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为人民服务
2018-07-28李宗展
李宗展
文艺为人民服务,是1905年列宁同志提出:“无产阶级的文学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了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列宁在这里明确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文艺的作用。
1942年,毛泽東同志在延安文艺研讨会上重申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本文提出了“我们的文艺为什么是人”的问题,并明确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艺届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文艺从属于政治”和“文艺服务于政治”的指导方针,使我们党的文艺政策更加开放,文艺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的创作方向为中心,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等新的主张。“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达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美学的鉴赏家和鉴赏家,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当下,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对于娱乐活动需求的提升,各类的影视剧作品,综艺节目,文艺演出活动发展势头迅猛。在这其中演艺服装是服务于各类节目演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最能直接刻画出文艺作品人物形象及情感的道具。经过认真研究节目需求、人物形象、演出成本等因素后设计出的演艺服装往往可以成为节目中的点睛之笔,也同时能够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与喜爱,并且通过时间的检验极有可能成为某一人物的经典形象,被不同时代的群众所喜爱。
但是近些年,随着娱乐文化的发展,各类节目与演出的出现,以及对于收视率和噱头,许多演艺服装的设计与使用逐渐走上了“歪路”。过分的追求演出与节目效果,在演艺服装上过多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追求华丽而不研究节目与人物是否需要。或者为了宣传与博人眼球,设计、使用过于暴露的服装,尤其体现在女性演员的各类演出服装上。这种利用奢靡或低俗的方式,达到哗众取宠效果的演艺服装的大量出现是整体演艺界与服装界以至于文艺届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当代服装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这也是我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纵观我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有许多优秀的服装,如传统剧种中的行头,围绕着故事的表达及对于人物的刻画所产生的戏服,在样式丰富美观的同时也对于许多剧情的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京剧中武将身后代表千军万马的四面旗,在手中举起就代表骑在马上的马鞭等。除了戏曲外许多传统文艺作品中对于人物服装的描绘也是异常精彩。以《红楼梦》为例。
作者曹雪芹为了使当时对政府的比喻不那么明显,到处都用了虚写:甄士隐贾雨村,假亦真时真亦假。即使是衣服,也故意混淆,使读者难以区分年代。然而,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种类的衣服,比如最普通的手帕,茜香国女国王汗巾,白绉绸汗巾儿,松花色汗巾十几种。宝钗有“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王熙凤有“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曹雪芹通过对于人物服装复杂的描述暗讽了当时社会世家大族的奢靡生活。
1987年的春节,电视剧《红楼梦》开始试映。所谓的“人靠衣服”,精致服装的角色的角色增加了效果,成千上万的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衣服,极其复杂的工艺。史延芹在这个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电视剧版《红楼梦》的首席设计师,她亲自设计了2700多套“红楼梦”服装,从高层到高级官员,一直到女仆,完全没有一套是重样的。仅为林黛玉就设计了40多件不同的服装。大量的服装对于原著的还原度也很高,在照顾剧情,服务剧中人物的同时,也加入现代审美,为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不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红楼梦》,能够经过时间的检验,时至今日依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便是成功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形式。不论时代怎么发展,文艺形式怎样的变化,演艺服装作为最不可或缺的道具,在设计与使用时必须要考虑到人民大众的真实需要。短暂的华丽并不能带来永恒的经典,单纯的噱头更不能打动人民的内心。我们这个社会当下真正需要的文艺形式是更多的有文化积淀的,有实际意义的,被大众接受,为人民服务的文艺。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