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2018-07-30林嘉新王艳火

魅力中国 2018年5期

林嘉新 王艳火

摘要:由于農业产业结构升级跟不上人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根基面临日益严重侵蚀,农产品价格和品牌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日趋突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凸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科学选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涉农平台经济有序发展并发挥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领航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推行绿色生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断强化烟台市农业农村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更是找准烟台“三农”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着力优化结构、破解瓶颈,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

一、烟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全市粮油种植面积缩减,水产养殖受海域功能调整面积减少,畜禽养殖受城镇建设挤压,稳产、高产受限;另一方面,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低端产品供过于求,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供给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市场品质、品牌竞争加剧与品种更新相对滞后的矛盾不断凸显,全市农产品市场优势在不断缩小。

(二)农民增收动力减弱、增速放缓。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民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放缓。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大头,占85%以上。同时,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底子薄、包袱重、发展慢等问题。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无集体经营经济收入的农村为3560个,占比达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即便是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庄,收入总量也相对较小。

(三)资源环境严重透支。烟台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87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5,属资源型缺水地区。目前全市年均供水总量为9.5亿立方米,其中农村用水7.06亿立方米,而农村用水中的农业灌溉用水达到6.44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0.65,蔬菜和果树每亩灌水量达到200-400立方米,水分利用率更低。水资源匮乏和利用方式粗放,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也是生态环境透支的重要诱因之一,使得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已经危及到全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和建议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在种植业方面,加快推进粮食优良品种筛选基地、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加速老劣果园更新改建和精品果园质量提升,建设全国一流苹果、大樱桃和葡萄种植基地。在畜禽养殖方面,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大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推广步伐,积极打造肉鸡、生猪、奶牛、蛋鸡、肉羊、肉牛和蜜蜂等七大产业优势发展区域。在水产养殖方面,全力推进“海上粮仓”建设,转型升级海水养殖业,调减控制海洋捕捞业,拓展休闲渔业产业,做大做强海洋牧场示范区。二是打造优质农业品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建设,通过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聘请品牌策划公司等方式,强化农产品品牌战略规划和包装宣传。三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以“创建国家级食安城市”为契机,进一步落实监督管理责任,紧紧抓住“产”和“管”两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市、县、乡、生产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面加强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安全监管,使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成为可控、可溯、可量化的过程,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粮油、放心蔬菜、放心肉蛋奶。

(二)强化三次产业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一是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重点,推动一产“接二连三”“隔二连三”。鼓励大田种植、畜禽养殖和渔业生产进行物联网改造,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强化从村到镇的物流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全面对接融合,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产销对接、供需连通。二是以发展现代食品工业为重点,推动二产向一三产业两端延伸。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壮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着力构建现代化食品产销体系。三是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重点,推动三产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优势,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以民俗观光、休闲娱乐、农耕体验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加快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

(三)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规划,大力推广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积极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推广配方施肥等多种形式,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坚守耕地红线,严格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建立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切实保住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二是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因地制宜推广立体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和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技术,支持规模化大型沼气功能建设。积极推广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鼓励引导益生、仙坛和福祖等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配套建设有机肥厂,切实提高畜禽粪污防治能力。三是持续推进节水农业。加快普及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推广力度,推动优质肥料品种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农业用水和化肥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