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精准导入设计
2018-07-28孙琴
孙琴
“新课改”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学生与教師的分工更加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显现。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与服务者,教师的职责也更加清晰。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往往会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导入阶段,教师要丰富导入形式,拓宽导入手段,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为打造精彩课堂、高效课堂奠基。
一、直观导入,点燃学生的兴趣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点燃学生的兴趣点。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直观导入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教师通过实物、图片、标本、录像等教具和景象设计导入语,创设出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是直观导入。直观导入具体可感,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石榴》是一篇状物类文章,在文章中作者详尽介绍了石榴生长过程以及品尝石榴的感觉。小学阶段,有的学生见过石榴,有的学生根本没见过。因此,在学习《石榴》时,教师展示石榴实物,问道:“大家看这是什么水果,你喜欢吃吗?能跟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纷纷观察、描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全世界最大的石榴园,看一看那里的石榴长什么样。” 实物展示激活了学生的认知,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导入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必须在这个阶段多花些心思。直观形式主要有实物、演示、操作、图像等,教师在导入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识字卡、人物图片卡、景物图片卡,尤其是在识字教学中,借助图片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得到锻炼,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顺畅。
二、故事导入,启动学生的兴奋点
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导入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互动的桥梁,是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教师要借助精彩的导入,启动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和激情。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课内外有很多故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和课堂需要,选择故事片段或小故事进行导入,由此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核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认知。
在学习《诚实与信任》时,教师由“立木为信”的故事导入新课,讲完故事后,教师问道:“听完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一致认为商鞅说话算话,诚实守信,这让他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接着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借助与文本内容相仿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氛围也更加活泼,课堂教学更加开放。
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愉快的氛围,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注意力更加集中。这样的导入形式为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文本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三、问题导入,切准学生的思维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心中存有疑虑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课堂教学也能够顺利实施。学生产生疑惑,生成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探索的不竭动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教师由问题导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兴趣。教师在设计导入问题时,要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找准切入角度。设置的问题既要精简,又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必须一针见血,直切主题,不能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茅庐是什么?它在哪里?里面住着谁?是谁‘三顾茅庐?为什么要‘三顾?结果又如何?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人?”借助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迅速调动思维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兴奋地回答道:“我知道我知道,这些问题太简单了,根本难不倒我!茅庐就是草房子的意思,在草房子里,住的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而去三顾茅庐的人则是刘备……”还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说道:“我只听说过这个成语,对于其中的人物,没有太多了解,所以有些问题我无法回答。”教师从文章题目着手,进行问题设计,这样既凸显了文本的重要性,还能够精准把握学生思维点。教师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达欲望被激活后,顺利进入了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设计问题,主动进行诱导。借助问题,实现师生对话,实现师生思维对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写作风格迥异,教师要充分把握文本内容和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导入形式。教师可以从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着手,利用实物展示直接导入,借助寓言故事导入,借助问题导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巧妙设置导入方法,寻找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才能赢得教学主动权,实现教学高效。(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正余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