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技术理论发展趋势
2018-07-30王康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关教育技术理论发展历史的分析,结合当前教育技术理论的情况,谈了一些个人看法,并试讨论了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基础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技术理论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99-02
引言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一种根据在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对教与学的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及评价的系统方法。”上看到,它是非常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门特殊科学。这个定义一方面說明了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来说明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评价的一种系统方法;另一方面亦阐明了它的理论基础是有关的人类学习理论与传播理论,它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是建立在学习与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分析,这里所指的学习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具体说是斯金纳的强化论。所以说,教育技术虽然被定义为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但必须强调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是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论认识。在教育技术形成的初期,其理论基础是感觉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随着教育、心理等学科的发展,在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理论基础也不断地在充实和发展,像系统理论、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也都被引入教育技术。
一、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历史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的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理工学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即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及理工学(包括计算机科学)等各门学科的结合下,探讨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和技术。
纵观教育技术早期发展的历史,以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以及格式塔学习理论,柯勒的顿悟学习理论,托尔曼认知目的的学习理论,勒温的心理场论、行动研究的认知学习理论等的研究都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基础。
学习理论是教育科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它是指导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学习理论旨在阐明人们行为变化怎样产生,并揭示学习过程依据心理、生理机制的规律,它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对教育技术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桑代克和斯金纳为代表,虽然当时他们已经开始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机械的无意义材料的学习和记忆、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应、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心理测量等领域。用这些成果来解释人类的复杂学习和教育显然是困难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出现了所谓“认知心理学革命”。60年代后的认知心理学分为两派,一派是强调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作用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另一派是侧重分析信息从外部输入人的大脑所经历的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而到了现代以加涅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也称折衷主义)认为:学习可以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离不开内部和外部条件,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找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因而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中介作用,强调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加涅还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新观念,认为人的各种认知因素,如知识、策略、感知、记忆、反应等,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结构。学习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内部认知活动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认识过程。这些理论得到了很多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同,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和教学策略及其学习过程的阶段的划分、学习结果的描述,以及获取反馈信息的教学技术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例如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支持下的发现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引导学习者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国际上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IT或ICTinEducation)主要强调辅助教或辅助学,以后才逐渐转向关注如何运用IT(或ICT)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未找到有效办法。
九十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反映当时IT(或ICT)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且多是课外活动,并不太关注如何运用IT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国际教育技术界只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强调情景创设、信息提供、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而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学习者特征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又有许多人认识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应当与“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在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即从建构主义开始兴起到它达到鼎盛时期,西方学者(包括国内部分学者)对建构主义一般都是积极倡导,广泛赞扬与大力支持。应该说,这种态度基本上没有错,因为建构主义理论确实是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但是随着国际教育技术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西方(尤其在美国)教育界,近年来从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层主管到一般学者乃至教师中间发出了一种关于建构主义的不不同看法——开始时是有些不同意见或颇有微词,以后则发展成愈来愈尖锐的批评(如美国教育部长佩奇的观点)。
最近国内的学者也对教育技术理论深入发展提出了反思,例如何克抗先生提出的:“从三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主要包括:
(1)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
(2)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是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统一?
(3)是否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些反思与其说是反思到不如说是对未来教育技术理论发展趋势的展望。总的看来,通过到目前为止的学习,本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得出了以下看法,希望专家们予以斧正:
(一)教育技術理论由“极端说”向“中立说”发展
学习理论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开始,行为主义发展到鼎盛时期,然后发展到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完全否定了行为主义的外部学习“刺激-反馈”的联结,认为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内部构建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展到加涅的“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各有利弊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得学习理论也更加具有哲理。
相应的,课堂教学中,开始是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更好的控制课堂的进程,使得知识的单向传输更加有效。随后的实践反思带来了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认为学习既然是自己建构的,发现(认知)学习占了主流,课堂教学也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开始倡导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显然课堂教学变得难以控制,学生的学习往往因为困难而动机大受打击,因此又开始中立了起来,从而出现了双主体“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二)教育技术中的“适度说”会得到长足发展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实质是对各种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教育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组织,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利用信息进行学习,这些信息究竟能否内化为知识,取决于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在理论中能够发现最多的一个名词就是“适度”的原则了。人们在创造出“过犹不及”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度”了。而我们却继续在为把握“度”而实践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适度的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课件的使用也要适度,当然,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主体主导地位也要适度把握。
(三)将“低成本”作为未来教育技术运用的标准之一
人们总是希望能付出的最少而得到的最多,希望达到“教育的最优化”的目的,大概说的就是想达到投入的成本越少而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吧,这点仅仅靠一两个学科或技术的整合式很难达到的。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已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的教育信息来源,如何准确、有效、迅速地对大量的教育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和富有个性化特点地加工、处理、组织、创造、挖掘隐藏在信息背后的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信息管理的内涵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习者渴望借助于某种技术将教育信息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智慧。
所以教育技术的应用不能以过高的成本作为代价,花费过多的成本只会让学习者在知识的海洋里浪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张祖忻编著《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美]R·M·加涅主编,张杰夫等译.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R.M.加涅等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3,9.
[6]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李克东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8/4-1/415141.
作者简介:
王康,出生年月日:1982.10,性别:男,籍贯:湖北随州,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