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的“面包文化”中透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018-07-28蔡名言
摘要:世界是一个由语言所决定的世界。一方面,语言使经验成为我们的经验,或者说,有了语言,才有了自觉的经验,混沌的整体才被确立为作为主体的“我们”和作为对象的“我们的世界”;另一方面,我们的世界中的全部事实都可以被语言所陈述,那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与具有逻辑性的意义无关的东西便不属于我们的世界,也许它们是我们的世界之外的某些东西。语言的确是我们赖以拥有世界的方式,不能被语言所表达的东西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没有现实性的东西。
关键词:语言;文化;面包;面包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记录,语言必然随着文化的演变而演变。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首先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不同社会的语言可能存在某种一致性,因为人类有共同的生物构造和生理机能,且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形式也是同一的;但语言的差异也存在的,因为不同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其成员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慣是有差别的。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重合的两个圆。这是从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与该社会的语言之间的关系来说的。那么,何谓文化呢?文化的范畴是指个人从社会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所以我们说文化就是人们从社会学来、以记忆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的一部分思想。那么,何谓语言呢?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人类社会也离不开语言,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旦失去了语言,就有崩溃的危险。语言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语言具有一切社会现象── 包括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都具有的特点,即为社会服务,所以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现象通常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但是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文化的几种含义:一为广义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一种专指精神文化,如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还有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对应第二类文化,也同第一类有关。因为语言的物质性特点,各国语言形式,包括音和形,是物质文化范畴。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说:“词的意义和使用它的文化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狗的不同看法,就鲜明地体现了中西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对汉族人来说,狗不是好东西,虽然其与人类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因而与“狗”有关的词语除了“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这个含有对衬义的俗语外,大多含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指坏人、恶势力帮凶;“狗屎堆”比喻令人厌恶的人;“狗皮膏药”是骗人的假货;“狗尾续貂”指以坏续好,落差太大;“狗血喷头”为骂人极严厉;“狗仗人势”为仗势压人;“狗急跳墙”喻坏人走投无路,不择手段;“蝇营狗苟”喻不顾廉耻,到处钻营;“狗咬狗”指坏人和恶势力之间的争斗;“夹着尾巴的狗”比喻坏人失势等等。其他还有“狗崽子、狗屁、狗东西、狗男女、狗日的、狗娘养的、老狗、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掀门帘全靠一张嘴、狗嘴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全是贬义。因此“落水狗”和“丧家之犬”都不值得同情,反而应该憎恨和痛恨,鲁迅就曾经号召人们要“痛打落水狗”。可见中国人对狗厌恶之极。
而对西方人来说,狗有忠诚的突出优点,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视作人的宠物、朋友或伴侣。所以英美人大都养有作为宠物的狗,并立有狗户口,供应狗食粮,还有葬狗的墓地等等。他们对狗一般不抱恶感,反倒有哀怜、眷顾的情感。人们如果不好好待他的狗,就等于不把他当作朋友。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所有说话者都是某个特定言语社区中的成员。同属一个言语社区中的成员通常使用相同的语言变体。言语社区的范畴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垮地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职业、年龄等因素相同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往往带有相同言语社区的烙印。
这里我们从面包文化中来简要剖析一下法国的面包对法语的影响:
法语里“面包”这个词写出来是“pain”,听起来和中文的“伴”字发音相仿。可别小看法国面包这个“伴”,是法国人每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其重要性大大超过葡萄酒,正如法国一句顺口溜所说“酒要适量,面包多多益善”(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a mesure)。法语里还有许多面包相关的俗语,形成了颇为独特的法国面包文化。
法国面包品种达150多种,从颜色上说有白面包、黑面包,从形状上说有长棍、圆形、牛角面包,从口感上也有软硬之分,因而法国人爱说“什么牙啃什么面包”(a pain dur,dent aigue),形容做事要因地制宜。
由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面包,当然面包店生意兴隆。如果你有机会到法国住上一段,你会注意到发现每天早上起来法国人第一件事就是去买面包。街上走动的法国人胳膊肘下都夹一根长棍面包,手里可能还提着羊角面包。所以在法国畅销货往往被形容为“像面包一般好卖”(objets qui se vendent comme des petits pains)。
面包是好东西,心地善良的人就被形容为“好的和面包一般”(bon comme le pain)。
见多识广,游历国很多国家的人可以自吹“吃过不止一种面包”(avoir mange plus d""un pain)。
面包在法国人眼里和中国人常说的“饭碗”差不多。所谓“挣面包”(gagner son pain)就是干活挣钱。同理,抢别人饭碗就是“从嘴里夺面包”(Oter le pain de la bouche)。如果你听到法国人说“面包还在案板上”(avoir du pain sur la planche),那就是表示他手上有许多活要干。法国人明白只有辛勤工作才能致富,正所谓“黑手换来白面包”(Les mains noires font manger le pain blanc)。如果谁不好好工作,就会被贬为“对不起吃的面包”(Il ne vaut pas le pain qu""il mange)。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疼,所以法国人说别人施舍的面包是苦的(le pain d""autrui est amer)。当然如果运气好,碰上天上掉下馅饼,这是另一回事,叫“老天恩赐的面包”(c""est du pain benit)。
面包如此重要,难怪法国人形容度日如年,长得令人难以忍受时会说“没有面包的日子”(long comme un jour sans pain)。悲伤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以泪洗面,而说“泪浸面包”(tremper de son pain de larmes)。
如果活得“连吃面包都没滋味了”(perdre le gout du pain),那问题可就严重了,因为这句俗语在法语里是濒临死亡的意思,成了面包渣滓了。
由此可见面包在法国的重要地位。作为社会表象的语言都在此方面有突出印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它的“社会”性。语言的社会性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对语言的制约,这种制约具体反映在语言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语言的使用受社会的制约以及语言对社会的反作用。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它的文化属性。语言的文化属性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文化对语言的制约。语言从另一个层面上來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因此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属性,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
“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语言作为社会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其日常应用的规范及提升关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语系)的文化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各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又通过该民族的语言体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需要语言。
参考文献:
[1]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时波 张泽乾《当代法国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处出版社1992
[5]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蔡名言(1981.10)女,辽宁阜新,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语教学及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