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玉米种植的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初探

2018-07-30曾桂香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曾桂香

摘 要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是我国战略储备粮之一,在我国农产品种植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实现区域农民增收,提高百姓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探索新时期背景下玉米种植的关键技术要点和病虫害有效防治方法十分必要。

关键词 玉米种植;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2.010

勐糯镇位于怒江河域,常年气候温暖,属亚热带河谷气候,年均温度20.6 ℃,年降雨量800~1 100 mm,年日照时间在2 517 h左右,太阳能资源丰富,年积温7 821 ℃。全镇可耕地面积超过0.87万hm2,其中海拔750~1 200 m的耕地面积约为耕地总面积的75%,多为红壤土质,属中性偏酸型,适宜玉米种植。勐糯镇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为1 233.33 hm2,玉米总产量675.5万kg。为了实现玉米增产、增收目标,就要求不断深入研究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1 新时期玉米种植的技术要点

1.1 种植地选择

玉米根系结构发达,能够在多种土质和气候条件环境中良好生长,在贫瘠更低或营养物质丰富的土壤中均具有较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发达的根系和枝干要求玉米生长必须摄入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目标,必须选择排水便利、营养物质丰富的种植区进行玉米种植[1]。对于水资源贫瘠地区,在玉米耕地时必须进行覆土操作,避免跑墒发生,同时保持土壤疏松,为种子萌发和幼苗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采用精耕方式平整土地,确保土壤湿润、疏松,在开沟起垄后播种玉米。

1.2 良种选择

良种选择必须结合区域日照时间、热量资源分布情况。对于热量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选择长周期玉米品种,使玉米作物在充足的光照下达到预期增值量,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对于营养丰富、氣候适宜、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结合玉米种植需求,选择适宜品种,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产量[2]。对于生长环境较差地区,可选择稳定性较高的玉米种子,从而保障玉米产量。玉米极易受土壤环境因素影响,在土壤条件较差地区,玉米患病率也会随之增长,影响玉米产量,因此必须结合区域土质合理选择玉米种子,如勐糯镇目前种植主要品种东单1806、雅玉988、康农2号[3]。

1.3 种子处理

播种前进行种子浸泡处理,选择体积大、颗粒饱满的种子,检查玉米种子是否存在虫害侵蚀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发芽率,可预先采用发芽试验[4],待试验完成后,采用晒种、浸泡、晾干方式再次处理种植,上述操作能够有效增加玉米根系发达程度,提升叶脉密集度,为玉米高产提供有力保障。

1.4 播种

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玉米产量,必须在适宜种子萌发的气温下进行播种。实践证明,玉米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 ℃,玉米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12 ℃;为了保证玉米根系能够摄入足够的水分,必须保证田间持水量大于80%;为确保玉米幼苗茁壮成长,玉米播种深度需控制在5 cm左右,如果播种过深,出苗时间会增加,直接影响到幼苗的健康生长[3]。

1.5 及时间苗

玉米三叶期为间苗的最佳时期,即玉米第三片叶子叶心露出2~3 cm时间苗。在间苗过程中,为了减少幼苗对养分和水分的争夺,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必须坚持“去弱留壮”的原则,合理密植。例如,东单1806的密度通常控制在每667 m2种植4 000株,一旦幼苗种植密度超过该值,则会影响植株养分正常生长,发生倒伏等情况,从而影响玉米产量;若低于该密度值,则会导致植株数目过少,无法有效实现高产目标。

1.6 水肥管理

玉米播种至成熟共需要经历5个阶段,1)幼苗期。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着幼苗的生长和发育,当土壤中水分含量超过幼苗所需的摄入分量时,则会出现涝害现象,导致幼苗死亡[5];当土壤中含水量过低时,则会导致玉米根部向地下蔓延。为了避免涝害事件出现,可适度保持土壤含水量,同时积极松土、除杂草,为玉米幼苗成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底肥不足、苗情较差的三类苗可适当追施“偏心肥”,若苗期出现“花白苗”情况,可采用硫酸锌肥0.4 g喷洒根部,或是采用浓度0.2%的硫酸锌喷洒苗叶。2)大喇叭口期。作为玉米形成穗粒的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期指的是玉米叶片长至8~10片阶段。为了保证玉米雌穗粒数和大小,促使玉米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正常转换,并强化光合作用,在此阶段内必须保证水肥充足,尽量避免叶片遭受损伤。3)吐丝期。为了保证玉米产量,在水肥管理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氮肥的施加量,一旦氮肥施加过量,则会影响雌雄穗花期正常生殖。4)蜡熟期。玉米胚乳呈现蜡状,籽粒与干重最大值相接近,在该时期内收获玉米即可达到高产、高质目的。5)完熟期。玉米籽粒、乳线均已消失,底部存在黑层,在该时期收获玉米不仅无法实现高产、高质的目标,还会出现皮厚、渣多等问题。

2 新时期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

2.1 大斑病防治方法

大斑病多从玉米下部叶片开始发作,受大斑病为害的叶片会逐渐出现萎蔫斑,随即逐步扩散至全部叶片,导致叶片干枯、死亡,而包叶或叶鞘遭受侵染后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籽品质,且湿度较大、多雨环境均会加剧大斑病发作。目前,大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如下两点:1)采用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喷洒已受侵染叶片,杀死病菌;2)对于染病的植株,可采集感染病叶,将其集中采集、销毁,减少持续侵染和二次侵染事件发生。

2.2 瘤黑粉病防治方法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秆、穗、叶等处出现的病瘤病变,导致玉米植株出现瘤黑粉病的原因包括:1)氮肥施加过量,造成玉米植株组织软化、植株徒长后果;2)瘤黑粉病菌可于冬季在土壤中生存,农作物种植连作为病菌繁殖提供了良好寄主;3)病菌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二次侵染发生。为了防控瘤黑粉病菌对玉米植株造成侵染,可采用种衣剂行种子包衣,同时在施肥期间减少氮肥用量,联合土地深翻等方式,合理轮作,以此防控瘤黑粉病。

2.3 蚜虫防治方法

蚜虫是目前繁殖速度最快的一种昆虫,可通过体刺吸取作物中的汁液,导致植株出现生长不良、产量减少、死亡等情况。另外,蚜虫也是矮花叶病毒病原菌的主要传播载体,其所排泄的蜜露会直接覆盖住叶片,影响植株正常光合作用。为了防控蚜虫,可采用生物防治绿色方式,如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根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利用食蚜蝇、瓢虫等蚜虫的天敌展开防治工作。另外,在玉米孕穗阶段前后,还可采用稀释1 000倍的蚜必杀、10%吡虫啉等药剂喷洒玉米,达到防治蚜虫的目的。此外,还可采用物理防治技术,运用黄板诱杀蚜虫,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3 结语

玉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满足玉米种植生产需求,必须加强玉米种植技术研究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结合玉米良种选择、种植期的各阶段特点,展开针对性的防治和种植工作,从而全面提高玉米产量,确保玉米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贞.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与病虫害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17,35(7):66-67.

[2] 付海燕.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6):53.

[3] 张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7(8):124.

[4] 井士军,尹海兰.探究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7(22):123.

[5] 蒋丽煌,龙朝宇.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24):97.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夺丰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试论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