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以福州地区为例
2018-07-30张高云
张高云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 3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理应积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助力强国建设。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各行各业出现的能工巧匠,如木匠祖师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等,都是大国工匠的典型代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成为年度热词,引起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关于工匠精神的起源和内涵,不少学者开展了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它强调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匠人们对于完美的追求永无止境。
第二,工匠精神是一种高度敬畏、敬业专业的精神。工匠们对于自身职业心存敬畏之心,对于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视职业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三,工匠精神是一种全心专注、坚持不懈的精神。物品和工匠的关系,是自然力和人力关系的体现,“工匠以一己之力去把握对象、改变对象,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其中,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以驾驭神秘的自然力”。[1]通过工匠们情感的投入,产品最终达到了物品本身属性与工匠精神的合二为一,产品就是工匠的精神和情感的投射与反映。
第四,工匠精神需要传承发扬和创新升华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必然结果是不断突破,实现创新。“通常每代人都不仅是继承上一辈积累起来的敬业,而且总是加进自己的某种创新和突破。”[1]创新是在坚持初心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调研显示,对工匠精神的精髓的理解,77%的人认为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51.1%的人认为是知行合一、注重实践,50.2%的人认为是不断超越、力争创新,40.8%的人认为是注重细节、执着敬业。基于文献梳理与调研访谈,本文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种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职业的敬业、专业,坚持与专注,传承创新的精神。
二、福州市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现状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把握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试图找到工匠精神培育短板与制约因素,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奠定基础。
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工匠精神的培育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既有国家政策的影响,又有学校制度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个人的素养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课题组针对学生设计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基本信息、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及背景调查、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情况等。
关于调查问卷的发放及收集。问卷主要以现场发放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及直观性。本次调查立足福州市代表性高职院校,共发放1 000份。其中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船政交通学院各200份,最终回收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88份,回收率达88.8%。本次调查涵盖文、理、工、农、医学不同类型学校;从年级划分看,涵盖了大一、大二、大三不同年级。
此外针对高职院校的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专任教师等,以访谈的形式,收集相关情况。
(一)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了解情况。调查显示,12.3%的同学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非常熟悉”,23.9%的学生“熟悉”,43%的同学对此有“一般”的了解。77%的同学认为工匠精神的精髓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精髓。见图1-图2。此外,对于西方的工匠精神,不了解的同学占50.7%,由此可见,学生未完全把握西方工匠精神。见图3。
图1 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熟悉度
图2 学生对工匠精髓的理解情况
图3 学生对西方工匠精神的了解度
2.双创背景下需要培育工匠精神,而实际培育不足。如图4显示,在调查中,89.2%的学生认为“当今时代弘扬工匠精神不过时”,并且有84%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工匠精神”并不违背(见图5),而且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双创背景下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很重要(见图6)。因此,“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内涵的工匠精神就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课题”。[2]而在“您学校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吗?”,从图7可见,只有25.1%的学校“非常重视”,可见,各高校思想上重视,但实际培育不足。
图4 学生对当今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是否过时的看法
图5 学生对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弘扬工匠精神是否相违背的看法
图6 双创背景下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看法
图7 学生对学校是否重视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看法
3.高校重视“工匠”培育,但忽视“精神”的塑造。工匠精神中的“工匠”强调的是生产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而“精神”强调的是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3]通过表1、表2可见,大部分学校举办了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活动,比如56%的高校举办了互联网+技能大赛,37.6%的学校举办了专业技能大赛,还有58%的学校设置了“专业实习实训”以培育工匠精神。但是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匠人文化教育、“工匠模范”的事迹宣传等“精神”方面的塑造较少。
表1 您学校近2年举办了哪些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活动
表2 您学校设置了哪些培养工匠精神的内容项目
4.不同类别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熟悉度存在差异。如图8所示,对工匠精神的内涵“非常熟悉”、“熟悉”情况的统计,理工类学生(44.4%)和医学类学生(37.5%)明显高于农学类学生(23%)和文史类学生(28.5%)。相比于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操作性强,更多地培育了学生钻研技艺的精神。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工匠意识缺乏,需要在平常学习中加强教育。
图8 不同类别专业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熟悉度
(二)制约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企业不仅需要懂技术的人才,还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尤其是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而不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频繁跳槽,无法安心工作,或者工作动力不足,缺乏上进心,饱受企业诟病。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1.受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影响。现今社会上,我国许多人追求所谓的“短、平、快”效益,心浮气躁,目光短浅,缺乏一种应有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日渐式微。因此,受此风气的不良影响,不少学校在“能力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只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育,忽略了工匠文化的熏陶和内在精神的塑造,单纯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工匠精神在教育中缺位。
2.学校顶层设计方面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些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学习和培育工匠精神,出台相应的文件,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比如福州市某学院的《关于开展以“时代情怀、工匠精神”为着力点建设项目的通知》,但效果并不明显。以下摘自高职院校访谈内容:
我觉得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多方合力,仅靠上面出台政策文件、下面开展活动、上交材料总结的方式根本不能深入贯彻、培育,相信很多人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都没有弄明白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某职能部门领导,男,46岁)
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校园文化熏陶(包括校训、校歌、校史馆)、专业技能提升、新闻媒体、宣传板块等立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某职能部门领导,男,50岁)
可见,不少学校虽然有类似的文件,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活动的形式,简单化、暂时性地开展,未能调动全体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未能形成常态化机制。
3.高职学生自身缺乏学习主动性。“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4]由于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入学门槛低,大部分同学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读大专只是为混文凭,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60分万岁”等心理普遍存在。
现在的学生,真搞不清楚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上课爱玩手机、爱睡觉,剩下少部分看似认真听讲的同学,事实上,这部分学生也不见得学会了。(某学院专任教师,女,36岁)
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缺乏热情,而要求他们学习工匠精神,培育专注、认真、执着等品质,其难度可想而知。
4.高职教师缺乏工匠精神,缺少榜样示范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身正,其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不仅要善于“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目前不少高职教师无法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校外兼职;对工作不尽心,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缺乏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说实在的,我们这份工作看似很光鲜,其实成就感特别低,陷入“讲课没人听——应付课堂——学生更不喜欢听——去校外兼职”这样恶性循环。我们很多同事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兼职,花在钻研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少。(某学院专任教师,女,43岁)
可见,教师队伍缺乏工匠精神,则难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工匠精神。
三、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任重而道远。针对问卷调查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高职院校需采用“四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即通过“工匠制度、工匠品质、工匠技能、工匠模范”四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工匠制度”
深入贯彻实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此外要逐步提高高职院校招收有工作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
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培养工匠”的目标,把“怎样培养工匠精神”的措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课程体系,建立“工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工匠精神的贯彻落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树立长远目光,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能力”和“品德”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锻炼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工匠精神层面的熏陶。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匠人文化教育,涵养“工匠品质”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与工匠精神的“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吃苦耐劳”等内涵是一致的。在调查中“您认为老师应该从哪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62.2%的同学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3.8%的同学选择“工匠精神文化教育”。通过传统工匠文化的宣传教育,匠人精神、匠人事迹的学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营造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涵养学生的“工匠品质”。
(三)探索多途径教学模式,塑造“工匠技能”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改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探索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改变传统教师单纯说教、校内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学习场所由单纯的学校变为学校和企业,考核评价方式也由教师单一评价改为企业师傅和教师的双重评价,产教深度结合,逐步锻炼学生的“工匠技能”。定期举办“创业沙龙”,邀请企业导师、能工巧匠等进校园,与学生对话,面对面交谈,挖掘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让同学们直观地体会、感悟工匠精神。
(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工匠模范”
提出培育工匠精神,虽然是以制造业为出发点,但是其中蕴含的耐心、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品质,应当成为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职业价值追求。因此,打造全方位的高职院校匠心育人体系,培育领导、专任教师及思政干部辅导员队伍的工匠精神。在“您认为学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工匠精神”,46.3%的同学选择“工匠事迹的宣传”。高职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自身良好的工匠精神示范、引领学生,最终达到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的目标。
四、关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顶层设计培育工匠精神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常态,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做出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改变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观念。要修订职业教育法,引导全社会理念转变,职业教育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途径。培育技能人才既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又要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为技能人才成长建平台、创条件,让更多的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二)高职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工匠人才的使命
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培育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与担当。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改革、发展、创新高职院校自身的需要。“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代表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5]“经验、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为人品质、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养成。”[6]
办学理念更新,一是促进产校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设置与调整专业。二是促进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当老师,学校的老师到企业下基层锻炼。促使企业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双师型”队伍结构,教师既可以操作又可以教学。四是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两手抓,根据社会变化,及时更新学习内容。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与传承工匠精神
在西方,工匠精神在现代工业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 146家,为全球之最,德国有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这些国家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以“准职业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培育学生敬业、乐业、追求卓越的品质。
我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古代的鲁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在新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用工匠精神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