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8-07-30杨艺玲侯丽英莫建军李家文周宾蒋雄英范大泳张雨平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青枯病马铃薯防治

杨艺玲 侯丽英 莫建军 李家文 周宾 蒋雄英 范大泳 张雨平

摘 要 我国是最大的马铃薯产出国,马铃薯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更在制药、淀粉与酒精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马铃薯青枯病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的大规模种植,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现阶段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桂林市土壤温度常年较高、湿度适中等自然因素,马铃薯青枯病更是较为多发。基于此,以桂林市馬铃薯为研究对象,探究青枯病的为害、原因及其防治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及技术推广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青枯病;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2.009

马铃薯自16世纪由北美传入我国以来,由于其较高的产量与相对稳定的种植技术而被广为关注。截至目前,马铃薯已成为世界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我国以年产量超过8 000万t而成为马铃薯第一产量国。就国内而言,东北、西南等地区产量最为丰富,而马铃薯由于其丰富的应用渠道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所富含的大比例淀粉不仅使其具有直接的食用价值,更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除了食品产业之外,马铃薯还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用、酒精生产、淀粉、食品添加剂等。基于此,马铃薯的产量在稳定国家粮食供应安全、农业经济稳定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桂林市作为马铃薯的主要产区,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其种植面积7 400 hm2、总产量4.84万t、平均产量19 173.45 kg·hm-2,至2017年,三项指标分别上升到7 479 hm2、17.39万t、23 249.33 kg·hm-2。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种植面积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其总产量提升了259.29%,年平均增长比例21.61%,这一提升与近现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种植及育种等多方面提升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1]。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在相关育种及农业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部分病虫害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如蛴螬虫害、环腐病等。但是,同样也存在部分植物病害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部分细菌性病害,其中青枯病就是典型代表。基于此,以马铃薯青枯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为害及原因,并结合桂林市特性,对其防治提出一定的见解,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的研究与农业生产提供必要参考。

1 马铃薯青枯病的为害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可以同病株残体一同进入土壤,长期生存形成侵染源。土壤水分对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生存影响极大,在湿度大的冲积土中,可以生存长达2~3年,而在干燥的土壤中,只能生存几天。青枯病菌在土壤中并非以休眠状态生存,而是在发病植株或某种杂草的根际进行繁殖。

当马铃薯植株感染青枯病菌后,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浑浊污汁。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该病易发生[2]。

由此可见,马铃薯患青枯病后会形成显著的减产,其中减产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青枯病菌对马铃薯植株产生破坏,尤其是对其细小根茎与块茎部分,从而导致马铃薯植株坏死或者无法形成马铃薯块茎;2)青枯病菌会影响马铃薯的品质,使其产生明显的褐变,并伴随着白色浑浊液流出(类似腐烂),影响马铃薯的销售。根据桂林市农业局的相关统计数据,2017年桂林市各种植马铃薯乡镇中有超过30起规模青枯病案例,乡镇覆盖率接近40%,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减产约为3 000 t,经济损失接近200万元,给当地农户及相关产业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2 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原因

从青枯病特征与现阶段的马铃薯种植实践来看,其产生青枯病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耕种因素以及育种因素三个方面。

2.1 自然因素

马铃薯青枯病主要是由于青枯病菌感染所致。青枯病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土壤中的细菌,其虽然分布较为广泛,但是对于土壤的理化条件要求相对苛刻,其中对于土温以及湿度的要求最为苛刻。有研究表明,土温低于10 ℃时,青枯病菌很难繁殖,土温低于0 ℃则会影响青枯病菌的存活。然而,在桂林的自然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年平均值在20 ℃左右,即使是在冬季,其土壤温度也很难达到5 ℃以下,这为青枯病菌的存活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土壤含水量方面也存在相同的问题[3]。青枯病菌对于土壤湿度的理想条件是在30%左右,而桂林地区雨水相对较多,空气湿度常年保持在50%左右,农田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尤其是存在水稻与马铃薯相隔间种等问题更是提高了土壤的含水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自然因素作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难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予以处置。

2.2 耕种因素

耕种因素主要是指在耕种过程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与粗放技术的应用造成青枯病,具体可分为如下4种。1)粗放的耕作技术。在部分马铃薯种植区域,农户采用了类似放养的粗放式耕作技术,无法实现对土壤环境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有效控制。尤其是部分感染的植株无法及时地发现与清除,为青枯病菌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极易产生由于部分染病而感染的大规模染病情况。2)不良的耕种习惯。部分区域农户依旧采用连作、平作等不良耕种习惯,此种耕作方式易产生病菌在土壤中的长期滞留,尤其是对于已经感染的病株的不完全处理更是使得病菌在不同茬马铃薯之间进行传播。3)畜牧与机械设备的应用不规范。从青枯病感染的实际来看,其对于完好的根茎侵染比例不超过5%,而对于具有一定损伤的根茎的侵染比例则超过80%,简而言之,根茎自身的损伤是其感染的重要先决条件。而对于放牧管理的松散以及对于机械设备应用的不规范等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根茎的破损,从而在客观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与比例。4)对肥料的使用不规范。部分区域使用的农家肥没有完全腐熟,导致腐熟过程中的有效杀菌流程失效,不仅使得病菌从肥料进入到土壤,同时还会引入包括根瘤线虫、蓝光丽金龟幼虫等对根系造成损伤的害虫,从而使得植株患病风险增加[4]。

2.3 育种因素

马铃薯育种手段相对单一,在土培育种以及定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规范与工艺所带来的耕作难度,并易产生根系损伤,从而增加了植株的感染比例。此外,在定植中的消毒手段也存在不规范等问题。从根本角度而言,基因技术的应用尚没有找到能够从基因层面解决马铃薯感染青枯病的有效手段。这均需要科研人员在不断的实践中予以解决。

2.4 其他因素

自然因素、耕种因素以及育种因素是现阶段马铃薯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土壤治理不到位、药剂使用不规范、田间管理落后等原因也同样会造成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

3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策略

做好耕种管理以及育种是降低马铃薯青枯病发生的根本对策,其中耕种过程的规范与田间管理更是防治策略的重点方向。结合桂林市的实际情况及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在马铃薯青枯病防治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3.1 改变耕作方式

变更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推广精细化耕种模式。采用垄种或者堆垄土的方式进行耕作,此种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地表的相对含水量,提升土壤温度,使得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青枯病菌的大量繁殖;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对染病植株的有效隔离,避免出现大范围感染的情况[5]。具体的技术规范则推荐垄沟之间的行间距不低于25 cm,同垄之间的种植窝距不低于30 cm;在堆土垄的模式下则需要适当增加窝距之间的距离,保障平面均距不低于30 cm。

3.2 推广轮作

在现行的连作、平作过程中,土壤内的青枯病菌得到了有效的生存与延续条件,这一情况在耕作层面客观上增加了染病风险。建议将轮作作为后续耕作方式推广的一种方向,尤其是需要清除隔生苗以及确认染病的马铃薯植株残体,降低土壤环境自身的病菌容量。在实行轮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青枯病菌并不是马铃薯的特性病菌,应该避免同样可以被该细菌侵袭的农作物。

3.3 调节土壤生态环境

虽然在对土壤温度以及土壤湿度的调节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与目的,但可以通過调节土壤其他生态环境的方式来形成更有利于病菌消除的外部环境,具体可以分为酸碱度以及有益菌群两个方面。在酸碱度方面,结合桂林市的土壤酸碱度特征,在现有的研究体系下施用适当的石灰粉以及草木灰等添加剂作为酸碱度调节手段,有效地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并建立土壤有益菌群的生态优势,在微生物治理的背景下进一步压缩土壤中可能存在的青枯病菌总量。

3.4 强化田间管理

需要进一步强化田间管理。1)加强机械使用、土壤生物治理等,避免上述现象对植株根系的损伤,从而在客观上降低其感染的可能。2)当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对周围土壤进行消毒,可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4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或农用抗菌素120按3 000~4 000倍、25%络氨铜500倍进行灌根,每株300~500 g。对田间发病株达80%以上,没有生产管理价值的进行毁种。

3.5 加强育种与消毒工作

在育种的过程中,建议采用无土栽培或者流动新土栽培等方式。此种模式能够有效消除马铃薯在萌发期可能存在的菌群感染,还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马铃薯的育种成功率。在定植过程中,要做好杀菌工作。具体而言,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移栽前77%可杀得500倍液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浸根1~2 h。同时,在种植后,根据土壤以菌抑菌平衡原理,在作物青枯病发病初期追施爱益康植物疫苗可以叶面喷洒或冲施灌根,在使用之前,先把菌剂按照150倍稀释,浸种浸根让农作物沾上有益菌群。

4 结语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常见病菌感染性疾病,常见于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植,对其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桂林市由于土壤温度与含水率等自然条件,青枯病的发病比率更是相对较高。基于此,重点分析了马铃薯青枯病产生的原因。并从改变耕作方式、推广轮作、调节土壤生态环境、强化田间管理、加强育种与消毒工作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治策略,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雪芳,朱育菁,刘波,等.番茄青枯病植物疫苗胶悬菌剂的制备及其对病害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17,43(2):208-211.

[2] 黄小威,桑松,林伟旗,等.3种铜制剂对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J].现代农药,2017,16(1):50-51,54.

[3] 张治飞.青枯菌的基因标记及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相关信号途径探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 王丽.中国马铃薯青枯菌致病力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5] 何永梅.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病原因与综合防治[J].山东农药信息,2016(1):43.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青枯病马铃薯防治
我国主要烟草青枯病病圃青枯菌系统发育分析
新型生防菌组合防治烟草青枯病田间药效评价
马铃薯有功劳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想露露脸的马铃薯
“火星马铃薯”计划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