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书店: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2018-07-28龚爱萍

科技视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市场图书销售

龚爱萍

【摘 要】古人讲“胸中有书,莫若陈年甘酒”,更何况是风靡时下的特色书屋能够针对不同的读者推出的定制图书呢?当下图书的销售市场呈现已成定局的百花齐放的形势,与买书读书只能到新华书店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都多家特色书店成为阅读群体新的精神家园,是对本土文化的现代传承。读者可各取所需,能在本文所提及的五家书店里,暂避忙碌生活,就像一次文化的旅行,于书中见仁见智,见世界,见自我。

【关键词】图书;销售;市场;特色书店;产品定位;读者定位

中图分类号: G23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2-022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106

Characteristic bookstore: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reader

GONG Ai-ping

(Chengdu Times Press,Chengdu Sichuan 610017,China)

【Abstract】the ancient people said, "there are books in the chest, if the old wine is old," what's more, what is the custom book that can be introduced to different readers in the fashionable book house? At present, the book sales market presents a situation of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which is not the same as buying books and reading books only to Xinhua bookstor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many characteristic bookstores in Chengdu become a new spiritual home for reading groups and a modern heritage of local culture. In the five bookstore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ader can avoid the busy life, like a cultural trip, in the book, see the world, see the self.

【Key words】Book; Sales; Market; Characteristics Bookstore; Product positioning; Reader positioning

在90后80后逐漸成为社会主流人群的今天,这一主力消费人群又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现在多媒体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及图书获取渠道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图书的销售市场出现了已呈定局的百花齐放。单一的主渠道销售即新华书店才销售图书彻底成为了历史。这里,仅从一个以阅读、收藏、销售为主题的书友微信群“蠹鱼之好”,傅天斌的毛边书局、宽巷子见山书局、新华文轩轩客会东郊记忆店、成都市的太古里方所书店,这五个不同形态的特色书店来看丰富多彩的图书市场。

1 特色书店:读书人的精神归隐处

成都本就是文化古城,但和其他古城相比,又不得不贴上“慢”的标签。成都自古水草富饶,称为天府。古之圣贤说富贵多思淫乐,可成都人自古勤奋好学。在清末,读书的巅峰时期,甚至有五百余家书店集聚在成都的三条老街——学道街、古卧龙桥街和青石桥北街,今盐市口附近。三处书店经营范围各不相同,从木刻到出版,各照隅隙。宽泛而言,这些书店可算当下特色书店的前身了。

特色书店,亦或独立书店,唯有“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才是独立书店所坚守的价值和秉性。人们熟知的独立书店有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黎的以出售《尤利西斯》而闻名的莎士比亚书店;日本也有一家很小的左派书店,已经传承到第三代了,而这个书店的特点在于:书店内的书是不分类摆放的,所有的书都堆放在一起。因为店主认为,没有一种思想高于另外一种思想,思想应该是平等的。

对书的热爱从古至今有增无减,而当下新媒体发展极盛,读书买书的方式和渠道都跃入线上操作。在我所提及的五个特色书店里,其实其中的“蠹鱼之好”连书店都称不上,但它却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购书群体,群主做得很用心,近五百人在一个微信群里,他们每天交流各自的藏书、读书心得,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在群里卖书、拍书。这里,更是一个人与人、人与书、思想与思想之间可以碰撞、交流、分享的一个空间了。当代科技给爱书的人提供一个“千里书缘一线牵”的好机会,将天南地北的读者聚集在一起,字斟句酌,品文评段,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只为书忙”的“归隐处”。

2 阅读的净化,用文字打败时间

“蠹鱼之好”微信群群主龚令民对这个平台的定位评价是:用文字打败时间,让书籍拾回手工时代的感动。我想,这种平台的成长发展应该是一个精神现象,每个人在这个环境当中有过一段美好时光。在我看来这个已然成了它最大的特色了。店主对他的这个平台的选书标准是:言之有物,不拾人牙慧。他是非常严格地按照此标准来执行的,因为他认为,内容就是图书的生命。在这里,卖得比较好的书一般有四个特征:一是精装毛边,二是大名头,三是书好耐读,四时签名钤印上款。如陈子善的《一瞥集》,薛冰的《古稀集》,邵燕祥的《七家诗选》,单种都在100册以上。当代人靠着阅读净化自己,洗去漂泊劳累的尘土。或许就是夜晚在沙发上浅靠,进入一段文字,开始了一段文化的远游。

3 翻阅毛边书,岁月磨砺的痕迹

读书的人大多爱书,在自己的书柜中收集着“奇珍异宝”。就如同董桥所言,他看重和文字的幽会,亦更喜欢书的装帧。我认为董桥对书籍和读者关系的比喻甚是巧妙,就如一种男女关系。如果将书拟人化,我们都会首先对外在美的东西先生青睐。那么如需要选择时,在内质相同的前提下外在成了取胜的关键。但遗憾的是,美好的事物总是为数不多。因此,在当代读者中,有一大批人独爱这份“美好”,但它们有些已经绝版,甚至年代久远。

深藏于成都街区的毛边书局及其店主傅天斌,在国内可以说是蜚声书界的。毛边书局创建于1998年3月,以经营签名书、毛边本为特色,为那些苦苦追求不可多得的绝版、孤本,从而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的特色书店。在经营的20年里,毛边书局从2004年起编印《毛边书讯》刊物,免费赠送给书友;同年又成立了民间公益读书组织——“毛边书友会”,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如今,傅天斌已收藏了2000余册毛边书。他坚守旧书业近二十年,培养了许多喜欢读书的朋友及粉丝,他的许多读者通过他和他的毛边书局成为书友,如今的毛边书局俨然已成为一个喜爱毛边书的读者朋友的交友平台了。傅天斌现在还成为书香成都阅读推广人,主要是二手书推广、交流、捐赠、回收,及闲书置换和民间书人及民间书刊推广。他和他的毛边书局生动地讲述了二十年来旧书市场的变迁。

4 书里书外,尽享人间烟火

成都是个文化古城,其文脉流传至今依然生生不息。现居成都的作家诗人很多,而书店和作者的关系自然十分密切。成都,就有一间聚文人诗情,承墨客画意的书屋。廖芸继创办散花书屋之后,又立见山书局。“散花”是流沙河先生亲自取的名字,源出成都的散花楼,这里集聚了一众文人,新立的见山书局人气更是不减,何况它坐落在成都地标——宽窄巷子呢?这里总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现代化都市就在一个满清胡同的演义中流露自己文辞情采。书局完全以古风修建,木质的温润是成都人在历史长河中历练出的从容。廖芸说“将书局立在宽窄巷子是不易的”,我起初不解。接着她说,要传播成都本土文化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真的做起来就难了。但她想到文字不就是最好的记录吗,而她的智慧就在于她“海纳百川”的融合,她并不做图书印刻,而是开了间书局。

早在前几年,本土文化还不被重视,廖芸便开始挖掘很多关于老成都的书,开办文化活动来吸引读者。如今的见山书局,更是广聚人脉,有出版圈的朋友戏言,只要连续参加五六次见山书局的文化活动,几乎就可以见到成都所有的文化名人了。其实,“文化”、“历史”的乐趣并不只是见于书本见于文字,最终还是要回归人间烟火。似乎成都人很早就看透了这一点,舌尖上的一次出游,成都的文化也进了“自己”的肚子。廖芸就将饮食文化一并纳入店内,精神食粮和舌尖美味一样都不能缺,把成都的旅游、文化、美食结合得天衣无缝。其实,阅读本身就是这样,是生活的转换,是一种出和入;是一边不离人间烟火,一边读着圣贤文字。在见山书局中,你一早便来,进入书本开始耕耘心灵和精神的土壤,累了便走出书本尝尝成都的小菜。一天下来,身体和精神都吃饱了,怎能不是快意之事呢?

其实所谓“文化”就是刚柔交错,文明以止。人即文,而关乎人文,便已化成天下。所谓“文化”就是在于关乎社会、关乎当下即为“人文”了。而从个体来说,活在当下融入社会体味生活不就是所谓“文化”么。走在古老的巷陌街道,喝着成都的盖碗茶,到见山书局去翻开一本名叫《成都》的书,让它唤醒早已融合在你身体中的千年血脉。

5 成都,一座用“书”融合的城市

而我深爱成都的原因就在于此。在于它古老的文化不必隐匿于山林,而是自豪的现代都市中展现着自己。这就是成都人的智慧,一种“融合”的智慧。而成都的新青年的包容不仅在于消除古今的隔膜,也在敢于打破现代化与人本身的界限。很难想象机械的齿轮和金属的管道也能具有人的情感与溫度,但是东郊记忆做到了。我还选择了一个个人很喜欢很有感情的连锁书店:新华文轩的轩客会东郊记忆店。虽出于一点私心,但这里的温度、气味都是那么熟悉,每周的某个下午,我都会去那里喝上一杯咖啡,或会会朋友、作者。那里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东郊记忆是前成都音乐公园。在书店读书时候,中央广场常常有乐队来演出。美本身的传递需要媒介,用音符表达和文字讲述有什么不同呢?在这里感受到的是成都最新鲜血液的青春活力和张扬。轩客会书店也为此引进了更多关于音乐影视的书籍。但根据近几年的统计,对外国文学、文化、历史类的书籍需求大大增加,销售额度也逐渐回暖。特色书店具有这样的较强适应力,是对受众极具针对性的“城市会客厅”。书籍高品质,读者也会慧眼识英雄,加之特色书店的老板对引进的书目都严格把关,结合市场,但重要的是坚守“独立自由”,在茫茫书海之中不跟风,不逐流。书店也是一种引导,是催人奋进,是劝人读书。

成都,带着古蜀的神秘去接纳一切的新鲜事物。现代化都市、历史的遗迹、舶来的新事物都被成都统统收下。可千面成都却能浓缩在一家书店里,我认为坐落在成都远洋太古里的方所就是这样一个兼容并包、中西融合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首先在经营模式上,方所集合了书籍、美学生活、植物、服饰、展览空间、文化讲座与人文咖啡等众多方面;其次在藏书数量和种类,方所的藏书面积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书柜多达63组,藏书量超30万册,以艺术、设计、人文文学为主,精选国内外及港台出版品,其中台版和外版书占比近四成;最后方所承办的文化活动也是名家云集。这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应有的风范,于方寸之间,海纳百川。接纳,是胸怀的宽广。而成都做到的不仅是多元素的混搭,而是去糟取精,为己所用。成都自古不就是巧借他山之石才借了草船又借了东风,辅佐汉室吗?成都的本土文化没有销声匿迹,而是悄然融合在这城市、在这书店中了。

6 特色书店,对本土文化的现代传承

或许当下,书店是链条,链接的是古今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城市和这里的居民。而特色书店就像是这个链条的快速通道,让经过它的人们不禁为其驻足,开始走进一座城市,走进时光与历史。也或许这些书店是塞壬的歌声,而爱阅读的人们寻声而至,开始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那些所谓的装修、风格、藏书和海妖的歌声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塞壬一直沉默,而你走进书店只是这座城市的脉搏在牵动着你,想告诉你:你在生活的繁琐中走得太远,你需要一次文化的旅行!这就是特色书店对本土文化的现代传承。

【参考文献】

[1]《南方周末》2018年1月4日《独立书店和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市场图书销售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这四个字决定销售成败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销售数字
品牌销售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