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红色情结”的文学追溯及寓意探究

2018-07-28朱星颖张秋怡张梦园尹颖吴斯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朱星颖 张秋怡 张梦园 尹颖 吴斯

课题项目:课题编号:2017NFUSPITP220,指导老师:缪军荣。

摘 要:红色作为一种主题色彩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浸染了中国的民俗、传统乃至文学。色彩虽是通用的,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国家、民族对同一色彩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导致“红色”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演变中受不同的思想观念等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寓意。文学作为文化的直接折射,以文字方式记述了这种差异。本文追溯整理了中国“红色情结”的起源和发展,并具体结合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红色情结”来探究这种情感在文学中的呈现。

关键词:红色崇拜;现当代文学;情感体现;时代映射;生与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3

红色在汉语中的本意只是一种颜色表现,《说文解字》释:“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意指“红”有像虹一样深浅不一的色彩,不同程度的红往往能够代表不一样的内涵。中国自古便有一种红色崇拜心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种崇拜从外化的精神体现渐渐转变为情感心理上的象征化的气质体现,这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出。

1、崇拜情结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以红黄为尊,二者代表了血与火,对太阳的崇拜与对火的崇拜是一种从原始时代开始就有的一种情感生存冲动。这种冲动产生于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信仰,因而太阳与火的颜色变成了一种神明般的崇拜对象,而这种颜色便是红色。同时,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世界缺乏科学的认知,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依靠自然,因此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并以超自然的方式解读,以寻求内心的慰藉,这便是长久以来的祭神。《神异志》中记载了人们因为害怕精怪“山魈”而在过年时用红爆竹求平安的传说,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具有驱邪之意,是一种渴望平安的民族心理。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君主等级制度的出现,这种对神明的敬畏逐渐转化为对统治阶级的敬畏,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中“朱门”即王侯贵族漆成红色的府第大门,可以看出当时红色是权贵的代表,统治阶级用金色、黄色、赤色装饰自己的宫殿,以显示统治者的至高无上。

从充满神话传说的上古时期到政治观念逐渐明确的封建时期,可以看到红色早已不单是一个颜色的象征,每个时代都在它身上留下印记,进而丰富了其含义,也正是不同时期里人们赋予它的不同含义进而使得红色能长久地植根于中国人心中。一直到以人与文明为主体的现当代,红色又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独特鲜明的含义,这些含义形象化地体现在相对应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此,我们以现当代文学为例,结合典型作品分析时代变迁赋予“红色”的不同意蕴。

2、现当代小说中的“红色情结”

2.1生命的激情

格赛罗说过:“人类对红色的偏爱,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张扬与追求。”红色孕育了生命,并使万物生长,它从一开始就与生命息息相关,并给人一种热烈感,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因而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红色”往往象征着生命的自我挣扎与拼搏,富有一種原始的激情。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中对红的描写铺天盖地: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烈日,鲜血……这些意象鲜艳而热烈,折射了人物情感的宣泄。莫言塑造的余占鳌与戴凤莲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为了追求爱情,追求生活,追求一种英雄主义,他们挑战伦理,张扬人性;戴凤莲的红色嫁衣,红高粱地里的肆无忌惮的野合,独特的红高粱酒以及血性男儿们自发而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抗争,都是最热烈饱满的激情追求,是面对恶势力的践踏,是用最本质的方式所进行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反抗。

严歌苓对这种强大的原始生命激情同样进行了描写,在作品《雌性的草地》中,严歌苓将情感寄托在草原上那匹红马身上。它红得令人惊叹,在同类中显得孤立自在,它战胜群狼成为草原上的英雄。严歌苓笔下的这匹红马有他独有的骄傲,凭借着无所畏惧的生命力为自由而战,正如它那一身热烈的红色。而草原上的女子牧马班正是红马形象的人格化,面对苦难面对恶劣的环境,她们勇敢地坚持,用强大的生命力书写她们的故事,正如沈红霞驯服红马时的执着与红马的野性——既是人与动物的博弈,也是具有同样原始生命力的两种生物灵魂的相互靠近。在红马的象征意义下,草原上的女子们也同红马一样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原始生命激情的传达。

2.2女性的色彩

民国时期的张爱玲对颜色有强烈的感知能力,她的作品里总是清晰而又准确地运用着大量色彩词汇,其中,她更是对“红”情有独钟。红色几乎在她所有的服装、样貌、场景描写中都有运用,也被她当作意象、借喻的表达。她的作品多以爱情和女性为对象。在小说集《传奇》中,红色词的运用不仅出现的次数多、频率高,而且构成方式也多样化。如《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朱红、大红、鲜红、虾子红、象牙红等;《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橙红、朱粉、深粉红、月牙红。这些红色既有对人物外貌的点缀,如“红衬裙”、“红嘴唇”、“橙红条子的绸衫”,也有对环境的装饰,如“红砖”、“朱漆”、“红穗子”、“窄红边的框”。张爱玲对“红”这一种颜色进行了细致的划分,通过这种方式塑造人物,使人物特点与颜色具有特殊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红”和“白”变成了两类女性的象征,正如原文的开头:“一个是他(振保)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振保的情妇王娇蕊可以说是将“红”的属性融入了她外貌、性格等各个方面。在打扮上,她喜欢以大红配大绿,在这种色彩的对照中给人以刺眼、强烈的感觉,因而显得繁复而华丽,诡谲而炫目,这种跳跃的色彩,她依旧能穿得若无其事;而红色本身给人带来一种膨胀的视觉效果,正如王娇蕊她丰满的身材。在性格上,王娇蕊虽然身为人妻,但依然热情放浪,振保刚搬到公寓的时候,还在洗头的她就出门迎接,初次见面就身着浴衣与客人同桌进餐,她也不觉得害臊,在聊天交谈中自然而热情,显示出小孩般的天真,如红色带给人的感觉一样热烈。相较其他的颜色,红色给人一种难以驾驭之感,王娇蕊被振保看作是“娶不得的女人”,虽受男人喜爱,但只能作为情人。但她身上也有着勇敢的一面,在清楚自己真的爱上振保后就毫不犹豫地向丈夫坦白,抛弃一切而选择与他在一起,直面生活的拷打和世俗的眼光。这种孤注一掷的行为无疑是冲动的,她还未能得到未来的保障甚至任何承诺就已经拆除现在立脚的楼阁,但她向真实的自我靠拢,风风火火地经历人间,是活成了一类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就是张爱玲作品中红色的化身,她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对红色赋予自己的解读,并将其广泛地融入文字中,扩大了红色作为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的范畴。

2.3爱情的颜色

爱情对于人们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似乎人人都追求爱情却少有人真正得到它。爱情的魔力在于能点燃人们的内心,是平淡生活的调味剂,是令人血脉贲张的热烈,是性的宣泄口,这份内心的强烈躁动由红色来诠释再恰当不过。

张爱玲善于写爱情,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只有王娇蕊真正拥有过爱情,她之于振保,可能仅仅只存活在肉体表面,是一种对性冲动的满足,但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激情,是有色彩的部分;而他的妻子孟烟鹂只是生活归于正常轨道的选择,他并不爱她,起初的新鲜感也被柴米油盐而消磨殆尽,她也只是履行妻子的职责,按部就班。烟鹂之于他是生活,他之于烟鹂是别无选择,就像白色,平淡如水,食之无味。因此红色对爱情的象征意义在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这种通过“红”来寓意对爱情追求的叙述手法同样出现在《雌性的草地》,文中的小点儿对男人很难有纯粹的爱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纯粹的爱情不能供养她饥饿的胃与爱美的心。小点儿魅力也恰在此处,她的狡猾与孤傲,张扬与热烈反而吸引了她的姑父。在两人对对方身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爱情开始了;在小点儿抛弃伦理、忠于欲望后,爱情得到發展。只不过伦理是一条鸿沟,隔断了两人。小点儿是个人欲望的彻底服从者,所以她在爱情里恣意妄为,使得她与她姑父的爱恋灼热伤人,这段爱情红的发烫,红的刺目。她和王娇蕊在对待爱情方面有很大的共通性,她们都是在血液中翻滚的女人,活在尘世而又不属于红尘,离经叛道还生为人间色相,但或许只有她们真切地拥有过爱情,真切的来人间走过一遭。

2.4中国风情

作为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红色常常是中国人的精神皈依,从某种意义上,红色就象征着中国,因而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红色早就带上了民族色彩,它代表着中国的神秘、古老,是最原始的中国风情,也代表了长久以来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严歌苓的另一部作品《扶桑》充满了中国风情的红色描写。主人公扶桑总是身穿红衣,那一袭红色在白人男孩眼中看来是一种神秘而又艳丽的异域色彩,扶桑是整个唐人街中国妓女甚至是中国人的代表,她象征着神秘的中国风情,整个唐人街铺天盖地的都是红色的装饰品,无不强调着这样一种象征意义。严歌苓涂抹在扶桑身上的红色,因她妓女的身份而与传统文化有所背离。扶桑是一个有强烈隐喻色彩的人物,她是一个妓女,是放荡与情欲的象征,红色在这种文化的差异中使得寓意变化,进而带上了屈辱感,而在那种被人凌辱的屈辱感中扶桑坚定地维护着那样一种红色,她拒绝被拯救,穿着红色嫁衣,坐着红色轿子,坚定决然地在异域捍卫自己的尊严,她的形象实质上是唐人街所有中国人的代表,象征着面对践踏与凌辱坚定维护尊严与文化的真正的中国风情。

2.5革命色彩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既然革命是一种血与火的战斗,就势必离不开战场的腥风血雨,战士的英勇就义,因此,革命一开始就奠定了红色的基调,正如法国大革命中的“红旗”象征着用暴力推翻旧政府。中国的革命色彩虽然也是红色,但与外国不同的是,这种红色在历史发展中早已带上了中国独特的情感,而这主要体现在战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学中。

红色文学孕育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抗日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能体现红色精神,从《林海雪原》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类文学作品中少有抽象的红色意象,大都是直接的红旗、红袖章等象征中国革命的物品,但字里行间总是充满了革命气息。中国的红色文学之所以特别且贯穿中国文学多年,既由于历来中国文化对其含义赋予了特殊性,也在于革命本身对于中国的意义。红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吉祥喜庆的颜色,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对革命胜利必然的期望,代表了人民对革命的信心。例如在《红岩》中,在江姐等革命伙伴的努力下,小说人物战胜了国民党特务,“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激励或一种信仰,红色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赋予了人物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有勇气去为此奋斗。红色是血的颜色,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这是色彩比拟的寓意,但是红色也是人物的血性,激励作品中现实中的革命战士凝聚一心,众志成城,这是中国革命红色在精神上的象征意义。这些作品中红色的革命,意味着流血牺牲,更寓意着重生:一种新的磅礴的生命力正在斗争中发芽长大。

3、小结

现当代文学处在中国的转型时期,由于发展的限制与情势的不断变化,情感的主旋律必然而然地受时代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红色”的寓意也愈加丰富多彩。红色崇拜一开始是世界的,那是火和太阳的颜色,是生的颜色,在西方的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种才有了人类的延续生存,原始的红色崇拜不分文化只是一种情感冲动,对天地神明的信仰,随着中国的社会制度不断演变,文化氛围的不停转换,中国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红色情结并不断延续,不断具体化,成为现在图腾式的映像存在。就文学作品分析同出一源的红色情结实质上都是对生与死的敬畏,不管文学中的红色象征着原始的生命激情还是对爱情对自由的热烈追求,都是对生存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流血的革命与即将到来的黎明是对生死虔诚的献祭与追随,面对凌辱不屈的坚持尊严不放弃的传统形成了中国最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韵味的红色风情,一种向上向生的中国文化。

对红色的独喜爱与情感寄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红色情结,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赋予这种红色情结更为具体化的象征意义,从原始崇拜到具有时代性,中国的红色情结以文学为载体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为文学辟出蹊径,并将作为中国独有的色彩寄托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08.

[2]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6.

[3]严歌苓,《扶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4]严歌苓,《雌性的草地》[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5]门德来,唐岚.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之红色崇拜[J].南方论刊,2010(10):95.

[6]葛培.张爱玲《传奇》中的红色词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2):97-98.

[7]陈想.中国古典诗词中“红”的美学意蕴[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5):69-73.

[8]王玉侠.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红色”意象[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24(06):78-80+91.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
浅谈国学热和中国新时期文学
论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与途径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
外部研究与“真实”追求及其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