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牛街回族妇女服饰变迁思考艺术风格稳定性与变动性的意涵及关系
2018-07-28赵一婷
摘 要:艺术风格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作为艺术存在形式之一的少数民族服装自然也具有这两个性质。本文以北京牛街回族妇女的服饰变迁为例来探索艺术风格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包括该地区内回族妇女服饰保留与变迁的表现、原因,以此来思考艺术风格稳定性与变动性的具体意涵、内在关系等。
关键词:艺术风格;稳定性;变动性;牛街回族妇女服饰
一、北京“牛街”简介
牛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它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横街,因礼拜寺和穆斯林聚居而闻名。礼拜寺建于宋辽时期,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清真寺,它是该地区穆斯林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据统计,每天来牛街礼拜寺礼拜的人数超过200人,2006年9月底,女寺已开始正式启用,礼拜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主麻日和贵月,礼拜的人数则远远超过200人1。
二、北京牛街回族妇女服饰的变迁
(一)回族妇女传统服饰特点
由于回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因此各地回族妇女的服饰也有着地域差别。但“天下回回是一家”,历史上共同的族源、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生活习俗使得这个分布极为广泛的民族仍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向心力,妇女的服饰作为回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有着共同的特点。
(二)牛街回族妇女服饰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北京牛街回族妇女的服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日常服装现代化,年龄及职业分化显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牛街很少能看到大批的穿戴回族传统服饰的妇女,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穿戴传统的盖头和宽松大袍。大多数人都是在不违反伊斯兰教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如不露出“羞体”等),穿着一些现代性的服装,单从服装上看,与汉族并无太大差异。但在牛街清真寺的宗教活动比较频繁时,去清真寺参加礼拜的妇女基本上都按教义穿礼拜服、戴礼拜帽或头巾。
2.传统民族服饰有成为节日专属的趋向
通过观察及访谈发现,北京牛街地区的回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较少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大多数人只有在参加重要的宗教活动和庆祝民族节日时(如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才会穿着传统民族服饰,人们通过在节日上穿着民族服饰来表达一种身份认同。传统民族服饰有成为节日专属的趋向。
3.头饰成为主要区别,颜色及形制有变化
在大多数回族妇女的服装趋向现代化、大众化时,头饰便成为回族妇女表明自身身份认同、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三、从服装看艺术风格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一)艺术风格的稳定性
艺术风格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很多时候是相对于族群内部而言的,它在群体中表现地更为明显。北京牛街回族妇女作为同一族群中的一部分,她们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心理认同,因此在诸多共同因素综合作用下塑造起来的审美观念也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服装进行规定来彰显民族身份、维护族群边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本民族认同是北京牛街回族妇女服装的艺术风格保持相对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二)艺术风格的变动性
具体到北京牛街回族妇女的服饰中,笔者将其艺术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归结为五点。
一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社会分工发生了变化,“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不能完全支配妇女的选择,回族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工作竞争中来。为了避免工作时的不便,同时也为了增加企业内部的认同,回族妇女对自己的服饰做出了一些改变,如在日常生活中穿职业装、将盖头改为小帽,或将头巾扎在脑后。
二是现代化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学校大环境对回族女性的影响,尤指高等教育阶段。笔者从牛街一个回族老板娘那里了解到,她的侄女上大学后便偷偷去掉了头巾。
三是居住格局的改变。回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围寺而居”的居住方式,即以清真寺为中心,居住在清真寺附近,方便礼拜和交流。
四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是社区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生活、文化整合、教化等功能2。几十年前,北京回族延续着联合家庭的形式,几代同堂,同在一个屋檐下,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联合家庭基本上都被核心家庭取而代之,这对回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大的冲击。
(三)二者的关系之我见
艺术风格的稳定性和变动性并不是割裂开来的,二者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以北京牛街回族妇女服饰变迁为例,它所进行改变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随着时代变迁而推陈出新,进行恰当的改变,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个人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族文化的绵延。从这个角度看,正是回族妇女服装的变动性维持了它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而艺术风格中的稳定性是变动性的基础,所进行的变动也都是在其“稳定部分”核心的基础上进行,如北京牛街回族妇女头巾的形式、服装的颜色与材质发生了变化,但这些变化还都是在不触动其核心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积极改变,有些许“万变不离其宗”之意。稳定性和变动性作为艺术风格的两大特性,共同促进着艺术的发展。
四、小结
艺术风格兼具稳定性和变动性,北京牛街回族妇女服饰艺术风格的“静”与“动”就是该观点的有力例证。艺术风格的稳定性和变动性各有缘由,前者是族群稳定性的体现,后者则是时代与社会变迁的反映。稳定性和变动性统一于艺术风格之中,共同促进着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专著
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二、期刊、论文集
1.彭年.北京回族的经济生活变迁,回族研究[J].1993年第3期.
2.陶红,白洁.回族服饰文化与伊斯兰教,青海民族研究[J].2002年第1期.
3.郭平建,林君慧,张春佳.北京牛街回族妇女服饰的变迁及发展趋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07年9月第5期.
4.何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J].2009年1月第1期.
5.丁宏.北京回族服饰:历史的承继,时代的风貌,艺术设计研究[J].2015年第1期.
三、学位论文
1.陶萌萌.北京回族服饰文化研究[C].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服装学院.2009年12月.
2.刘舒妤.回族服饰艺术的可视化研究[C].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3月.
四、网络资料
http://www.baike.com/wiki/%E5%8C%97%E4%BA%AC%E7%89%9B%E8%A1%97,2017年12月24日.
注释:
[1]郭平建,林君慧,张春佳.北京牛街回族妇女服饰的变迁及发展趋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07年9月第5期.
[2]陶萌萌.北京回族服饰文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服装学院.2009年12月.
作者简介
赵一婷,女,1996,本科,中央民族大学艺术人类学。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