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艺术与考古研究的发展趋势
2018-07-30祝婧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世界文化交流也日益紧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的发掘保护也更加重视起来。现阶段单一的考古文化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将美学融入到考古研究中,形成独立的艺术与考古研究是大势所趋。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艺术与考古研究对象,对艺术与考古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做出详细阐述。
关键词:艺术;考古;对象;趋势
一、艺术与考古
(一)艺术概述
艺术是源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去主动创造,在作品中体现出创作者鲜明的个人审美情趣和独特追求,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很大程度上需要源于对世界宇宙的宏观理解以及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辨理解,也对审美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样的,如果个人艺术涵养不够,那么其对于艺术的见解也就难以深入下去,显得过于流于表面了。总的来说,艺术可以称得上是美学的具象体现。
(二)考古概述
中華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了多种灿烂的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产生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意识形态碰撞,在这种背景之下,古人的创作(不单单是书画,还是雕塑、壁画、陶瓷等)对我们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考古学是以田野工作为基础,以实物史料为对象,注重一般到典型,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过考古可以发现每一个时代最新的东西,不仅对当时的文化意识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其整体形态的研究,也可了解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这就是考古的意义。总而言之,如果要进行艺术与考古研究,就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考古技能和深厚的历史文学功底,同时,较高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艺术学与考古学的异同之处
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对物品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制造工艺,树立了以物质研究社会的典范。当然,他生活的18世纪是博物学和古物收藏的时代,他的考古学还只能称之为古典考古学。随着时间发展,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各自有他们的鲜明特征。考古学是田野发掘,艺术史是风格分析。艺术考古学科的特色是解决物质形态的艺术,从田野中获取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就是其学科优势。艺术考古学与考古学的不同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但同时,被视为考古学两个学科方法支柱之一的类型学,实际上与风格分析是类似的,只不过艺术史研究的传世作品没有考古发掘品那么系统,推测的成分更大而已。
一件有历史的美术作品,能反映艺术家才华,有时候也能反应艺术家处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有些作品有 80% 的美术,剩下 20% 是历史——比如《寒食帖》。有些作品有 20% 的美术,剩下 80% 是历史——比如 “乾隆御笔”。所以并不是所有老物件都是艺术品,有些仅仅只是文物而已。简单来说,艺术学和考古学更像是两个圆圈,一个艺术,一个考古,有部分相交,因此“艺术考古学”这门学科就应运而生。
三、艺术与考古研究的对象
艺术与考古研究的对象如星河浩瀚难以细数,所有经过加工的创造的绘画、雕塑、碑刻、书法、陶瓷和大型建筑物等都可以进行研究。从考古到艺术考古,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还能从研究对象中汲取养分进行美的创造,这些我们都只能通过现存出土的古籍中窥知一二。
(一)绘画
《清明上河图》展现出北宋汴京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百业昌兴的市井画面。500多人物,类型众多的船只、店铺、车、民居。首先我们了解的是这张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表现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人民的市井生活。这幅写实风俗画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充分的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作为史料来说它俱有的价值更甚于其艺术魅力。至于宏大的场景,纷繁的细节,这并不是判定一幅画优秀与否的唯一条件,清明上河图对于古代民俗以及建筑以及服饰等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大于艺术美学,通过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与考古研究,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笔触充分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说这是一幅具有较高艺术与考古研究价值的画作。
(二)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兰亭序》中表现的东西,是乐与悲的交替。王羲之写《兰亭集序》,在感悟到了人生短暂、死生不一、彭殇不齐的道理后,看透了,“悟”到了。所以对古今世人有一种悲悯之感。它所表达的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时空观,从一件小事,引申到了人生和时空。文章主旨表达盛事不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暂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上时,才会更加珍惜当前,珍爱生命。观点虽含悲伤之情,却是启发性的和深层次的。
四、艺术与考古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提高研究者素质
研究者的素质极大程度影响着艺术与考古研究的进展。提高研究者的素质,不仅要对研究者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增加其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的考古知识,更要注重研究者的审美情趣培养,增加他对美的独特感受,有利于深入挖掘艺术与考古价值。
(二)研究目的趋向于微观情感
现阶段我们的艺术与考古研究侧重于文物的历史时代、社会形态等客观因素研究,对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情感不够重视。我们在了解一件文物的第一时间,最直观的就是感受到创作者的喜怒哀乐,比如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就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柔情温婉,和她来自上层贵族阶级的典雅高贵。然而在现阶段的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却鲜少见到有研究者将着力点放在微观情感上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对于美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就难以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技艺的堆砌终究还是冰冷无味的。
(三)艺术与考古研究对于美术的指导意义
艺术总是继承传统,在继承中又有改变,各个历史阶段最先进的材料、观念被发现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在艺术与考古研究过程中,通过近距离的感受到古代工艺的精湛之处和对于色彩浓烈的独到把握。艺术与考古研究不是简单地对“逝去”物品的发现与发掘,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考古的重新审视:以文化的理念,揭示对象的文化意义,因为任何一件“过去”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物品之中总在不断地沉淀着文化,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对象蕴涵的美的因子,从而再度激活这些物品。
参考文献:
[1]周远全. 从“知识考古”到“美学解救”——论现代“人”的福柯式解构[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5-40
[2]潘卓,吴新蕊. 多重证据法在艺术考古中的体现——以巫鸿对武梁祠的研究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4):56-57
作者简介:祝婧(1985.7-),女,汉族,籍贯:陕西咸阳人,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方向: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