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宁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巨大影响调查报告

2018-07-28王宁夏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六盘山林场保护区

四十多年来,我区南部山区的生态重建工作,经历了病虫鼠旱的多灾连发,克服了自然、经济的重重困难,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一些区域收到了明显成效。不仅启发、鼓舞了人们对生态重建的信心,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实践证明了确定该地区的水源涵养属性,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选择,这无疑对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功能定位提供了真凭实据。

一、社会经济及生态建设现状

据统计,固原市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32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9.2%,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6300万吨以上。纵观40余年来,固原市(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单从林业生产方面来看,在经历了一个慢爬坡的过程后,突出暴露出“发展慢、起伏大、欠帐多、效果差”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速度慢。以降水条件相对较好的隆德县为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林业发展一直处于低潮,1981年全年只完成人工造林5806亩,从1981—1985年的五年间,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3.2万亩,保存率71.3%,到1986—1995的十年间,平均每年只完成人工造林2.0万亩,保存率随之下降到40%,直到1998—2000年的三年间,平均每年完成6.0万亩人工造林,保存率也达到63.9%。在1998年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固原四县一区每年完成人工造林一直徘徊在20万亩左右的低速运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国家与此相关方针、政策的诱因外,更重要的是普遍生态观念的淡漠和“运行机制”的陈旧。真正把生态环境改善从上到下摆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和深入到千家万户,也只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局面。

(二)起伏大。固原四县一区依据六盘山的特殊条件,历史上天然林草植被较好,虽然20多年来每年人工林建设总体规模不大,但在一些个别县和局部区域,由于项目带动也曾有过一度辉煌,遗憾的是往往在不少地方都陷入了“种了毁,毁了再种”的恶性循环,人工林保存率低,天然林也因遭受蚕食,面积大幅度萎缩。以原州区为例,据1979年森林资源调查,天然林保存面积尚有8.4万亩,20年后的今天,保存面积仅剩约6万亩,至2002年底,人工造林累计达176.7万亩,保存面积仅为108万亩,保存率62%。与其类似的西吉县亦复如此。八十年代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仅2.2%,随着“2605”国际援助生态工程的启动,从1982—1985短短四年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79.2万亩,平均每年造林19.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增加到131.42万亩,截止1991年森林覆盖率提升到11.9%,出现了该县历史上生态建设的辉煌期。但是,到1998年“九五”森林资源清查时,全县林业用地仅保留36.55万亩,林地保存面积萎缩至24.18万亩,森林覆盖率跌到5.1%,使投入了一亿多人民币巨资和花费数百万劳力换来的林草工程,不足五年就又退回到滥垦和野牧的原状。凡此种种,对待经历过的这段历史,从主客观方面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究其根源,在当时人们生态意识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往往把生态重建的责任视为业务部门的一件工作,林业一家单兵作战,当环境治理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不能得到普遍认同的情况下,治理成果很难巩固,致使“造与毁”这一难解的“死结”长期困扰着生态重建工作的有效运行。 另从具体工作本身和与其相关配套措施的设置上看,对待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样一个与社会经济、历史都密切相关的复杂系统工程,简单的作为一个孤立的植树种草工程来操作,本身不能不说是一个治理战略设计上的缺陷,表现在一些重点地方只退耕,而没相应“退人”,项目的短期性与其后续产业的可持续性相脱节,不断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的关系协调等,都没能体现出一个前瞻性的设计方案和制定与此相配套政策,可以说导致这样的结局有其必然的一方面。

(三)欠帐多。这里所指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一是由国营林场这块看,山区五县占全区比重最大的生态型为主国营林场和园艺场、苗圃共65个,有职工1840人。另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林场11个,经营管理面积达101.7万亩,由于国家资金投入的不稳定,自八十年代后期起,绝大部分改为以收抵支,实行了经营自给或半自给的财政制度,客观上扭转了其作为生态型場圃的职能和经营方向,致使本应发挥山区生态建设主体作用的国营林场长期处于守摊子,甚至靠牺牲资源老本过日子的局面;二是近几年随几大生态工程的启动,每年的造林任务都以数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速度推进,涉及四县一区65个乡镇,点多、线长、面广,现全市配有专职护林员1250人,据推算,每个护林员承包管护面积已达3400亩,而每人月工资平均不到160元,管护经费的不足将愈渐显露出来。

(四)效果差。山区的生态建设主要是从集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分散区域造林两方面逐步展开。多年来,在黄土丘陵区一些小流域治理示范点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就大面积人工造林,特别是半湿润土石山区,在“封与造”的位次排列和人工林种选择定向方面走过一段很长弯路,最突出的是治理工作的区域功能定位不准和指导思想上重木材生产,轻水源涵养,直接影响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并已暴露出明显的后遗症。对此,现已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正从规划设计和技术支撑两方面着手改进。

综合以上情况可见,单从工作角度总结,可以找出不同时期出现问题在形态表现上是受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症下药,随着条件改善和政策措施的调整,短期内就能扭转,但一个区域整个生态系统中一旦产生一系列功能退化,随即大大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由此引发诸如干旱加剧、水土冲刷流失、水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等;这时再来着手改变这种状况的难度就大得多,目前,我们很多地方就面临这种形势。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现,需要认真吸取以往的教训,不仅让生态问题喊得响,更要从认识上提得高,位置上摆得正,工作上抓实。 首先要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历史任务、社会责任等,作为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长远目标确定下来,明确区域治理方向,选准功能区定位,并对与其相关的政策措施配套设置工作做出全面设计。当前,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确定和自治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二、固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功能分区与建设重点

根据固原市地形、地貌特征及气候条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着发展目标明确,建设内容集中的原则,确定该地区生态建设的功能分区和建设重点范围。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占该地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应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保水保土,为农牧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六盘山外围土石山区:集中培育水源涵养林,扩大建设范围,强化调蓄功能,集中建成山区的“绿色水库”。

河谷川道区:这是穿插于山间低地,发展种植业条件相对较好的传统经济功能区,建成绿色通道工程,改善环境面貌。

固原市生态环境建设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如下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和注重实效;在总体规划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草)、突出重点和集中连片;在具体布局上,突出扩大六盘山水源涵养林的辐射延伸,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措施建议

(一)加大六盘山外围营造水源涵林力度,加快生态移民、退耕还林步伐。该区内(不含六盘山管理局)总耕地面积55.9万亩,尚有43.7万亩待退耕,其中泾源县全境21万亩和隆德县山河、陈靳、丰台、观庄等5乡12万亩以及原州区什字、蒿店两乡镇10.7万亩,共有农民4.05万户,16.2万人,人口密度大,土层薄,日照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退耕还林,扩大六盘山水源涵林面积的重点区,也是近期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的任务区。

(二)加强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清理穿插于保护区内的农田、牧场。六盘山管理局原管辖面积为200万亩,下设13个林场,先后于1978年、1984年经原固原地委、行署分两次决定将黄家庄林区交由西吉、海原管理,将青石嘴林场交由固原、彭阳管理,划给泾源县、隆德县林地和荒山共10.8万亩,在这近11万亩的林地中有70%为林地。六盘山管理局剩下的实际管理面积即现在的102万亩,只有原来的一半。据调查,划出的林场和林地,较好保存下来的仅有彭阳挂马沟等几个林区,其余约70%面积已沦为荒山。即使保留较为完整的现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周边仍插花居住着20多万人。特别穿插在林区吊庄、牧场众多,仅分布在保护区内的大小牧场达6个之多,涉及39户,173人,泾源县新民乡在保护区大雪山一带长期放养100多头牦牛,再加上群众饲养牛羊放牧,不仅使划出的林地退化为草滩,对保护区内1.5万多亩造林地践踏严重,从1999年至今,连续三年补植都不能成林,已成为保护区最棘手的总题之一。经调查核实,现散布于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插花种地的农户5117戶,21820人,共插花种地5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大部分是六十年代毁林开荒形成的。耕地零散、分布区域广,使保护区的生态建设、护林防火、旅游事业都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建议将这部分列为近期生态移民和退耕的重点,随迁、随退、随交回六盘山管理局管理。另对与保护区相连的泾源、隆德、固原三县(区)5——6个县属林场,总面积约30万亩,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建并入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

(三)以县(区)属林场为主建立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带动扩大原天然次生林区的封育范围,加快重点区域水源涵养林营造。以分布在六盘山管理局外围具备条件的县属国有封山育林林场为中心,幅射周边条件相近乡村林场设置自然生态保护区,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形成整个六盘山地区庞大水源涵养林体系。

(四)广泛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为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打基础。占全区域面积最大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退耕还林,林草间作,发展家禽养殖业,带动农民致富的主要地区。土石山区的林药间作,近年来也在一些地方展现出极好的发展前景。隆德县县委明确提出把大力发展中药材和舍饲养值作为全县的两大支柱产业来抓。依托退耕还林,在现有1万亩林药间作的基础上,计划三年内使林药间作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逐步形成一个融批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体系,为使退耕还林真正能“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起到保证作用。按照气候土壤特点,无论土石山区,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少地方都具备发展林药间作的条件。

作者简介:王宁夏(1965-12),高级园林工程师。

猜你喜欢

六盘山林场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林场住宅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
涉及各类保护区的项目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