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经”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2018-07-28吴凯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 要:“十三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必读经典,“十三经”在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思想统摄作用。时过境迁,“十三经”在当今社会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将从“十三经”的形成发展脉络、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意义、对于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进行简略阐述,试图发掘“十三经”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注重从文化角度重点阐述“十三经”对于中国国民建构心灵家园的重大现实价值。

关键词:十三经;文化传承;文化复兴;心灵家园

作者简介:吴凯(1987-),男,汉族,山东聊城人,文学硕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十三经”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十三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集结和不断被诠释而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更替和文化需求,历代知识分子对经的理解不同,各种经典文本通过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和整理才最终形成,这些经典对于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及思想构建也随着自身发展演变的日趋壮大而影响逐渐深入。

一、“十三经”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删定六经,成《易》、《诗》、《书》、《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佚失。汉惠帝开献书之策,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口耳相传的经典书于竹帛之上为今文经,古文经是在武帝末年发现于山崖屋壁之中,今古文历经纷争,各有所发展。汉武帝时期把五经立于学官,此时,经学昌盛,是为经学史的大一统时代。汉代以后,《礼》一分为三,《春秋》亦然,五经变成九经。唐代文宗开成年间,刻石经于國子学,除了之前的九大经典之外,又增添《孝经》、《论语》及《尔雅》,九经变为十二经。至南宋,又把《孟子》提升为“经”。至此,“十三经”最终形成。清代,阮元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地位更加巩固而不可动摇。

二、“十三经”对于当下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十三经”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巨大的文化基因,先秦以前的历史、政治、文学、哲学、礼仪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都完整地保留在里面,历经两千余年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窥见上古时期中国优秀的文化与历史,文明需要传承才能发展,历史因为积淀才更厚重,“十三经”中保留的优秀文化元素,对于当下我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构建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谱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周易》中天地人相统一协调的思想、《尚书》中可借鉴用于现代政治体制中的政治理念、三礼中优秀的礼仪文化、《孝经》《论语》《孟子》中的互敬互爱的伦理思想都有利于我们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国民道德思想、文化精神的构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十三经”又一直居于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直在其中寻找治理社会的依据,“十三经”对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深远,要想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和研究,“十三经”是绕不过的。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必须从其中去寻找途径,“十三经”丰富的思想资源能够给我们指示传承文明和文化革新的路径,是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宝库。

三、“十三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文化复兴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必然有其值得发扬的文化传统,中国要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要去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依据。“十三经”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发掘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思想资源,中国目前各方面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提升其影响力,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中国国民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民族文化特性都能从“十三经”中找到根源,《论语》和《孟子》中孔、孟探究仁、礼、君子等思想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和道德体系,对于转型期的国民思想的引导具有现实意义;《论语》中因材施教和《诗经》中温柔敦厚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设有重要的启发;《尚书》中传统德政理念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三礼中记载的各种礼仪制度对于国民行为的塑造又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思想资源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总之,“十三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我们要弃其糟粕,择其善者,用于指导当下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中国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谱系和国民的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舒大刚.《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11,(4):108.

[2]曹顺庆、张金梅.我们为什么要读“《十三经》”——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曹顺庆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06,(4):6.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试论彝族“跳菜”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