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2018-07-30杨世雄郭文茉
杨世雄 郭文茉
摘 要:低碳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广泛应用于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景观设计工作也应重视低碳理念,推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此,以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述景观设计功能单一、能耗较大等不足,再以此为基础,给出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以期通过分析问题、完善理论,为后续城市景观设计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景观设计;总体规划;自然景观
低碳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各类技术实现节能、环保,减少碳排放,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该理念贯穿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使各界越发重视环境保护,对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也持续提升,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的不足渐渐显现,提升设计水平更为迫切。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既要满足观感需求,也应保证环保价值。
一、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问题
(一)能耗大
城市景观设计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当时的城市景观主要为了满足装饰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以低碳角度来看,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如较大的能耗。我国沈阳市地标性建筑“方圆大厦”属于典型的人文景观,外形取方孔铜钱状,楼体外侧使用了全玻璃幕墙设计,观感十分出色。但由于沈阳地处平原,夏季光照较强,玻璃比热容较低的缺陷暴露无余,楼内以及周边热岛效应明显,需要长时间应用空调降温,能耗问题显著。
(二)功能单一
城市景观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观赏性、实用性,目前部分地区城市景观设计上片面追求某一项功能,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较为典型的如各地广泛存在的城市内广场,大部分广场取开放式设计,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这些广场以石材、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缺少绿地,虽然能够满足观赏需求,但不符合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功能多样化要求,功能上较为单一。此外,一些建筑类景观也带有类似弊端,与低碳理念相悖。
(三)总量较少
城市景观可以看作是城市内涵、文化的一种展现。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但很多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片面重视生活设施、生产设施建设,对景观设计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以城市绿地景观为例,2017年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绿地景观面积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仅相当于德国的19%、英国的22%、法国的18%、美国的24%,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等国城市内绿地景观面积情况也优于我国,这突出体现了当前城市发展忽略景观设计的问题(本节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网.2017)。
二、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功能多样化
低碳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该理念指导下,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景观功能的多样化。所谓多样化,是指城市景观兼具观赏价值和环保价值,能够在点缀城市的同时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較为典型的功能多样化景观如城市公园、湿地等。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肺”,在调节空气污染、实现城市环保、控制热岛效应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城市公园的价值与此类似,可以为居民提供娱乐、放松的场所,也能吸收二氧化碳,保持市区内空气清新。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我国北京北海公园、德国柏林公园等均是多样化城市景观代表,在设计上遵循了观赏与环保统一的基本原则,可作为后续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路之一加以重视、推广。
(二)降低景观生命周期能耗
以形成方式作为划分标准,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包括绿地、湿地、森林等,人文景观包括各类建筑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景观,降低景观生命周期能耗主要针对人文景观。低碳理念下,城市人文景观的设计应重视生态价值,可适当减少非必要建筑景观的设计、建设,将更多城市空间留给绿色景观,对于部分需要改造加工的自然景观,也应首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避免破坏水体环境。在这一方面,德国多瑙河景观建设经验丰富,成果良好,值得我国学习,纽约长岛周围景观设计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
城市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城市发展,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其纳入总体规划中。具体而言,低碳理念下,城市应首先规划出足够的空间用于景观设计,其次是给予足够的资金,最后还应对旧式景观进行必要改造,使其兼具观感和生态价值。如我国各地二线、三线城市数目较多,这些城市的绿化水平、宜居程度往往优于大城市。在低碳理念下,二线、三线城市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做好规化,加强空间的利用率,进行立体化建设,预留足够的景观设计、绿地空间,提升城市景观设计水平,使其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1]。
三、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具体方式
(一)利用自然景观
城市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遵循低碳理念,自然景观的价值应得到更多重视。典型的城市自然景观为城内河流,我国多座城市建立在河畔,可将河流作为景观,进行少量加工,保持其生态价值的同时,提升城市整体观感。
我国辽宁省沈阳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浑河贯穿城市南部,流程长而且处于城市核心地带。20世纪中后期,随着沈阳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浑河周边建立多家工厂,但当时环保工作不够到位,各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大量废水排入浑河,河道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观感极差。进入21世纪后,沈阳市相关部门拟定并推行了浑河改造计划,在设计上,要求改变河道工业布局,将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外迁,同时进行清淤作业,将一些带有污染物的河底泥沙运离、掩埋。完成清淤后,采用混凝土构件作为护堤,避免水力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为求进一步提升河道景观的观感,政府部门又购入大量易成活的柳树、杨树等栽植于河道两岸。2008年,浑河河道景观初步完成,此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浑河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观感也大为提升。浑河地区景观设计可看作是自然景观的典型应用,各地在后续工作中也可以借鉴相关经验,提升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水平和效果[2]。
(二)启动商业化模式
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往往与政府部门的工作密不可分,当前大部分城市外扩、景观设计等重大决策也依然由政府提出、推动。结合国外部分国家经验,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国外城市的景观建设是由地方企业、民间组织提出的,这些来自民间的方案往往更能满足民众需求、契合现实情况,我国也可以启动景观设计商业化模式,提升方案来源的广泛性[3]。
具体而言,各地可以在政府部门领导下成立一些由民间资本、人员为主的环保、景观设计组织,将政府部门对城市的大体规划信息传递给这些组织,并征询组织内人员对景观设计的建议。如某地民间组织认为,景观设计应兼顾新城区和老城区,而老城区目前景观设计项目少,不利于平衡生态和人文环境。当地部门可以针对意见开展调查,如果情况属实,则进一步与该组织人员沟通,丰富景观设计的方案来源,选取其中既能提升观感,又能满足低碳理念要求、具备生态价值的方案具体推行。在商业化模式下,取PPP模式的合作方式,政府作为引导,民间资本得到利用,城市环境和景观设计也能更为成功。
(三)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既要着眼于发展、规划等大层面,也应重视技术、材料等具体环节,时代的进步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思路。如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该项技术的核心是在降雨时,应用收集设备将雨水收集、存储起来,存在使用需求时,再通过动力设备提供少量动力调取雨水,用于混凝土搅拌、工具清洗等作业。雨水利用技术在英国、德国等地应用广泛,我国上海等地也进行过相关尝试,在建设人文景观时,可以应用该项技术制备浆料、清洗工具。目前来看,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耗资较大,尚无法大面积推广,设法降低成本是该技术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4]。
材料方面,部分人文景观应用旧式材料,可能带来较多能耗,应用新材料的效果往往更为良好。如北方地区园林中,应用大量混凝土材料作为景观建筑围护结构,冬季保温效果不佳,如果在围护结构中应用苯复合材料,单位空间热量流失率仅相当于混凝土結构的6.7%,能够降低景观建筑长期取暖能耗,满足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要求。
(四)保护现有绿地
城市景观的设计一方面服从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另一方面也应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原则,这要求在具体工作中保护现有绿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将其纳入景观设计规划中。如我国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自然公园,位于南京南郊铁心桥境内,总面积3.5平方公里,是江苏省第一家私营旅游风景区。在南京市城市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面积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将军山地区被纳入城市发展范围内,规划之初,将军山是以其人文价值得到重视的(沐英家族墓所在地),为求保留其全貌,提升生态价值,南京市市政部门最终决定以人文景观为基础,进行全面规划,保留将军山一带绿地,建设为自然公园。对绿地保护的重视使南京市成为我国绿化情况最好的城市之一,其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值得推广。
四、结语
通过分析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了解了相关理论内容。景观设计应追求功能性和观赏性的统一,现代城市景观普遍功能单一,且能耗大、数目不足。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降低能耗、追求实效性等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保护现有绿地,并启动商业化模式推动景观设计工作的整体完善。后续工作中,各部门也应正视、应用低碳理念,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生活环境的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谢晓英,张琦,孟庆诚.北京气质 林荫难掩——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先行启动区环境景观设计[J].城乡建设,2018,(02):40-43.
[2]文仁树.城市景观规划与改建的生态性探究——评《城市景观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31.
[3]周欣.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1):198-199.
[4]刘珊珊.基于海绵城市构建的景观设计研究——以滨州市中海片区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9):8-10.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