4728平方公里,比例减少4.57%,湿地面积减少了274平方公里,比例减少4.34%。京津冀地区发展既要满足城镇化建设的用地需求,又要落实耕地保护的责任,导致土地资源保护与城镇化用地间的矛盾凸显。
(三)城镇化粗放型发展模式,加剧生态环境负担
京津冀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巨大,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8%、9.6%和11.4%,单位面积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4.3倍和5.1倍。同时,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雾霾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2014年京津冀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1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4%,PM2.5年均浓度为93 μg /m3,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高出54.3%和124.1%。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与雾霾污染紧密相连,该地区的雾霾污染主要来于火电燃煤,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此外,京津冀地区的水环境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地区受污染地下水达30%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不足50%,劣V类标准水质断面比例达30%以上,京津冀地区农村原煤散烧普遍,三地农村散煤年消耗5000万吨以上,其中劣质散煤占比高达90%,京津冀晋地区在冬季采暖期,因燃烧散煤导致污染物浓度贡献率占全年的50%左右,同时造成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加剧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负担。
三、京津冀城镇化绿色转型实现路径
(一)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实行城镇化集约发展
以绿色发展理念破解城镇化转型发展难题,积极落实城镇化集约发展。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是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的变化,还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发展等方面。推进城镇化绿色转型发展,应注重资源集约利用,走低碳环保、可持续性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是综合推进城镇化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与管理创新,建立城镇化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京津冀环境共建共享机制,探索京津冀环境绩效考核标准体系。
二是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科学制定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绿色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以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镇绿色发展为基础,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功能,城镇间优势互补的绿色城镇体系。
三是积极开展旧城改造,推广旧城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引导旧城人口和产业的疏散,同时在新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低碳环保的城市综合体,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行并进。
四是科学开展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基础设施共享,推进不同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模式,建立集约生态环保设施,包括给排水设施、城市绿化设施和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完善的城镇化治理体系,解决生态环境困境
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镇化的绿色转型需要转变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构建适应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我国城镇化政策落实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治理决策中对生态环境的考量相对缺乏,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新型城镇化治理体系应注重协调不同功能区划的开发和管理,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城镇化治理的综合决策中,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城镇化绿色发展战略和规划。此外,应重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等考核指标的分量,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
(三)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按照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原则,推进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绿色转型。第一,城镇化建设应在不突破城市环境容量、超出城市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展开。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有限,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化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无序化增长。第二,京津冀地区应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对于现有的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的天津和河北省,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差别化政策,控制产能总量、削减低效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新增产能,发挥市场作用机制,鼓励市场化的兼并重组,从而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供给结构。第三,京津冀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应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第二产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能源利用效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产品,提高能源需求管理。以此推动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的绿色转型,实现城市发展与资源集约利用的协调统一。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城镇化建设各个方面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绿色转型过程中应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京津冀地区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推进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的绿色转型,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将城镇化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規划、建设和管理、考核的全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二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平台的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中,如搭建京津冀地区环境信息共享平台,落实三地间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三是积极推动京津冀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不同地区的生态补偿,在城镇化发展中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建设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孟祥林.京津冀城市圈发展布局:差异化城市扩展进程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6-15.
[2] 宋祺佼,王宇飞,王晓.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实践、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8):47-52.
[3] 迟妍妍,许开鹏,王晶晶,等.新型城镇化时期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框架[J].环境保护,2015,43(23):63-65.
[4] 李国英.环渤海区域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8):21-23.
[5] 王丽.京津冀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2):47-71.
[6] 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4):31-41.
[7] 沈清基,顾贤荣.绿色城镇化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思考[J].建设科技,2013(5):50-53.
[8] 张占斌.用五大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13-18.
Study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Wang Huizhi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rapidly urban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a bottleneck for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past has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it is urgent to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ake a new pattern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finds out the key issues restrict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ization,then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urbanization;green transformation;implement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