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修复的成功模式、经验与建议
2018-07-28张琛
张琛
摘 要:陕西是我国中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一直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重点省份之一。文章以陕西天保工程20年的建设情况为基础,将该工程生态修复的成功模式、经验及建议进行分析。
关键词:陕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修复
一、生态修复的成功模式与经验
1.连续实施全面、严格的天然林商品性停采
为确保资源危机的全省天然林得到迅速、有效、稳定恢复,陕西从1998年11月起,在位于秦岭主脉区域的五个省属森工采育企业,就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2000年天保工程正式实施至今,实施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版图,119个县(局)级实施单位全面、连续实施了严格的天然林商品性停采措施,全省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全面、系统恢复和发展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2.建立明确的责任与制度管理体系
一是成立工程管理机构。省、市、县(局)各级通过建立领导小组,研究重大问题,把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责任和资金落到了实处。二是从工程实施之初,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省林业厅与各市林业局就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实施“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主要领导是天保工程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工程实施具体责任人,建立了完善的“四到市”、“四到县”管理体系。三是全面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全省各级共出台天保工程管理、森林管护、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核查验收以及绩效考核等规定和办法738个,技术规定322个。四是按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四到省考核办法》等建设与验收有关要求,出台了《省林业厅等四部门关于实施天保工程“四到省”考核办法意见》,制定全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核查验收办法》等,充分用好工程复查、核查与通报制度,全面开展县(局)级自查、省级复查和国家级核查配合工作,连续、规范检查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职工五险、限額采伐执行、生态效益补偿、工程管理能力等十多项工程任务。
3.建设并发挥好国有与集体林全覆盖的管护实施体系
一是国有林区实施林场、工区、护林站(点)三级管护组织。针对林区不同特点,建立规范化、有快速反应能力专业护林队伍。二是集体林区实施县、乡、村、组四级管护组织,在所有权、经营权、管护权不变的前提下,做到管护区域、管护标志、管护人员、管护办法、管护报酬五落实。三是实行管护量化考核。科学确定巡山路线,明确护林员月巡山不少于20天,推广天保管理云平台与智能终端实时信息传送与记录。通过这些措施,全省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体系,使天保管护不留死角、全覆盖。
4.持续抓工程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为抓好公益林建设,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一是坚持抓建设设计、施工与验收,严把造林作业设计关,确保造林作业科学化、规范化;二是要求各单位严格按针叶树种用容器苗,阔叶树种用一级苗,作业地块集中连片与其他工程项目不重叠等原则,每年培训工程管理技术人员,扩大应用秸秆、覆膜、蘸桨及生根粉等技术,确保工程规范实施,提高质量。三是不断探索工程建设新模式。如宝鸡市麟游县采用国社合作开展造林,使该县林地净增24万亩,活立木蓄积增加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底的29.34%上升到2017年的30.79%。
5.全面推动天保信息化升级与工程效益监测
天保二期以来,按国家林业局天保办安排部署,全省及时安排天保工程信息化及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一是印发省林业厅《关于做好天保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通知》,连续组织较大规模工程管理和信息化观摩培训,引导各市及县(局)级实施单位全面、主动开展天保综合业务管理各子系统建设,按要求时限报送工程建设信息。二是大力宣传示范省宁东林业局、汉西林业局、延安桥北林业局等单位自主研发或吸收引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档案系统与智能林云系统等,带动用网络信息化促管护森林手段升级,其中,安康市岚皋县自主研发的天保工程APP管理云平台,2017年在安康全市10个县区得到全面推广与应用。延安市桥北林业局建设的现代化森林管护体系,融“大面积视频监控、重点区域无人机巡护,事发地段稽查队快速处置,日常工作派遣到人”于一体,投资少,效率高,易掌握,应急处理快,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力、在全国领先,可复制、可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天然林保护制度探讨完善方面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局“智慧林业建设”,在2017年11月被国家林业局信息办入选“中国智慧林业最佳实践案例50强”。
二、有关建议
1.在全面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中,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
按习总书记“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等指示精神和十九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安排部署,规划研究国家天然林保护顶层设计及对应的各项政策。陕西全省天保工程区森林及林地林木资源,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级,国有还是集体所有,公益林还是商品林,天然还是人工林,均以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固碳释氧、提供优美休憩环境等生态功能为主,应加大集体所有公益林管护和生态效益补偿力度,提高标准,如统一提高到15元/亩,扩大范围,将原来没有纳入补偿范围的全部纳入,促使标准趋于一致,资金补贴予以全覆盖。
2.出台较为刚性的天保机构设置政策
鉴于目前尚缺乏人员机构刚性较大制度性规定,因机构、人员不稳,导致人心不稳,连续学习掌握政策动力减弱,建设与管理突发问题较多,提质增效失去人力支撑,正常建设与管理面临挑战。因此,采取措施,下功夫稳定机构、稳定人员,十分迫切。按国家林业局等四部委有关通知和“四到省”考核要求,可以通过组织天保机构建设现状检查等方式,摸清情况,出台较为刚性的政策要求,稳定机构,稳定人员,减少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领导和骨干调整流失。其次,增加各实施单位专业人才选聘与使用政策灵活性,让更多专业人员愿意来、能留住,逐步提升管护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程度,适应现代林业科学发展需求,确保工程实施有对应人力支撑,在深化改革中,从根本上完善、保护和巩固机构人员,改变目前有些地方机构撤并、弱化软化、管理退化等现象。
3.按新目标、新任务、新条件鼓励引导各地务实攻克工程建设技术瓶颈
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引导扶持天保工程现有机构、人才和社会力量,同专业院所专家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努力,开展积极务实调查研究,提出以自然恢复为主,长期开展保护培育,符合美丽中国建设和生产提供人民美好生活健康生态产品目标任务要求,可事半功倍解决目前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的生产上切实可行的建设理念、技术规程,减少基础障碍,扩大技术储备,支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