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作者视角下中美文化对比
2018-07-28李琼黄秋焕蔡晨雪张玲李永梅马学莲
李琼 黄秋焕 蔡晨雪 张玲 李永梅 马学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同样适用于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本土中国人对中美文化的认识与华裔对中美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本土中国人眼里,美国文化就是快餐文化的代表,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甚至会认为是标新立异;而中国文化则是追求共同与相似,如若不相同,就会被认为是异类;那在同样流淌着华人血统的华裔眼里,中美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差异与不同呢?或许,在伍诗绮的《无声告白》和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答案。
《无声告白》主要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由华裔与美国人组建的家庭中的少女是如何在母亲望女成凤的心愿与中美文化冲突的打击下慢慢走向自杀的。这部作品还从多方面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美家庭的生活情境。
蒙混入境并落地生根的华裔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小心谨慎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希望自己能尽快融入美国大众最平凡的圈子,希望自己不再特殊,并普遍追求最平凡普通的自然状态,这种特点被书中中美家庭中的华裔父亲詹姆斯体现得淋漓尽致。詹姆斯作为一个华裔,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像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圈子与生活。而不是像自己一样,一直被当作一个异类;而玛利琳则因为自己因爱情放弃了学业感到遗憾而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于莉迪亚身上,希望自己的女儿和自己不一样,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这时候,詹姆斯与玛丽琳似乎互换了身份,詹姆斯更像是美国人,而玛丽琳更像是有着中国传统的望女成凤思想的一个华裔母亲。玛丽琳其实也存有一些对华裔的歧视心理。在莉迪亚离开后,失去信念支撑的玛丽琳下意识地讽刺詹姆斯不会独立思考,只会叩头与屈服;当警察说莉迪亚之死并不排除自杀的可能时,玛丽琳认为警察对莉迪亚之死的敷衍了事仅仅是因为莉迪亚不是白人。在玛丽琳的生活中,她的这种心理从未消失,只不过是在她与詹姆斯热恋之时被掩盖了过去,在莉迪亚离开之后爆发了出来,在随后的日子里,这种心理也都随着时间而显现出来。这归根结底也是中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一种负面影响。
与《无声告白》所讲述的中美家庭中因美国母亲渴望女儿成功的急切功利的心境和她对丈夫存在的一定歧视心理而导致的家庭离碎不一样,《喜福会》所描述的是一个中国母亲与有着美国血统的女儿间因中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矛盾却又存在着融合。
《喜福会》讲述了中国妈妈和美国女儿的故事以及中美文化的冲突。作为移居美国的第二代美国式的中国人,她们更加希望融入美国社会。故事里的四个女儿都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子,虽然她们的外表和母亲非常相像,可她们似乎从一开始就在同自己的母亲抗争。母亲偶尔脱口而出的言辞,在女儿眼里永远都是无端的、带有恶意的揣测、无休止的挑剔。那从未来女婿脸上一个小雀斑、房间的布置,都能看出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完满……在女儿看来,这都是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的想法。
这种女儿对于母亲的抗争在莹映母女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母亲是女儿传统权利的核心,女儿应顺从母亲的安排。然而在美国,人们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的生活方式。母亲莹映从小生活在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中,内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一直企图用自己的观念去塑造女儿;她在女儿少时就预测到了女儿的“饭粒丈夫”,并极力引导女儿看清男人的真面目。而女儿丽娜从小生活在美国,有着和母亲完全不同的生活观念,一直在否认母亲的中国式思维,在尽力抵制母親传输的中国文化。。为避开母亲对他饭粒丈夫的预测,她嫁给了一个斤斤计较的丈夫,过着连吃个冰淇淋都要AA制的家庭生活。这是她对于母亲的一种反抗,竭力否认母亲的权威、摆脱母亲的影响。
虽然母女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思维不同,女儿也一直在尽力抵制母亲灌加的中国文化。但实际上,母亲一直在影响着女儿。考虑事情时,女儿渐渐学会了筛选最好的意见。于母亲而言,她是美国式的代表,而于丈夫而言,她却是中国式的代表。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中,她也懂得了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差异和他们的婚姻最终走向破灭的原因。
在华裔伍绮诗和谭恩美笔下的中美文化似乎与本土华人所认知的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中华文化追求和与同,美国文化追求自由平等与个性;但我们本土华人却没有留意到在中美两种文化碰撞下所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这种碰撞下,华裔更像是纯血统的美国人,摒弃了中国传统父亲所特有的对儿女的期望而美国人却更像传统的中国人,但又保留着美国人的属性。文化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无论美国土生土长的孩子多么努力地想要抵制中国母亲所传输的中华文化,她都无法与文化抗争,那是一种悄悄深入内心的力量,又怎么会被打败呢。她最终还是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由在母亲面前典型的美国文化代表成为了在纯血统的美国人面前的中华文化代表。文化的有趣不在于文化本身多大的魅力,而是在不同文化碰撞下所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一种会颠覆传统认知带来新的解读的反应,也是一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奇妙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