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历史解读
2018-07-28余楠
余楠
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曾这样描写中国的边界:“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这说明了要想探索未知的世界,传播文明,就必须向西穿越广袤无垠的流沙,向东渡过大海。这是一条艰苦卓绝的路,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汉到唐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不断地跋涉与测量,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地理大发现——“丝绸之路”。
起始于中国古都长安的“丝绸之路”像一条飘逸的丝带,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乃至欧洲文明串联在一起。在这条道路上,文明就像一把充满诱惑的火炬,无论中间隔着多少昏暗的迷雾,人们仅仅循着透过的微光去寻找前进的方向。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丝绸之路”不仅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征服,也是建立对其他文明认知的过程,同时也起着联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资源,实现共同繁荣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在发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世界,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更为宏阔的世界观与兼容并蓄的交流方式。
提到丝绸之路,就不得不提许多伟大的先行者,最早以张骞为首,从楼兰,途经今天的库车、阿克苏、温宿等地,沿天山南麓,到达纳林河,然后南行到大宛。随后,张骞的副使最远到达了伊朗的达姆甘。这之后,又出现了一名叫甘英的使者,到达了伊朗南部。大唐贞观年间,一名叫玄奘的法师徒步穿越了中亚与印度,并撰写了具有很高历史参考价值的《大唐西域记》。此后,相继出现了走向非洲的杜环,古代中国走得最远的人——景教徒拉班·扫马,以及到达中亚赫拉特的外交官陈诚。正是这些伟大的西行者开辟了丝绸之路,逐步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回溯这条行路史、文明交融史,我们深深感叹祖先的伟大智慧及其探索精神。在将历史投向未来之际,这条道路将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2013年9月,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首次被提出。此后“一带一路”的构想逐步完善,并于2015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宣言,“一带一路”成为中国中长期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作为纽带的和平交流的方式,未来的前景变得更加乐观和清晰。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化,“一带一路”不再是中国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发展或者是新时代下文化交流的一种传承,而是借助于“一带一路”推动全球的共同繁荣。“一带一路”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动力,与中国当今的经济形势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谈得最多的就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公共产品,对于推动全球化,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带一路”不仅能带来经济上的助力,同时它也肩负着推动世界文明转型的历史重任。当“一带一路”再被世人提起时,像布哈拉、费尔干纳这样充满神秘异域色彩的地名也随之被记起,这些在东西方通道上由于经济不够发达而被人“遗忘的城市”,那里未被世人过多打扰的壮阔旖旎的风光,传统手工业的静谧传承,人们对自我身份的探究与认同,以及古代丝绸之路遗留下的物产传承,还有他们对于更多融入外部世界的渴望。中国重新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新机遇。这些曾经的历史悠久的古国留下了多少历史的印记。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和引领者,希望将沿线各国古老的智慧运用起来,激发古老文明的当代活力。这将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释放沿线各国的巨大发展潜力,更有利于各国文化间的传播。
纵观历史,古代的“丝绸之路”很少出现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时繁荣的景象。张骞所处的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尚未开行;郑和七下西洋,陆上丝绸之路已被阻隔;而今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要打造海上和陆上西行通道的同时繁荣,既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又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使世界陆海文明协调发展,开创陆海合一、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世界文明。
正在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在逐步推进人类文明的新发展。融合与交流作为人类生存的主旋律,中国始终保持着贯彻持续交流这一基本要义。在共同繁荣的道路上,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通,在文明的发展中相互塑造,构建起和谐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新时代的开创之举,引领着民族的复兴和世界的振興。传承文明,延续故事,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