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代园林理水艺术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2018-07-30李丹任留柱
李丹 任留柱
摘 要:《长物志》是我国古典造园史上的一本巨著。通过从《长物志》中的《水石卷》里所提到的“石令人古,水使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需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对我国古代的理水艺术进行理论和手法上的论述,掌握其中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再结合当代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提出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长物志》;理水艺术;海绵城市
一、课题研究来源
该课题研究来源于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字启美)撰著的一部关于园林营造的作品《长物志》,全书共十二卷。该作品从当代文人士子的生活品味出发进行著作,反映出了作者个人的一些生活思想和品味,也反映出了晚明时期文人雅士的日常真实生活细节和文化品质。《水石卷》记载:“石令人古,水使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需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1]其意为石可以使人感到幽静,水可以使人心情旷达。园林之中,水、石最不可或缺。两者的浩瀚之势要布局得当,相得益彰。造一山,有壁立千仞之险峻;设一水,具江湖万里之浩渺。《水石卷》中涵盖了作者的造景思想和独树一帜的造景手法。该课题从中来研究分析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思想和技法。
理水艺术是中国传统的园林园林工程,也是园林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水也是一种重要的排水方式,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是稳定山体和植被的重要手段。《长物志》里的《水石卷》介绍了水石造景,本文将详细介绍理水艺术,深入探讨作者的理水手法,展示我国古代园林水景独特的艺术风格[2],推动现代水景设计的发展,并对当今海绵城市的建设起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长物志》里理水艺术的研究分析,并对作者的水景造景的理念及技法的运用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有助于我国当代海绵城市的建设,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我们在对于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应用的时候,不仅要传承古典园林的理水的艺术手法,更要深刻领悟到园林理水艺术的思想文化内涵,再结合以当代的工艺技术的应用和现代人们的审美特点,两者融合一起才能将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充分应用,塑造出符合当下环境的水体景观,以及运用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法上的支撑,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长物志》中理水艺术的思想
文震亨提出来“园林水石,最不可无”的主导思想中,水和石是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长物志》一书提出“石令人古,水使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需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的设计理念一语道出水石的它置要达到的效果,必须是打造出一座具有华山崛起的险峻陡峭,集合了万里之河应有的浩瀚气势,强调以以小见大的设计方法为视角,突出自然山水的意境[3]。
三、《长物志》中理水艺术的手法
《长物志》一书的《水石志》部分其中有关水景的有广池、小池、瀑布、凿井、天泉、地泉、流水、丹泉这八节。其中直接针对其造景技法做出论述的只有四种(广池、小池、瀑布、凿井),其它(天泉、地泉、流水、丹泉)均是从其实用、品赏的功能性视角进行阐释。但这四种园林水体非常具有典型性,基本代表了古代私家园林的主要造水方式。
(一)水池造景设计手法
“凿池自亩以及顷,愈广愈胜。最广者,中可置台榭之属,或长堤横隔,汀蒲、岸苇杂植其中,一望无际,乃称巨浸。……最广处可置水阁,必如图画中者佳。”“阶前石畔凿一小池,必须湖石四围,泉清可见底。中蓄朱鱼、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树野藤、细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脉者更佳,忌方圆八角诸式。[4]”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文震亨强调开拓池塘要越宽阔越好,广而气势愈胜,从而形成开阔和远景的艺术效果,还强调池塘里要充满鱼,并在池边种植柳树,以突出花园湖泊自然栖息地的自然生态之美。
此外,为了增加意境深远的效果,文氏提出了在水的最宽阔的地方设置亭阁。因此,错落有致的亭台丰富了水天的景观轮廓,视觉上美观而自然。以池水为中心,山水、花草树木作为景观和观赏点并围绕游泳池布置,并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和亭台楼阁,形成各种景观,它不仅是文氏提倡的作为景观的一种流行方式,也是现代园林中最常见的景观方式。水池不仅可以为花园里增添生气,还可以喂养金鱼、野鸭和野雁,以展现出整个园林景观园林力。这也是文震亨用整体的视觉观点对园林进行自然美和生态美的创造。
(二)瀑布造景设计手法
“山居引泉,从高而下,为瀑布稍易,园林中欲作此,须截竹长短不一,尽承檐溜,暗接藏石罐中,以斧噼石迭高,下作小池承水,……水于山顶,客至去闸,水从空直注者,终不如雨中承溜為雅,盖总属人为,此尚近自然耳。”在文章中,文震亨主要提到了两种营造人工瀑布水景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把天然的雨水储存作为池水的来源,另外一种是通过人工搬运把水储存到山顶上。显而易见,文氏喜欢用天人的雨水来建造瀑布,因为这样的效果是天然的,并且优雅美观。但是人工瀑布是无趣呆板的。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大部分都是由人工建造的瀑布,但瀑布的设计是多样的,或是堆叠在悬崖下从悬崖引水,或是由多个瀑布、水帘、水墙和墙壁喷泉堆砌而成。
四、理水艺术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积累和持续释放,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累、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并遵循海绵城市的六字方针“渗、滞、蓄、净、用、排”的原则[5],把排水和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密切结合。
(一)自然理念“师法自然”
古典园林在布局营造中注重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艺术处理,追求“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设计手法和艺术水平上更能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6],也是人类亲拜自然、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原始本性的体现。在设计中,多运用了寓意、象征、掩景、藏景、造景、借景、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等多种艺术技法。
这种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同时可以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中。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符合自然的发展模式,顺应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是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并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促进低影响发展,以达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模仿自然水体的形式以及作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有许多理水造景的手法可以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比如植草沟、雨水花园以及下沉式绿地,都可以从古典园林中借鑒。
1.池塘:采用石条、块石或片石砌筑成整齐的驳岸。种荷花,养鱼。
2.湖泊:是古典园林中的常见水体。它的形状不规则,起伏不定,岸边垂柳拂水,草地生长伸入水池里,藻类漂浮在水面上,湖水贴在岸边,给人们一种水波荡漾的感觉。一些湖泊建造了桥梁、岛屿和其他海滩。
3.江河:是不规则的带状水域,蜿蜒曲折。它通常以土岸为主,散落的天然石头,种植在海岸上的藤蔓,呈现出自然的和野生的意境。
4.瀑布:利用屋顶雨水流注池中,略存瀑布之意。在假山中,一个小的食槽被放置在石头后面以抵挡雨水,石头的缝隙变成了一个小瀑布景观。
以上是古典园林中的经典水景造景,在园中挖掘土地建造水池有利于雨水的排蓄、营造小气候和净化空气。它还为园中灌溉和防火提供水源。同时,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通过对水的自净,结合水生植物的种植,提高净化效果,尽可能地增加水池面积,实现生态平衡。这些技法都可以运用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
(三)功能完善的水系统
一个大的水系由不同的小水系组成,大型水系组成一个更大的水网。在整个系统中,每个园林就像是一个组织系统,而每个园林的各个水面就像一个细胞。那么,三山婺源地区就像一个器官,整个城市就像一个身体。细胞组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组成身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一步一步地细化它,并将整个城市的“吸水”逐一分配给每一个雨水花园细胞的“吸水”。在建立完整的水网结构后,要求水体也要有完善的功能。在城市的低洼地区,可以学习古典花园来收集附近的滞留雨水[7]。与此同时,人工建造的排水渠道是地面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就近排放。
五、结语
通过对《长物志》中的《水石卷》的学习,了解了古代先人在建造园林水石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随方制象,各得所宜”“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等设计理念都适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近几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并且总结和梳理古代文人雅士的智慧与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古代园林、水系营建中所蕴含的师法自然、因势利导、理水手法等历史经验与智慧均对当代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增加水道、湿地公园的面积,通过改变河道的硬质铺装,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把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思想传承在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上,呼应当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3]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J].文艺研究,1998,(06).
[4]谷柳.《长物志》中的水石造景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5,(18).
[5]李砚祖.长物之镜——文震亨《长物志》设计思想解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05).
[6]李元.《长物志》园居营造理论及其文化意义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7]李黄山.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3.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