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的品评问题研究

2018-07-28刘颉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顾恺之品评

摘 要:古今评论家对于顾恺之的品评有颇多争议,但往往都会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作为依据。究竟张彦远是如何看待顾恺之的绘画成就?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看似矛盾的品评?本文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品评方法为基准,试从多角度解读张彦远对顾恺之的评价,探讨究竟该如何品评的问题。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张彦远;顾恺之;品评

张彦远,字爱宾,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书法家和知名书画理论家,唐河东蒲州人。他出身于宰相世家,高祖张嘉贞作过宰相,曾祖张延赏、祖父张弘靖都在朝廷作过官,且都对书画艺术有浓厚兴趣,其叔祖张谂还著有《吴画说》一篇。这种世家艺术氛围为张彦远写作《历代名画记》提供了条件。作为中国第一部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是张彦远花费巨大心血编撰的。

一、张彦远对绘画的品评方法

本文重点着眼于《历代名画记》的卷一至卷三(主要是对绘画历史发展、繪画理论、鉴识收藏等方面阐述)及对顾恺之品评的部分。[1]关于张彦远对绘画的品评方法,总结有以下四种。

第一,明确的标准。张彦远在品评绘画时明确指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2]意思是艺术的好坏是有标准的,艺术家也是有等级的。虽然自谢赫始已有此主张,但张彦远有其独特之处,即提出“夫中品艺人,有合作之时,可齐上品艺人。上品艺人,当未遒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虽有合作,不得厕于上品”。[3]这就是说,等级是不固定,而这种变动是有范围的。

第二,符合理性逻辑要求。“宗炳,字少文,……谢赫云:炳于六法,亡所遗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可师效,在第六品刘绍祖下、毛惠远上。彦远曰:既云必有损益,又云非准的,既云六法亡所遗善,又云可师效,谢赫之评,固不足采也。”[4]

第三,从笔迹论画。这是一种仅限于绘画的品评方法,虽自谢赫己有端倪,但是张彦远将这种意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其对“笔”的品评也日益严格。《历代名画记》中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第四、作艺术史上时代划分的研究。“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5]按时代划分是研究艺术必不可缺的方法。

二、关于张彦远品评顾恺之的争议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最重要的画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画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士人画家兼美术理论家。他凭借渊博的学养和长期的创作实践,为后世留下《论画》《画石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等不朽画论。同时,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重要观点,对中国画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画论家对顾恺之的评价有颇多争议,由于存世文稿不全,如今能看到最早引起争议的就是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用六品对孙吴到南梁大通四年之间的27位画家作品划分等级,将顾恺之的作品列在第三品,而一直以来与顾恺之相提并论的陆探微被列为第一品。这一差别引起后来画论家的激烈讨论。比如,姚最在《续画品》中评价:“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列于下品,尤所未安。”唐朝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评论:“顾生天才杰出,独立亡偶,何区区荀卫而可滥居篇首?”唐朝张怀瑾也在《画断》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样的争论直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问世,才有了较为全面的定论。

第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姚李品藻,有所未安”。[6]这为六朝以来,对顾恺之品第做出的全面而有针对性的评价。令人不解的是,张彦远认为谢赫的品评“最为允惬”,可又在《历代名画记》中《顾恺之》条下注“上品上”的等第?因为在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将顾恺之列为第三品,认为他的画“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屡次提到,顾恺之塑造的“骨法用笔”的传统象征,并对其推崇备至。

第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顾恺之注为“上上品”,是因为张彦远评价顾恺之用笔时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7]这可以说是对顾恺之绘画成就的概括。在张彦远看来,一幅绘画作品即使笔墨存在不足,但由于神完意足,仍不失为佳作。

第三,对于顾恺之、卫协的比较,张彦远的品评出现了矛盾。在《历代名画记》之《顾恺之论画曰》中:“彦远以卫协品第在顾生上,初恐未安,及览《顾生集》有《论画》一篇,叹服卫协画《北风》《列女图》,自以为不及,则不妨顾在卫之下。”[8]而在《历代名画记》之《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中:“李驕谢云:卫不合在顾之上。全是不知根本,良可于悒。”[9]

从张彦远的品评四法中可以看出,他提出品评要符合理性逻辑要求。然而对顾恺之的品评,他为什么又陷入矛盾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张彦远在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评论,不自觉地陷入相互矛盾的情境。如对顾恺之、卫协的比较品评,张彦远既承认顾恺之的地位,又推崇尊师重道,论渊源,顾恺之师从卫协。绘画品评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有道理。这样说来,张彦远对顾恺之的品评产生的矛盾,就有其合理性与逻辑性。

三、不同角度的品评让《历代名画记》有了史学视野

近人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中将《历代名画记》归为史传类,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也将《历代名画记》归入泛论而非品评,这都是由于《历代名画记》以史传为主线,兼济品评。张彦远在《叙画之兴废》中有:“自史皇至今大唐会昌元年,凡三百七十余人,编次无差,铨量颇定。此外旁求错综,心目所鉴,言之无隐,将来者能撰述,其或继之。”[10]笔者认为,《历代名画记》中记述了不同评论者的观点,就是为了追求客观理性的品评,但这也造成众多评论者对《历代名画记》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张彦远之前,中国绘画品评已比较成熟,张彦远对每位前人的品评都认真研究,多次引用前人品评的言论。由此可见,出现在《历代名画记》中的引文言论,未见得是张彦远自己的观点认同,而是对前人品评观点的综述。张彦远在品评每位画家时,不仅保存画家自己对作品的论述,还保存众多评论者的有关言论,这让《历代名画记》具有相对理性的画史文献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历代名画记》中存在令人存疑的矛盾,实为张彦远追求更为客观的画史行文方式的缘故。若想了解张彦远的品评态度也并不难,细读《历代名画记》:“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11]虽然这段话褒奖有加,但并没有表明张彦远认为顾恺之就是其最推崇的画家,所以与“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并不矛盾。至于“上品上”的品第评价,笔者赞同陈传席先生的论证结论:“原来所注‘品第皆非张彦远本人观点,而是唐代诸评论家的‘品第。”[12]

注释

[1][2][3][4][5][6][7][8][9][10][1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26页、31—32页、129—132页、13页、18页、23页、116页、18页、12—13页、23页

[12]陈传席.六朝书画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4页

作者简介

刘颉(1984.—),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术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顾恺之品评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给人一个台阶
《洛神赋图》之三
中国画品评的现实意义
诗与美
让学生在个性体验中学习数学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
顾恺之:没钱捐款怎么办
顾恺之的“假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