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搭建良好平台
2018-07-28朱汉强
朱汉强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张扬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营造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的活力,提高学习的效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策略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促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还原到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中,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促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首先,通过生活情境导入课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角的认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先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气球、红领巾、文具盒、衣柜、魔方等物体,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然后将实物逐渐抽走,并在屏幕上留下一个“框架”,让学生认出这些图形,或者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长方形、正方形或者是三角形以及圆形的东西,看看谁说得多。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图形在生活中存在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其次,运用生活化的例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例题练习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教会学生如何解题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因此,教师应该挖掘生活中与知识点相关的例子,并将其进行加工,变成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练习题。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内容为例,笔者为学生举了这样一個例子:我们班上次考试中,分数为90分以上的人数占全班的[15],80分至90分的人数占全班的[13],那么谁能算出,8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由于案例与现实生活关系较大,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二、丰富方法,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心理,教师可适当丰富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趣味化,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还能缓解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压力。
以“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圆柱体的体积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笔者拿出橡皮泥、沙子以及圆锥形透明容器与同底等高的圆柱形透明容器,并提醒学生,可以利用这些道具来帮助推导。这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可以先用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然后再将沙子倒入圆柱形的容器中,最后统计一下,需要几次才能将圆柱体容器装满,就可以推导出两种容器的体积关系了。”笔者对该同学的想法表示肯定,又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有没有其他的想法?”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如果说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底面积或者是高同时变大或者变小时,会不会它们的体积关系就不一样了呢?借助橡皮泥就可以捏出几组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如果每一组的体积关系都一样,就可以推导出公式了。”通过结合游戏进行实验,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得到特殊的数学体验,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三、角色转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被体现出来,教学效率较为低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于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完成角色的转换,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首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完成教案的设计,预设与学生水平相当的问题;其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言论,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学方法应该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教学效果。
以“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发了不同颜色、不同角度与角边长的“角”的模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喜好拼出一个图案,看看哪一组做得最漂亮。刚开始,学生都没有头绪,然后笔者对学生进行启发:“同学们,回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有‘角的呢?我们怎样才能将这些有‘角的东西拼出来?”经过启发之后,学生稍作讨论,最后分别拼出了“房子”“火车”“五角星”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从自己偏好的角度来体验数学、认识数学,探索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学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抓住每一个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机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