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空巢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思路

2018-07-28刘春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空巢村民农村

刘春梅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包括土地等各种要素迅速被吸收、积聚、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具有鲜明阶段性特征的社会经济现象:村庄出现人口空巢化,老屋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大门紧闭、空无一人……这不是一片苍茫的古城,而是现代农村最真实的写照。大量的宅基地及地上房屋常年无人居住,村庄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除去村民正常居住的房屋之间,星罗棋布地夹杂着空置的宅地和房子,一个个绣了的锁扣仿佛诉说着一个美丽村庄的变迁。

关键词 “空巢村”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A

贝林哈日莫墩乡原名红泉公社,“贝林哈日莫墩乡”为蒙古语,意为贝林王居住的地方,位于博乐市以东38公里处,全乡辖区总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 ,居住着汉、维、蒙、哈、回等15个民族。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受到利益杠杆的驱动,本土的人才精英出现了大批量的向外流动,主要转向了博乐市、昌吉、乌鲁木齐以及疆外地区,乡镇人口出现了本地青壮年人口“空壳化”趋势,即所谓的“空巢村”现象。“空巢”意指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向城市迁徙,许多村庄常住人口数量锐减,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出现了严重的“候鸟”农民现象,村民市民化的倾向,这是我们目前农村治理模式的难题。

1经济发展与“空巢村”的形成

博乐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目共睹,2017年上半年,博乐市地方生产总值41.10亿元,同比增长16.00%,其中:第一产业2.48亿元;第二产业11.53亿元;第三产业27.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89亿元,同比增长200%。地方财政收入3.83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0亿元。

举例来说贝林哈日莫墩乡敖博恩塔拉村是较为典型的一个“空巢村”,蒙语意为“土包子后面的麦子地”,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农业村队。全村居住着汉、土家、苗族等3个民族,包含1个自然村落,有1个定居点,实有人口206户693人,全村共有耕地7179.3亩,人均耕地13.8亩,主要种植棉花,201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800元,村集体收入18万元。

敖博恩塔拉村住房状况: 敖博恩塔拉村131户中现有69户村民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楼、8户村民在贝乡政府驻地购买了富民安居楼、空挂户29户106人分散居住在团场、农场及外地。

村民分布:冬闲居住在村上的25户79位村民60%以上是留守的“空巢老人”,在农忙季节有责任田的农户虽然回到村上种地,但只有懂得种植技术的青壮年加上留守人员不到200人,住在村上管理农田,大部分村民依然不在村上居住。

干部队伍:村两委干部5人中有4人居住市区,党员和村代表27人中,只有 3人居住在村上。

干群乡情: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联系没有以往那么密切,秋收结束后,村干部坐班、落实工作及党员和村代表开展活动,每天都要往返博乐,路程将近50公里之远,使村队工作开展的效率降低,干部与群众同住在村中的农户相比,费用支出增加不少,由此让部分群众对一些工作和活动有抵触情绪。群众之间的交往也不断减少,村民办”红白事”,乡亲们以往一家齐上阵的场面也不多见了,乡里乡亲的味道也在慢慢变淡。

2“空巢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囧境

第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的发展,许多农民通过经商等方式发了家致了富,积累了财富,这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由于具备了经济实力,所以,大多离开原来的老宅子,在村子外围自己的承包土地上或者从村里“有偿使用”发放宅基地(实际大多是有偿出让)时竞买来的地块上盖新房,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富民安居工程、廉租房、公租房、统建房建设规模不断加大,让部分手头不宽裕的农民自己或依托亲朋好友也能买得起廉价城镇房,使得以往可望不可及的城市生活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还有的村民经商赚了钱在市区或其他城市购买了住房,搬迁到市区里居住了,从而使老房子长期闲置,导致形成“空巢”现象。

第二,农村青壮年经济不断提升,“空巢老人”问题越发突显。空巢老人是指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人。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贝林哈日莫墩乡敖博恩塔拉村4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60%,农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导致很多的农村村民拖家带口离开农村,只有比较固执的老辈们留恋在农村生活,不愿意随子女离开,老人难舍老屋坚持留守,“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逐渐突出。

第三,農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口的减少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会给农村各类发展带来阻碍。例如,村干部的走读现象,村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致富能人的带头人。利用他们智慧与能力,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带头人,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以自己行动率先到城市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走读现象的出现也将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第四,乡村政权组织队伍建设面临严重挑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在乡村的贯彻落实,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维护乡村生产生活秩序,都需要乡村基层干部具体实施。伴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严重挑战,留村的主要就是老人和儿童。在乡村政权组织和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法制观念、科学素质、工作方法、党性修养还存在“短板”的情况下,更为严重和紧迫的问题是乡村干部队伍“人员短缺”、“后继无人”。

3“空巢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新思路(下转第245页)(上接第243页)

“空巢村”所带来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是现代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趋势。“空巢村”的治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村民全部回流。而是应建立在有效缓解或彻底解决现状的基础上,冲破现在的囧境,寻找新颖的治理模式。

3.1高度重视解决农民荒与空巢村的问题

建议一,完善和调整城市化战略和模式,真正的统筹城乡发展,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建议二,研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有转包、转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經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经验权流转收益,又可以外出务工或者就地务工。

3.2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需要新思路

乡村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一是要继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科技文化素质、转变思维方式、改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加强党性修养;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对于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组织要加大补贴,以吸引合格人才从事乡村干部工作;三是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制度,用制度管人;四是强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道德品行的教育。

3.3在外劳动力返乡创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打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财富,学习到了新技能、新理念,可以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政府应大力推广创业扶持政策,相关部门则要做好充分配合工作。

3.4保障“空巢老人”物质、精神需求

在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与养老设施尚未完善的境况下,“空巢老人”是一大社会困扰。为此,积极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帮助独居老人安享晚年的必要举措之一。建立集中养老机构,将十分分散的“空巢老人”生活在一起,不仅给其提供基础的生活所需,还帮其安排策划一些娱乐节目,满足精神生活需求。

4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农村发展、农业稳定、农民幸福,则国运盛、民心稳、社会和谐。农民向产业劳动者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水平和促进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因单向度的城市化政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外流,加上资本等外流,而使农村“空巢化”,农村生产日渐萎靡、农村社会逐渐凋敝,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重视城市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改变城市化的单向流动、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空巢化”现象的进一步蔓延与恶化,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空巢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